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毛果糰子

“正月十五過元宵,毛果糰子少不了。”毛果糰子,是我們家鄉的傳統食品。“毛”,是“粗糙”的意思,“果”,是“包裹起來”的意思。每年過年,奶奶做的毛果糰子,成了我記憶中最難忘的味道。

一大早,奶奶就忙開了。奶奶把前幾天磨好的糯米麵,輕輕地倒進一個盆中,再加入清水。奶奶的手熟練地在盆中揉搓著。不一會兒,一個個麵團就在奶奶手中誕生了。奶奶把事先準備好的餡料放在壓扁了的一個個麵團上。餡料也很普通,是切碎的蘿蔔丁和豬肉攪拌在一起的。奶奶拿起一個麵團,用她的雙手一搓,搓成團狀,餡料也就包裹進去了。一個個已經成形的毛果糰子,有點像包子,但又和包子不同。奶奶生起柴火,在鍋底上墊上幾片菜葉。我曾好奇地問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做,奶奶說這樣是為了防止毛果糰子粘鍋。奶奶把毛果糰子一個一個小心地放進鍋里,然後蓋上鍋蓋,就等著毛果糰子新鮮出爐了。

過了一會,鍋里便飄出一陣香味,有豬肉的鮮香,夾雜在糯米的清香味里。這時,孩子們就會坐立不安了,時不時湊到鍋旁邊去看看,或者問大人:“好了沒有?”。就是大人也都想迫不及待地嘗上一口。

終於,奶奶說蒸好了,剛一揭蓋,大片大片的水汽活躍地蹦出了鍋外,一個個毛果糰子冒著熱氣,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咬下一口,先是糯糯的糯米麵,香軟可口。再咬下一口,蘿蔔丁和豬肉的鮮香與糯米麵的清香共同在你的口中縈繞。毛果糰子口感勁道,黏柔軟糯。吃完一口,你還會情不自禁地再吃下一口。相信你一定會對它讚不絕口。

毛果糰子,雖然不是多么美味的大餐,但是這對於我來說,它就是我們家鄉的傳統文化。一個個毛果糰子,傳承了家鄉一代又一代的傳統文化。能嘗到毛果糰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毛果糰子里承載了我對家鄉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