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徵文1500字

中國—一個偉大而繁榮富強的國家,一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的古國,它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大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著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為支撐民族團結奮鬥發展繁榮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學者為我們留下的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許多傑出的歷史學家。從小我就聽媽媽給我講司馬遷的故事,今天在這本書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馬遷—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繼承父業,著述歷史,用畢生的經歷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時期,到漢武帝初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它規模宏大,體制完備,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多字,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整個歷史時期社會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的鴻篇巨製,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走出家門遊歷四方。他遊歷了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過長江,一路上採訪民間傳說,考察文物古蹟,蒐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使他獲得了大量史籍上沒有的史料。

正在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他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宮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幾次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他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寫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奮寫作,終於完成了一部輝煌巨著——《史記》。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人生觀,他認為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宮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卻在史書中有權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在司馬遷的眼裡,自己只不過是個刑餘之人,可在我眼裡,他是個大人物,因為他是個敢於指責黃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為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聖人,因為他給後世留下了《史記》

真正的大人物,並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為、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並不在於權貴,而是在於一顆有作為、有事業、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讀了這本書後,我懂得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箇中華民族共同依託,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活和發展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