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春節

春節是我們最快樂的節日,每個地方有不同的習俗。

我家在南方,按我家鄉的老習俗,春節差不多在臘月下旬就開始了。“二十四,掃房日”寓示著過年正式拉開序幕,二十四日這天,家家戶戶,掃房擦窗,清洗、涼曬被褥、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故又稱“掃房”,“除塵”。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俗充分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求。

孩子們準備過年了,第一件大事是買好多好吃的零食,最受孩子們喜愛的有糖衣花生、麻棗、麻花、油酥糖,糖衣花生是由清一色白嫩嫩的糖殼包裹著精挑細選的花生,大小如杏,一口一個脆,又香又甜,一想到這兒口水就要流出來了;恐怕第二件事,就是買煙花爆竹了,各大店鋪都擺滿了各式煙花爆竹,可任我們隨意挑選。

除夕真熱鬧。家家戶戶做各式各樣好吃的菜餚,空氣中瀰漫著酒肉的香味。家家戶戶門上貼上了墨跡未乾的對聯,窗戶貼上了各色年畫,在外地的人們紛紛返回家鄉與家人過一個團圓的除夕夜。這一夜,充滿著團圓、和美、吉祥、如意!洋溢著不同於往常的喜慶氛圍。

過了除夕就到了正月初一,掀開了春節的一大高潮。公雞才叫頭遍,家家戶戶都響起的“吡吡叭叭”的爆竹聲,所有人都換上了嶄新的衣裳,意味著新一年的喜慶、美好。這一天早上家家熬“初一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各種乾果一起熬制的,這不是平常意義的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吃完初一粥,在爸媽的陪伴下走親訪友了,遇人便說“新年好”互相拜年,孩子們並不喜歡串門,但一想到能吃到好吃的各色零食和領壓歲錢,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腳步。

在我家鄉春節期間還常常會舉行一些民俗活動,比如“走馬燈”,是家鄉老藝人用竹條紮成馬形,再用各色紙糊好,一個隊伍大概有八匹“馬”,由小伙子打扮成趕馬人,晚上到各家各戶為大家祈福。孩子們每聽到那鑼鼓喧天,就會湧起一陣陣快樂。

正月十五鬧元宵,大大小小的寺院都舉辦廟會,廟裡擺放了各種貢品,最奇特的要數那“白米粿塔”了,層層而疊都是由白米粿做的,塔高有六十厘米,真佩服家鄉老人的手藝啊,能讓“白米粿塔”穩坐如山,據奶奶介紹廟會擺放“白米粿塔”寓意著希望子孫平平安安、步步高升。還有燈展,處處張燈結彩,整條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

快樂的日子總是很快過,是那樣依依不捨。春節結束,是學生返校、大人回到工作崗位辛勞的開始。但不管怎樣只要心中有企盼,企盼每年春節的祥和、團圓、美好,在外工作的遊子就會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