2019高中生寒假語文推薦書目吶喊讀書筆記1500字

20xx寒假已經到來,寒假期間課外書的普及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眼界及修養,對於高一語文推薦閱讀書目吶喊一書,讀完後令人回味無窮,受益頗深。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20xx高中生寒假語文推薦書目吶喊讀書筆記1500字。

20xx高中生寒假語文推薦書目吶喊讀書筆記1500字

魯迅先生是如此獨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讓我們這些後輩敬佩、模仿。所以,魯迅先生的名作也非常值得我們去閱讀。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從《孔乙己》裡面領悟到:魯迅先生的本來目的是要表現世人的涼薄,我卻從中看到了讀書人的悲哀,自尊心強卻無地位,可供賣弄的惟有學問而已,可是學問在世人眼中算什麼呢?魯迅先生在刻畫人物方面並非象西方小說那樣大段大段的描寫,而是抓住最具特點的地方寥寥幾筆傳寫精神,這就是他寫作的獨特之處。《孔乙己》中寫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酒店是人們取笑的笑柄,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了個半死,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像《故鄉》時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凶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裡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麻木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民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而《狂人日記》的優秀之處在於他用了日記體和精神病人的內心獨白這種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個隱喻,是先覺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認為他說出真實是一種威脅,儘管那是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東西。我們活在謊言中,還有就是對他恐懼的也多是這個社會的被奴役者,但他們不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認為他追求真實和人道是不正常,拚命地想讓他從青春期的發瘋狀態恢復到適應社會認可社會潛規則的正常狀態,果然他最後“赴某地候補矣。”可見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已經與普通的庸眾合流。從而,維護黑暗的已經不僅僅是統治者本身,而是整個社會,他們對真實和反叛本能地恐懼。

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吶喊》中的哪部小說的話,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阿Q正傳》。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說,人們爭吵不休沒有定論一樣,對於哪篇是魯迅最好的小說,人們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傳》得到了最大多數的認同應該是事實,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么這部魯迅的最長的小說到底好在哪裡呢?我個人認為是他對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他的語言總是獨特而又給人予深刻的印象,但在本篇小說里表現得尤其突出。《阿Q正傳》中的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不能真正覺悟,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舊中國未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著阿Q。他是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他常為生計發愁,而關於婦女和婚姻,他還要“合乎聖賢經傳”。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的等的認識都是極其模糊的,是小農經濟的閉塞短淺的心態。他的革命行動是去靜修庵里胡鬧。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來了,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卻又愚昧不覺悟的表現。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人與人之間的勢利,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的摧殘……反映社會的真實面目,也讓當時的人民醒覺起來,對抗社會的黑暗勢力。

吶喊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似曾記得這樣一句話:偉大的作品初讀時總是讓人覺得厭煩。讀了魯迅的《吶喊》後,發自內心的贊成這句話。仍記得第一次讀《吶喊》的時候,對於裡面的小說,個人感覺索然無味,甚至有一種讀不下去的心理,完完全全是逼著自己閱讀每一篇小說,讀後的效果非常差,幾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對於我這樣一個還比較喜歡看書的人來說,居然覺得看書是一件極其辛苦的事情,實在少見。或許魯迅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相去甚遠,社會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魯迅所寫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乏味,完全不知所云。這與眾人對魯迅文章的極高評價簡直是天淵之別。世人眼中,包括許多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都把魯迅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標桿,一個里程碑。毛澤東甚至說過魯迅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人,有作家更是直言不諱地稱讚魯迅自身就是一部文學史……而這樣一個名垂千秋的巨人所寫的文章,我個人初讀的時的體會卻是不明所以。我給自己的唯一解釋只能是:自己的文學素養太低,感受不到《吶喊》裡面的小說帶來的思想衝擊。畢竟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足以證明魯迅的貨真價實,絕非浪得虛名之輩。抱著這種態度,我強迫自己再次拿起《吶喊》,逐篇逐句逐字的“賞析“《吶喊》,每一篇都讀得非常認真仔細。結果驚喜的發現魯迅的文章真的是越讀越有感覺,當讀第二遍時,至少不會出現讀不下去的衝動,也能不時感受到魯迅所寫的文章內那悲憤欲絕的情感,但這種極度憤懣的情感,卻似乎總也敘說不出,總覺得還有所欠缺,還有更深沉的內涵可以去挖掘。也許是社會環境天差地別,亦或是文化涵養的差距,我絞盡腦汁,也總是感到魯迅小說里的人物有一種親近中的隔膜,甚至有時更不知道魯迅究竟想表達什麼。不過,既然已經讀了兩遍,還是有必要寫寫看完之後的心得,努力總結一下閱讀《吶喊》後的一些感受吧。

