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建國六十周年徵文

掀亮數位電視,傳來家鄉熟悉的號子聲,螢幕上大牌明星周杰倫正興致勃勃向興化水鄉妹子學唱茅山號子。土生土長的茅山號子走進cctv“歡樂中國行”節目,帶給我驚喜,更勾起悠遠記憶。

茅山號子是家鄉人勞動中創作出來的民間小調,歌詞質樸琅琅上口,在里下河地區廣為傳唱。解放初期,該鎮民歌手朱香琳曾將茅山號子唱到人民大會堂,唱進中南海,唱給毛主席、周總理等許多國家領導人聽,並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銀質獎。茅山號子由此得名。

有一陣子,茅山號子悄然變得無精打采:“一遍鈴不買帳,二遍鈴相一相,三遍鈴伸頭望,四遍鈴慢慢逛”。平時幾乎不聞號子聲,生活中仿佛也缺少點什麼。某日生產隊集體勞動,二叔早飯時大概多喝碗麥糝粥,幹活時興奮得喊起號子,被隊長用鍬柄敲了幾下腦瓜,罵道:“吃飽了撐的?”

1978年春天,家鄉人重新唱起茅山號子,盛讚黨的改革開放:“責任制是個寶,分田到戶就是好,各顯神通甩手乾,糧食產量步步高。”一年四季,里下河豐饒的黑土地上,栽秧號子、割麥號子、挑把號子此起彼伏,經久不息。唱著歡快的號子,家家戶戶摘掉窮帽子,蓋起瓦房子,過上好日子。

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逐漸深入,強國富民好政策猶如定心丸,家鄉人徹底邁開大幹快乾奔小康步伐。村村砌起花園小洋樓,實現通電,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通電話和網際網路,鄉村公路通到家門口,出行機車、汽車代步。家鄉人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放聲高歌茅山號子:“領頭雁黨支部,帶領民眾都致富,一窮二白成過往,家家都是萬元戶。”

進入千禧年,城鄉差別日漸縮小,家鄉人富了口袋不忘富腦袋,農民子弟上大學甚至出國留學已不再稀罕。在打造泰州文化大市品牌之前,鎮黨委、政府先行一步,別出心裁地策劃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連年舉辦數屆茅山號子大獎賽,盛況空前。男女老少踴躍登台,齊聲謳歌建國以後的巨大變化。茅山號子隨著時代的進步,也被賦予新的內涵:“黨中央指方向,六十奮鬥大變樣,中華兒女齊拼搏,再創祖國新輝煌。”

欣逢祖國甲子之喜,我不禁感慨萬千,深情執筆,濃墨重彩,為祖國明天寫下新的茅山號子:“快步走進新時代,全面展示新風采,努力建設新農村,小康社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