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七一建黨節徵文範例

90年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鬥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經過艱辛的探索,在曲折中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此基礎上,又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始終把發展和公正作為兩大追求。

一、發展與公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大根本問題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公平和正義,是科學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價值追求。自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來,思想家們就從未停止過對公正理論的探討。與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相比,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制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導致社會的兩極分化和分配不公。《共產黨宣言》講,從特定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就是因為“私有制”是一切不公平不正義的制度根源。

當然,不管我們是否願意看到,作為一個龐大的世界體系,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會在不短的時間內,繼續保持其生命力。這是因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馬克思語)。但馬克思同時認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趨勢是不會變的。

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應該而且能夠比資本主義更好更快地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歷史無可辯駁地告訴我們: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順利前進的時期,都是生產力發展相對於資本主義更快的時期;而社會主義事業受挫的時期,都是生產力發展相對於資本主義緩慢的時期。如果我們不搞改革開放,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社會主義就不可能煥發生機活力,黨的執政地位就不可能鞏固和發展。所以,發展是硬道理,這是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核心一條。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和實現發展與公正為己任。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解決發展與公正問題奠定了制度基礎。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發展和公正兩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於種種原因,也出現過嚴重的偏差,這為以後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持把發展與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最基本的追求。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經典概括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其中前兩句的中心思想就是發展;後三句的中心思想就是公正。因此,作為鄧小平理論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就包含了發展與公正兩大根本問題。鄧小平同志晚年特別關心公正問題,他告誡說:“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後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要出問題。”

xx同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重大成就又面臨重大挑戰的歷史條件下,將發展同黨的性質、使命、執政理念聯繫起來,強調指出“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實現民富國強都無從談起”。他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前兩個“代表”就是強調發展。如同鄧小平同志一樣,xx同志也不是孤立地強調發展。他還強調必須“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本質要求就是堅持執政為民,實現社會公正。

進入新世紀,以總書記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的實際出發,著眼於創新發展理念、把握髮展規律、豐富發展內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實際上指的是社會主義的發展目的。要實現這個目的,第一要義就是發展,但發展必須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統籌兼顧,既重視發展,又重視公正。正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明確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和重要目標,著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基本理念和體制機制。

二、在新的歷史階段必須進一步解決好發展與公正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我國發展與公正問題依然存在,有些甚至還很嚴重。

就發展而言,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七千多萬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所

有問題的關鍵。儘管目前我國在世界上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但按人均算,僅排在百名左右。因此,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失去信心;又不能妄自尊大,頭腦發熱。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的空間還很大,發展的任務還很重,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不平衡因素、不協調因素、不可持續因素。這些因素都對中國發展形成挑戰,應對不好就難以進一步發展。所以,在新的歷史

階段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髮展趨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力破解各種影響發展的制約因素,切實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與促進發展相比,推進社會公正的任務更加艱巨。改革開放之初,公正問題還沒有成為人們特別關注的問題,當時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務是推動發展。在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同時,我們黨並沒有忘記兼顧社會公正。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社會領域改革的推進,民生建設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社會公正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主要是貧富差距拉大,城鄉之間、不同行業、不同地域間收入差別比較突出;某些公職人員和國企管理人員的嚴重腐敗現象引起人民民眾極端不滿;社會問題和社會糾紛諸如因土地徵用、房屋強行拆遷、執法不公、環境污染而引發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時有發生;上學難、就業難、就醫難、房價高企、食品藥品缺乏安全等問題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社會各種社會矛盾的結點和廣大人民民眾的強烈訴求。

公正問題伴隨著發展而生,卻不是發展的“罪過”。從改革開放前主要體現為“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到現在的公正問題,從哲學意義上講,並不意味著倒退,而是螺鏇式上升。當然,要繼續推進社會發展,就必須下大氣力解決不公正問題,實現向高層次公正的轉變。這對於我們黨來說是一種新的重大考驗。

一是公正問題正在成為全局性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口流動規模越來越大,全社會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超出以往任何社會歷史時期,人們對於公正的判斷標準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不能加快解決社會生活中的不公正現象,人民民眾的不公平感就會增強,社會矛盾就容易激化,久而久之,就容易使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為全局性問題。二是公正問題嚴重影響發展。當前公正問題突出反映在收入分配領域,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會導致多數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無法與經濟發展同步提高,從而導致社會消費能力無法同步提高,嚴重影響內需的擴大,阻礙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三是公正問題影響改革進程與黨的形象。在我國改革之初,各階層人民普遍受改革之惠,普遍積極支持改革。由於體制轉軌尚未完成,不公正現象在一些領域出現,使得一些人對改革產生了懷疑和動搖。長此以往,改革就可能失去一部分民眾基礎,改革的進程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黨的形象和執政地位。

需要說明的是,公正問題既是歷史的,也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標準。在生產力最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所體現的公正,是人類社會最低層次的公正。最高層次的公正當然是在共產主義時期。我們不能用共產主義時期的標準來衡量社會主義階段的公正,也不能因為現在處於社會主義階段特別是初級階段,就忽視公正。必須從不同階段的歷史實際出發,研究社會公正面臨的新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三、堅定不移地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發展與公正

在新的形勢下推進發展與公正,最根本的途徑仍然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一)必須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為實現社會公正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進一步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

一方面,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積極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配製度。國有大型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應當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進一步發揮應有的公正效應。要推動具備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實現整體上市,不具備整體上市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要加快股權多元化改革。有必要保持國有獨資的國有大型企業要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另一方面,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努力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非公有制企業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二)必須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為發展和公正提供更加堅實的政治保障。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基本適應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顯示出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但是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必須看到,人民民眾追求社會公正的呼聲越來越高,維權意識和政治訴求不斷提升,如果不能積極穩妥地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就缺乏動力,公正就難以實現。因此,在我國經濟社會處於大變革和快速發展變化時期,政治體制改革不僅不能停步,還必須積極穩妥推進。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三)必須深化改革,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加快縮小教育差距,包括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擴大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等等。

就業是民生之本。最近西亞北非不少國家出現社會動盪,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忽視國民就業,尤其是忽視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的就業問題。我們一定要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健全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機制,創造平等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努力實現充分就業。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和重要體現。要進一步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健全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要採取切實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決整頓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期望。要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包括: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等。

健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等,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四)必須進一步擴大開放。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和必由之路。在當代中國,只有立足全球的發展,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展;只有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才能使中國經濟發展發揮出高效率。當前,我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和內外聯繫更為密切,這對我國與國際社會實現良性互動和互利共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適應新變化、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創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擴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同時,要善於走出去,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結構深度調整,使我國的企業、資金、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合理流動,創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學習借鑑國外對公正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解決公正問題的成功經驗,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緩解社會矛盾、加強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有益做法,推進我國的社會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