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安排,還是出版社的編輯無心插柳。《吶喊》裡面的小說似乎能夠不經任何修改地和“眾”為一。開篇即為耳熟能詳的《狂人日記》,中國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用一個狂人的口吻憤怒地向封建社會的專制黑暗發出怒吼,但可悲的是,自己卻無奈地被封鎖在這樣的牢籠裡面,看不見光明,望不到未來,找不到出路,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間歇性地發出幾聲只有自己才能聽到的響聲。“吃人”二字,狂人內心真實的聲音,徹底揭露了封建專制社會壓抑自由、扼殺人性的根本特徵。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用這兩個字形容最合適不過了。仁義道德的背後,藏著的是一群嗜血的妖怪;大義凜然的背後,是對“吃人”的無盡欲望。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價值的社會,是醜陋的,而對生存在這樣一個社會的人來說,這是痛苦的。不幸的是,魯迅身在了這樣的一個社會。想像一下:當一群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走向另一個世界,或者就是沒有選擇的被奴役,遭剝削,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自由,幸福是一件與自己無關,也不可能有關的事,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存在,純動物的人,還能算是人嗎?恍然記起巴金老先生著作裡面的那一個個令人憐憫的小生命,還未開花,就已夭折;還未來得及向人生吶喊,便已走完了人生路。想到她們的生命從來沒有一刻屬於自己,我的心不禁顫抖不已,難以想像,魯迅寫《狂人日記》內心是多麼的焦躁和憤怒,或許,那個狂人本身就是魯迅自己。

《狂人日記》之後,是不同的小說內容,但個人感覺,這些小說的內容主題雖然不同,但是它們都反映了同樣的一個主題:中國封建社會的“吃人”。小說中的人採取的手段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吃人。

《孔乙己》,《白光》講述科舉制度毒害了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為了改變社會地位,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舉,夢想金榜題名,為此,他們寒窗苦讀數十載,頭懸樑錐刺股的死記道德文章,然而,畢竟僧多肉少,科舉考試如同千萬大軍搶過獨木橋,成功上岸自然活出地位,然而更多的卻是跌落河中,更者連獨木橋也望不到。最為可悲的是,他們一次次的失敗,卻不得不無奈的重複進行著軟弱無力的抗爭。古往今來,數不清的讀書人,為了功名,一生苦讀,但他們根本沒有看清楚:字的背後藏得都是“吃人”。《儒林外史》正是對封建科舉制最好的諷刺。

《藥》、《明天》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邪惡地謀殺了千千萬萬的年輕的生命,面對病痛,人們驚慌失措,毫無主見,只能寄託於甚至連自己都不清楚的東西。一個個剛發芽的生命,就在他們的糊糊塗塗中消逝,留下的只能是令人憐憫又可恨的淚水。同時,從醫生的角度出發,魯迅對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實實在在“吃人”的悲劇是一種我們理解不了的痛!

《阿Q正傳》、《頭髮的故事》直白銳利的批判了辛亥革命不聯繫民眾,不依靠人民大眾的錯誤行為,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和麻木愚昧的思想。特別是那早已家喻戶曉的阿Q精神,讓人看罷笑中帶痛,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捧腹大笑,嘲笑阿Q的無知,但認真反思,我們難道不會從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嗎?阿Q身上那種“事後我最大的心理”不是中國人最為典型的心理嗎?放眼當今社會,有多少人,重複地做著阿Q當年曾經做過的事,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了現實中的阿Q……魯迅,真的佩服他,如此簡單就將中國人的品性描繪得栩栩如生。

《社戲》、《故鄉》表達的出作者魯迅對童年時代的嚮往,在魯迅眼中,童年時候的天真浪漫、無憂無慮是一生最值得珍惜的片段,那時候的少年真的完全不知愁之味,他們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光明的。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世界完全變了,變得邪惡黑暗,變得壓抑沉悶。思想的活躍也隨風凝固了,變得木然遲鈍了,階級思想更是牢固的樹立在心中,硬生生將原本的好朋友分割開來。閏土就是最好的代表,從小時候的活潑靈秀到中年時期麻木不仁,閏土的身上,鮮明的寫著封建社會特有的兩個大字:吃人!

讀魯迅的文章,個人感覺真的非常的壓抑。裡面的氛圍總是處在悲慘的黑夜和肅殺的秋風中,令人時時刻刻有股沁入心底的深深的恐懼感,仿佛一不小心,就會被人吃掉。從這些文字中,隱約看到了魯迅內心的陰影和恐懼。或許,他們那一代是沒希望了。但魯迅沒有放棄過吶喊:救救孩子!就是魯迅內心最深處發出的最具震撼力的爆破音。至少我認為,雖然魯迅心中充滿彷徨,但是他還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正如魯迅在《故鄉》中所寫,地上本沒有路,人走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路。中國人民的康莊大道會靠自己的雙腳堅實的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