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讀書筆記

每個爸爸媽媽其實都有自己的育兒經驗,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只要善於總結,就會不斷提高自己的育兒水平,下面給大家分享親職教育的讀書筆記,歡迎借鑑!

親職教育讀書筆記1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現代義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國牛津召開第五次國際蒙台梭利會議之際出版的。

在這本書中,蒙台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了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秘密的最生動的著作。

在“節奏”一節里,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我行為的外在目的,並根據自我的想法來確定採用何種方法。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引導他運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儘可能短的時刻內到達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發奮做某些似乎沒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自我一瞬間就能夠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這時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忙這個兒童。這是正因成人不明白兒童在活動中需要運用他的手,不把手的戶外看成是兒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現,就可能成為兒童工作的障礙。

無論是做為家長還是老師,我都曾正因看到兒童試圖去做一些在成人看來似乎是毫無必要的活動而去阻止他,甚至變得惱怒,如果兒童企圖反抗,結果往往是以兒童“不聽話”而告終。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務必使自我的內心作好準備。務必系統地研究自我,以便發現自我身上某些具體的缺點。而不好只注意兒童的壞脾性和如何糾正童錯誤的行為。教師首先要清除自我眼中的沙粒,然後他才能更清楚地明白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

親職教育讀書筆記2

很多年沒有以這種方式寫一篇文章了,當兒子把作業拿到我面前要求我買這本書時,心裡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兒子想要和我表達什麼?是不是我和兒子這幾年的鬥志鬥勇可以在這裡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書的封面的圖片很溫暖,孩子和媽媽很溫馨,帶著幸福和期待一口氣看完了整本書,有幾章的內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讓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學習!

交流密碼;看完這一章,覺得自己以前和兒子的溝通的障礙太多了,想想平時對兒子用的威逼、利誘、批評 …… 真是覺得很愧疚!導致孩子現在和我的溝通越來越遙遠,孩子每次想和我談話的時候,本來很高興的一個話題,我總是能談到他學習上面去,最後的結局就是以吵架無疾而終!書中看見有個父親如何讓正在怒氣沖沖的兒子消氣的對話,我不僅想起7月十號的時候,我和兒子約定等他休息帶他去看電影的,他自己在醫院看完牙齒在電影院等著我,我告訴他很快會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車,當我到達的時候已經遲到電影開始十幾分鐘。當兒子看見我時特別生氣說,”不看了!“怒氣沖沖,我給解釋了,他還是生氣,我沒忍住也給他大聲嚷嚷,孩子含著眼淚一個人走了。很簡單的一個問題看了交流密碼,我真後悔自己怎么沒早看,其實只需要一個真心的道歉和談到孩子當時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語言力量;”稱讚對孩子有用嗎“?這句話在這兩年里我真感覺沒用了,不管是語言還是物質,我對孩子下了個定義:”現在孩子怎么都沒欲望了呢“?其實不是,是我平時的稱讚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滿意的不快樂的稱讚語!當孩子有一些問題時,都是我在對他說,甚至是希望他立馬就能給些我想要的反應!可看完這章才發現都是錯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給的是指導而不是批評教育!我平時和孩子交流時,從來沒有想我在說話時,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憤怒的情況下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當孩子生氣是我會把他當時的”事情“強調,而不是考慮他的心情,尊重他,關愛他!以後我一定會好好用心呵護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書中講到孩子的責任感、紀律、積極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為,我都很感動,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我在很認真負責的養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這本書,我才知道,養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學會跟孩子談話時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對他們造成傷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讓他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觀點,幫助他們專注於解決麻煩!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解決我之前的期待,給了我答案!做個快樂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後的日子裡希望我和兒子的相處能像書中的封面圖片的母女一樣溫馨和諧!

親職教育讀書筆記3

《親愛的加百利》是挪威作家哈芬丹。費昂的作品。作者以一封長信的形式,描述了他與患孤獨症的兒子加百利一起共同成長的種種困難與快樂,作者用飽蘸真情的筆墨,記述了一個父親對這個不同尋常的兒子的愛,用節制、有分寸又恰到好處的喃喃自語,記下了孩子點點滴滴的成長故事。

天地之間,最偉大的莫過於父母之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真摯也是最無私的付出。父愛本已偉大,更何況是一個擁有“與眾不同的兒子”的父親所付出的愛。在綿長的字裡行間,細膩而充滿柔情地回憶著加百列身處襁褓之時的歡喜與憂愁;當加百列因為看錄像片而夢想當海盜的時候,父親精心部署了海盜遊戲,讓兒子親臨其境去感受虛幻與現實的區別;為了讓加百列保持愉悅,依照加百列的心愿辛苦籌辦了大型宴會,可其間敏感的加百列誤解大家,大鬧宴會並出逃,痛苦而憤怒的父親又丟下一切寒夜中到處尋找兒子,只是為了讓他找到一種依存感等。當讀到孩子問“我長大後,你和媽媽都死了,我失去了你們,那時誰照顧我呢?你覺得,那時候我能一個人生活嗎?”父親只能喃喃的回答“我不知道,我的兒子,好好睡,明天,我們將繼續生活”這一章節時,我的淚禁不住流了下來,是啊,這也是他的父母放不下不敢想不敢觸碰的問題,只能用“明天繼續生活”來回答。一天結束了,會有新的一天;一年結束了,會有新的一年,直到兒子有一天能夠真的走出“迷宮”,父親才算功德圓滿,但這一天何時能到來?

