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為話題的作文

在美國洛杉磯,有一個醉漢躺在街頭,警察把他扶起來,一看是當地的一位富翁。當警察說扶他回家時,富翁說:“家?我沒有家。”警察指著富翁的別墅說:“那不是你的家嗎?”“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說。

盧安達內戰期間,有個叫熱拉爾的人。他本來有一個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戰爭使他的親人有的離散,有的喪生。當他歷盡艱辛找到5歲的女兒,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 了。”

上面兩則材料告訴我們“家是什麼”。請以“家”為話題,展開聯想,寫一篇文章。可以敘寫真人真事,或編寫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談談你對“家”的理解。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除詩歌以外),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文一]    回 歸

謝蓓蓓

他閉上眼睛,誠心地祈求:“上帝,請讓我有一所房子,我想好好地照顧我的妻子和兒女,我想有一個真正的家。”

他是個乞丐,成天在街上向別人討錢。若不是為了妻子和兒女,他是不會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可以無所遺憾地去天堂,哪怕是地獄,他也無所畏懼。

上帝聽見了他的話。仁慈的上帝想了很久,終於現身在他面前:“善良的人啊,我滿足你的要求。”

一陣刺眼的光閃過以後,一所房子出現在他的面前,雖然不是很大,可他還是很激動地在胸口畫了一個“十”字,以表示對上帝的感謝。

他們一家三人搬了進來。他每天像以前一樣,白天在街上乞討,晚上回到家裡,和妻兒共進“晚餐”。日子開始很好,但很快地,他有些不自在起來:“我們住這么好的房子,卻吃這么差的食物,還要挨別人的白眼,真是沒有道理,要是我們有錢就好了!”於是,在以後的日子中,他悶悶不樂。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了。他跑到教堂里虔誠地祈求:“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錢,我想有點自尊,讓妻兒吃得好一點,這樣才有家的感覺。”上帝答應了他。

回到家一看,家裡的地上全部是錢,至少有100萬美元。他捧起錢,灑向空中,歡笑著。他的妻兒也在高興地笑著。他用一部分錢,買了很多像樣的衣服,同時他們每天吃的也不再是剩菜,而是上等的飯菜,有的甚至連富翁都不太吃得起。房子,買了一幢很大的;車子,買了一輛很貴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來了,他也變得非常奢侈起來。漸漸地,他感到自己的妻子有點煩了,有點醜了,甚至想拋棄她。他每天沉醉在燈紅酒綠中,甚至還在外面有了別的女人。他的妻子很傷心,帶著兒子和一些錢走了。

漸漸地,他的錢花光了。這時跟他一起喝酒的朋友,以及他在外的女人都離他而去了。“你這個窮光蛋,不配有這么好的房子!”人們蜂擁而至,搶占了他的小洋樓和車子。

冬天,極其寒冷,風呼呼地刮著。他一個人走在街上,被別人罵著,嘲笑著。他的眼睛濕潤了,這時他的心復活了。他開始想念妻兒,回憶他們和他在艱難的乞討生活中,互相推讓別人吃剩的半塊麵包,想到妻子的種種叮囑,兒子的親切擁抱,他哭了,他叫喊著,在街上奔跑。他哭著,跪倒在地:“上帝,我只要我的妻兒,其他我什麼都不要,求求您,上帝!”上帝語重心長地說:“去吧,他們在等著你!”

在街的盡頭,有一所很小很小的房子,一對母子正歡笑著。他瘋狂地奔跑過去……

[文二] 

家,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溫馨的字眼。而自從有了“家”這個詞,也就有了相應的漂泊,漂泊的終點卻是找到自己心靈的樂土――回家。

遭遇離騷的屈原,在放逐的過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個家――郢都。所以無論多少苦難,他都可以戴著高冠,佩著長劍,行吟著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國破家亡之時,他便知道這個世界已沒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個更遙遠的地方,那裡就是他的家。

也難怪人說,“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經歷這樣的時刻:“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李白再飄逸,也會“低頭思故鄉”;杜甫再無私,也知道“家書抵萬金”;辛棄疾“半夜裡挑燈看劍,沙場秋點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後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思,也只是對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懷念……封建時代的文人們或許是因為前途,或許是因為戰亂,或許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陽古道下,但當他們看到城市裡的萬家燈火與大江上的零星漁光,或者看到蕪山野嶺的數縷輕煙,又怎么能不憶起美好的家,湧出萬般感慨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詳的年代,對家的依戀也仍然是那么強烈。“我的家庭真美麗,幸福安詳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諧……”。《北京人在紐約》講述了海外的中國人對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內,一家人歡樂地團聚在一起。《似水年華》里黃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鄉所特有的底韻與齊爺爺那裡的書的味道。

我們這個年齡對家有著更加不同的見解:想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誰與我遠遠漫步雲端,在靠近太陽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聽那俗世的喧囂,要一種乾淨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這樣想的,乖孩子可不是這樣的,他們願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將以前的家和未來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僅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風港,是心靈的驛站,簡而言之,它也是一種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親人,我的家。

[文三]

是什麼使家破碎的

一近家門,安安就聞到一陣異樣的味道,她下意識地衝進廚房,關掉灶上的火,不知是什麼燒焦了,爸爸在書房裡說:“誰回來了?”安安應了一聲,走出廚房。爸爸還在書房裡的電腦前坐著,書房裡瀰漫著的煙讓安安剛走進去又退了出來。

“爸,爐子上燒的是什麼?”“不知道,問你媽。”“媽呢?”“不知道。”爸爸漠不關心的態度讓安安無可奈何,這時候媽媽開了門進來,看到安安笑了一下,臉色又立刻變了。安安趕緊回到自己的房間,關了上門。

果然不出我所料,媽媽開始衝著爸爸叫嚷,為了那鍋燒糊的東西,為了滿書房的煙味,為了爸爸坐到電腦前就不肯離開的態度。媽媽是個很有文化的女子,用詞深刻而犀利,雖不是在說安安,可安安心裡一陣陣地刺痛,她背靠著房門想:“這就是我的爸爸和媽媽啊。”然後眼淚開始向下滑。

爸爸終於開始反擊,為了一個男人的尊嚴來反抗一個女人的不可理喻和令人無法忍受的責罵。

為什麼會是這樣!安安蜷縮在門背後無聲地哭泣。她不明白一個很好很溫馨的家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那個從容、幽默,如一座山那樣支撐這個家的父親在哪裡?他親切的笑,溫和的熱情為什麼都不再屬於她和媽媽,而是消失在一團又一團的煙霧和一夜又一夜的螢光之中。那個溫柔,優雅,如大地般提供溫暖的媽媽又在哪裡?她對爸爸的溫柔體貼為什麼會變成了冰冷的指責和尖刻的諷刺!

門外傳來了異樣的聲音,像是推推搡搡的聲音。安安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打起來,雖然她一直相信爸爸是不會對媽媽動手的,可是她以前也一直相信媽媽的那句話:“別怕,安安,你有一個家。”那時爸爸媽媽第一次爭吵,安安嚇得躲進媽媽的懷裡哭,於是他們不吵了,媽媽笑的很溫柔也很溫暖地說“別怕,安安,你有一個家。”多幸福的感覺啊,恍如隔世。安安在大大小小的爭吵中度過了半年多,流了那么多的淚,每次她都用媽媽的話來安慰自己:“不怕,我還有一個家。”

媽媽哭泣的聲音同樣尖銳,穿透了每一層牆壁,牆壁都疼痛了。安安問自己,我還有家嗎?

爸爸終於無法忍受,摔門而出,媽媽忽然就不哭了,一下子屋裡變得很安靜。

安安卻似乎聽到了有什麼破碎的聲音。

安安忽然很倦,很想睡去。小時候最快樂的事情就是星期天早上從自己的小床上爬起來,擠到爸爸媽媽之間去睡,即使醒來的時候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一顆心裡也滿滿的全是想哭的溫柔。安安真心希望這一覺睡到忘記了爸爸的冷淡,忘記了媽媽的尖刻,忘記了他們半年多來所有的爭吵聲,然後醒來時可以看見他們的微笑,媽媽說:“不怕,安安,你有一個家。”

[文四]

回  家

夜幕降臨,忙碌了一天的人們都在匆匆趕路,此刻他們心中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地――家。

出門在外,家是“蝴蝶夢中家萬里”的那份思念,歸家途中,家是恨不得“千里庭縮”的那種急迫;久別歸來,家是“審容膝之易安”的那種舒適。

無論身在何處,與家的距離都近在咫尺。因為家是慈母手中的線。在你臨行之前已密密地縫在身上。不管離家多遠。家的感覺總是那么溫暖,那充滿著母親的叮囑父親的關切,永遠不會忘記。

歸心似箭,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過這樣的體會,其實歸心何止似箭,恨不得自己變成一束光,千里之遙轉瞬即至,越要到家的時候,這種感覺越強烈,直到踏進家門才會慢慢褪去。