這本書,最打動人心的是作者對這個特殊孩子無悔無怨的深愛以及他們特殊的父子之情。對世界而言,父母可能是平凡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作者竭盡所能讓孩子快樂成長,教會孩子認識世界、學會生活。我認為,作者需要的不僅是同情和感動,更是想通過這本書讓社會廣泛了解孤獨症,走近和了解這些孩子和家庭,對他們少一些偏見,多一些理解和寬容。這些被稱為“星星的孩子”是特殊的孩子,他們缺乏與外面世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對規則和秩序有著自己獨特偏執的認識,外人很難走進他們的世界,在父母的庇護下,他們也許能隨心的成長,但他們終會長大,會有離開父母甚至永遠失去父母的那一天,他們需要有更多的人去關愛和理解他們,支持和幫助他們,給他們生存的環境和空間。這也許是作者寫這本書最美好的願望。

有人說讀一本書,就像是旁觀了別人的人生,我們能從別人的故事裡找到共鳴,反思並找到自己的路。

作為一個11歲孩子的媽媽,回想自己與孩子的相處,對比作者對孩子那種愛,不禁羞愧。雖然我也愛孩子,願意把今生最好的都給他,傾其所有來愛他,但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路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隨著他的成長一天天在增多,從他小時候學語時能清晰的喊一聲媽媽就心滿意足,到現在考99分還去責備為什麼沒考100分;從他能寫對一個字到為什麼不能門門功能都得優…?一步一步,我提高標準卻忽視了他的努力和天賦。我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人,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卓越而優秀的,眼中看到的總是他的缺點,總是為他的不努力和不聽話而焦慮而憤怒。父母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而那個完美的孩子卻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總是參考著那個完美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比較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夠按照自己心中的標準成長,按成功的標準成材,一旦希望落空或達不到要求,就會對孩子發泄情緒,甚至用“不打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這樣的老話來安慰自己。在這樣的情緒下,每天家裡充斥著緊張的氣氛,孩子怕做的不好,怕做錯,我怕孩子做的不好,比不上別人優秀……,總是把自己的期望值強加給孩子,要求他指責他,生怕他落後而不能擁有完美的人生,在愛他、為他好的名義下,強迫他而不是耐心的引導他……。

看完了《親愛的加百利》,看到作者對孩子成長所付出的艱辛和滿足,在感恩上天賜給我們健康孩子的同時,不禁反問自己“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孩子會怎么樣,遇到這樣的事會怎樣對待孩子?能否以那樣的耐心和寬容對待他,一步一步去引導他,主動進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語言和邏輯,把他帶回到我們的世界?能否心平氣和的接受孩子的差異,不埋怨不抱怨,主動尋找適合他的道路?無論怎樣,都盡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接受他的不完美和不優秀?”……

這本書,值得每一個在教育中煎熬的中國家長閱讀,在感動的同時反思,我們對孩子是否太急躁和功利了,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個性和成長的快樂?即使他不是最優秀的,只要他能夠心中有真善美,他都是最好的!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讓我靜下心來反省自己,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努力的去理解他,接納他的優點和不足,幫助他,引導他,共同尋找能讓孩子接受的,適合孩子成長的方式。也許我們彼此都不是最好的,但我們應該帶著感恩的心,珍惜今生的母子緣,接納和認可彼此所做的努力,一起享受共同成長的幸福時光,靜待花開。

親職教育讀書筆記4

《正面管教》這本第一次聽到應該是在樊登讀書會中聽說的,當時聽完覺得這本書里講到的一些教育方法非常好,有些錯誤是我經常犯的,有些是我正在做的,有些是我迫切要學習的,因此就買了一本紙質書,覺得有必要認真系統的閱讀一下,讀了一個月終於讀完了,今天才有空寫下讀後感,還是自己的寫作水平差,無法完整的再現這本書的精髓之處,只能將自己感受最深的體會寫出來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簡。尼爾森,書中運用的理論主要來自阿德勒和魯道夫,他們認為一個人的首要目標是追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改變一個人行為最好的辦法不應該是由外而內的外部激勵法,而應該是由內而外的內部激勵法,現在我們的學校和家庭運用的大多數的管教方式都是激勵和懲罰為主的,而本書提倡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幫助孩子通過以對社會有益的方式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然後再教會孩子一些獲得這些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技能。