那首經典的薩克斯曲《回家》不知打動了多少遊子的心,它的產生正是由於作家深夜回家時發現母親還坐在沙發上等他歸來,真情涌動於是寫成了這經典之作。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聽《回家》,你會強烈地感到家的溫暖以及家中親人的牽掛,思鄉之情從心底慢慢升越,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驅使著你趕回家,這便是它的神奇所在,也是家的神奇所在。

耳邊似乎想起李後主國破家亡後的感嘆:“千里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也只能“夢裡不知客”,無家可歸或者有家而不能回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正因為有了“人家”,上面的一系列景物才有了生命的氣息。家是心之所至,心在哪,哪便是家。有了家才有了一切。家是生活之源泉,一切的一切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那便是家。

離家、想家、回家,人們經常重複著這件事。但卻沒有一個人覺得枯燥。不管我們離家多遠,對家的那份牽掛都會把我們帶回去。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悠揚的薩克斯再度想起時,我不禁自問:“何時回家?”

[文五]

家的感覺

我們的民族真是一個感情的民族,何為家?且看“家”這個字,房子下面有豕,即豬,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住在一棟房子裡,還養著滿圈的肥豬,好一派溫馨的“農家樂”。中國人該是最安土重遷的吧,因為有家,能遮蔽一切苦風愁雨,幹嗎還得四處奔波呢?

出門在外,幾乎所有的賓館都有這樣一條標語:“賓至如歸”,看多了不禁就多想,真的嗎?僅那些疊得整整齊齊的床鋪,冰冰冷不透一絲溫情的被褥和一些貌似豪華的家具就可以讓客人門有回家的感覺嗎?恐怕不然。我們重視家,不僅因為它有我們從小就以熟悉的環境和一起生活的親人,更重要的怕是心中那隱藏的依賴和無拘束的感覺吧。在外求學,假日到家如能看到自己想念已久的父母固然是好,但是在餐桌上那無拘束的暢談,無壓力的氛圍才是真正的家的感覺。若有人認為有親人的地方便是家,我恐怕不能贊成。不信你同父母一起住賓館試試,我寧願呆在自己亂亂的小窩裡。

在我看來,“家”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結,在平常時無從察覺,到陌生處全湧上心頭。家,故鄉,是一個人一輩子無法消去的烙印。長大了,總要離家這時的家的感覺再不是媽媽不勝其煩的嘮叨,而升華成一種記憶,一種氣味,在他鄉不如意時蒙上眼帘的一層霧。

“家”不僅僅是一幢房子,而變成了港灣。無助的時候心裡牽念的不再是關乎前途、關乎生計的大問題,而是急急的想鑽到家裡的床上大哭一場。

可是說了這么多又何如呢?誰有能說得清道得明這家的感覺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家在心裡上的作用就如同起風時添的一件衣服,恰到好處,但有多暖也只有你知道。

我所體會的家的感覺無非是有暖有溫馨有父母有親人有快樂有包容有安定,如此而已。有家如此,夫復何求?

[文六]

徐其國

家,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說一個溫馨的字眼。而自從有了家,也就有了相應的漂泊,漂泊的終點卻是找到自己心靈的樂土――回家。

遭遇離騷的屈原,在放逐的過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個家――郢都。所以無論多少苦難,他都可以戴著高冠,佩著長劍,唱著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國破家亡之時,他便知道這個世界已沒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個更遙遠的地方,那裡就是他的家。也難怪人說,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經歷這樣的時刻:“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李白再飄逸,也會“低頭思故鄉”;杜甫再無私,也知道“家書抵萬金”;辛棄疾“半夜裡挑燈看劍,沙場秋點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後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思,也只是對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懷念……封建時代的文人們或許是因為前途,或許是因為戰亂,或許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陽古道下,但當他們看到城市力的萬家燈火與大江上的零星漁光,或者看到蕪山野嶺的數縷輕煙,又怎么能不憶起美好的家,湧出萬般感慨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詳的年代,對家的依戀也仍然是那么強烈。“我的家庭真美麗,幸福安詳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諧……”。《北京人在紐約》講述了海外的中國人對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內,一家人歡樂地團聚在一起。《似水年華》里黃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鄉所特有的底韻與齊爺爺那裡的書的味道。

我們這個年齡對家有著更加不同的見解:想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誰與我遠遠漫步於雲端,在靠近太陽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聽那俗世的喧囂,要一種乾淨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這樣想的,乖孩子可不是這樣的,他們願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將以前的家和未來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僅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風港,是心靈的驛站,簡而言之,它也是一種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親人,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