本書中提到共有49種正面管教的工具,我認為都是非常有用的,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家長如何能熟練運用到其中一種或幾種就會非常好,就能解決絕大部分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但關鍵是我們看了這本書,可是從書本到實際運用還需要很多的路要走。

我看了本書最大的幾點體會就是其中提到的幾種工具,我認為非常有用。

一是和善而堅定。我之前經常會聽到這個詞“和善而堅定”,但感覺體會不深,在實際生活中也感覺用不出來,無法做到和善而堅定,這本書將這個詞解釋的非常清楚,“和善”是指對孩子的尊重,“堅定”是表明我們對自己以及情形的需要的尊重。我結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反思了自己的行為,可能是“和善”不夠,而“堅定”太過。也就是書中說到的獨裁型的教育方式,書中提到一個非常好的句子就是“我愛你,而答案是不”。這是最好、最便捷的和善而堅定的表達方式。

二是糾正之前先連線。這一方法我也覺得很有用,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孩子有做的不對的地方,馬上就想去糾正她,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僅聽不進去,反而會有情緒,書中說到,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先學會跟孩子建立情感連線,在家長能準確反映出孩子的情緒時,這個時候再讓孩子參與進來一起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效果會好很多。當孩子的情感得到連線時,他們就會有歸屬感和價值感。記住,孩子們在感覺更好是才會做的更好。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孩子情緒好的時候,比較開心的時候,她的大腦非常活躍,思維非常敏捷,能說出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更積極對待事情,相反地,如果她情緒非常低落或者生氣時,通常什麼話也問不出來,就在那生悶氣。這裡還提到一點就是道歉,假如我們把事情搞砸了,家長要學會道歉,因為我們是成年人,榜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會道歉,也讓孩子學會到寬容的力量。

三是每周召開家庭會議。我認為這是書中給我提供的又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每周一個家庭聚在一起召開家庭會議,商量本周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計畫下周需要執行的事情,每個人都要發言,還要有人記錄,非常正式的會議形式,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學到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另一方面,對以後孩子長大成人走入職場也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幫助。家庭會議商量的內容必須是所有人都同意的事情才能執行,只要有人不同意就繼續商量,直到所有人同意。而且家庭會議的最後可以用吃一個小蛋糕或做一個小遊戲的形式來結尾,讓孩子每周都期待這樣的一個時刻,顯得既溫情又正式,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後期必須要學習的工具。

四是與孩子共度特別時光。這裡的特別時光是指一周當中的特定時間,比如每周六的下午兩到三個小時,我們可以關掉手機,就專門陪孩子玩,可以是看書,可以是看卡通片,可以是玩遊戲等等,總之這是一段特別的親子時光,如果有人來打擾,就說對不起我稍後會找你,現在是我和女兒的特別時光,這樣會讓孩子有充分的被尊重感,覺得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她能感覺到媽媽愛她,這一點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我們經常能看到長大成人後的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追根溯源就是小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尊重,一生都在尋求這種感覺,總要製造點問題,讓父母看見他並重視他,所以這一點尤為重要。

五是邏輯後果與自然後果。邏輯後果都經過拙劣偽裝的懲罰。自然後果就是自然而然呈現的結果。比如不吃飯就挨餓,不穿衣服就很冷,站在雨里就會被淋濕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儘量少用邏輯後果,而多用自然結果。運用邏輯後果,一定要滿足四個條件既“相關、尊重、合理、有幫助”,缺失其中一項都不是邏輯後果。要確定一個邏輯後果運用的是否有效,只需要問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後果是讓給我的孩子為過去做的事情付出代價,還是會幫助我的孩子感覺受到鼓勵去為未來而學習呢?”我想這應該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了,結合我自己日常生活中總是過多的運用了邏輯後果,讓孩子為她的過去做的行為而到羞恥、自責,並沒有從這些事情當中感受到力量,感受到鼓舞。我們其實是“贏了孩子,而不是贏得孩子”。

這本書,還有很多有效的工具可以使用,可以說是一本教育孩子的工具書,提到的各種情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完全可以對照著來尋找解決方案,當然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絕對的,每個家庭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作為父母,我們還要不斷的學習,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正確的教養方式,這才是最重要的。

親職教育讀書筆記5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是教育學者、教育碩士尹建莉16年的教女手記,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親職教育原則。本書採用案例寫作的方式,呈現了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軌跡,內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強,有獨到的教育觀念,強調了親職教育的重要性,含有諸多教育智慧,裡面教了一些教育方法,告訴媽媽需要注意的問題,遇到孩子的各種問題怎么處理等等。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叛逆,你越講什麼,他越不聽什麼,這時候不應該指責他、批評他,而是想辦法和他成為“朋友”,了解他的真實想法,再擇機出手。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為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國小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國中老師強調國小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國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生活,許多事情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可我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犯了錯誤可以改,可我們孩子的生活卻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書中說“現代親職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為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