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瑣記之課堂作文

開學近兩周,課文學習已進入第三單元。同事笑言:簡直是瘋了。

速度快不是目的,只是想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帶著學生讀書,便嘗試著整合教材,以單元為主線,適當拓展相關文章來學習課文,語文園地則提出專門訓練,平日以讀背課文,寫記生字為主,穿插小練筆,周末再進行相關習作,如此算來,基本上一個半月可結束除作文以外的課文學習,可以有大半的時間用來閱讀。

單元學習大體安排分四步。第一步,課堂上領著學生通讀課文,或聽錄音,或自由讀,或開火車讀。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正確。大致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課文內容。第二步,課下再給家長或同學之間讀課文,藉助工具書預習生字詞語,理解詞語。課上檢查詞語,指導書寫。第三步,課下根據預習單自己學習,可查閱資料,課上教師結合課文提出可以涵蓋全文的問題,學生結合課文念書上句子回答。然後進行重點句子口頭填空,當堂積累詞句。第四步,進行相關文章拓展閱讀。如在第二單元保護身邊環境的學習中,除了教材中安排的《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路旁的橡樹》和選學課文《小獅子愛爾莎》外,還在課堂上帶著學生略讀了六年級上冊《老人與海鷗》、《跑進家來的松鼠》、《最後一頭戰象》、《金色的腳印》等課文,使單元主題進行深化,學生的閱讀也一氣呵成。同時,又推薦了沈石溪先生的動物小說系列,有自主閱讀能力的學生可以進行閱讀。

語文課究竟該怎么上?是重視文本細讀?還是力在拓展閱讀面?如此單元為系列學習課文以來,有些許體會:

首先,學生的預習能力和效果有所增強。讀課文也可以上癮,教材安排的課文,每一單元都有一個主線,學生在課堂上跟著錄音讀課文,可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並在一次次地朗讀中揣摩感情,對課文內容及要表達的情感有所了解。課下布置讀書的作業,因為有課堂的基礎,便力求讀得更好。配合預習單的初步預習以及自己試著做配套的學習提高,也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查閱資料及主動學習的能力。

其次,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提高。單元學習的流程,學生心裡已經清晰。很大程度上不再依賴老師,大部分學生會提前預習下一單元課文,首先做到讀通讀順讀正確課文,自主認字,查手邊的工具書進行理解書中某些自己的疑惑。同時,結合自己的描紅作業本,認真描寫生字,進行基礎的訓練。一部分學生會走在前面,提前練習提高上的題,其中不少結合課文閱讀的題或者短文閱讀,也很有興趣自己去閱讀理解。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所增強,不是坐等老師的講解,而是去主動思考,或是動手查閱,互相討論,節奏顯得緊湊起來。

再者,鍛鍊了學生自由安排時間的能力。單元學習把很多原本覺得瑣碎的東西變得系統起來,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擁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可以鞏固舊知,可以預習新知,也可以閱讀自己的課外書,並且一部分學生的默讀、速度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平日裡速度較慢的學生,多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磨蹭,不會利用課外時間,作業拖拉,學習無效率。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也不覺抓緊課餘時間,逐漸學會自主學習。

同事提出異議,一次學習那么多課,學生才三年級,基礎知識很重要,生字什麼時候記?經典的課文怎么去消化吸收?配套的練習題一課都要處理一節,何況一個單元?.......

在單元學習中,生字詞的記憶的確是一項基本內容,除了課堂上的引領指導外,注重教給學生方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記憶生字的方法,找規律或按字理記憶,不注重機械性的多遍抄寫,每天晚上以聽寫生字為主,多些記憶的時間,少些機械抄寫的時間。關於課時的安排,也是機動的,故事性較強的課文,說理性的課文一課時可以安排三課左右,以拓展相關閱讀為主。而一些經典的或含有寫作方法指點的課文,一課時兩課時安排一課也是未嘗不可的,比如第一單元的《燕子》、《荷花》、《珍珠泉》,以致選學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都是如此,每篇課文幾乎都是學生狀物、景物描寫的典範,甚至每段話都是需要熟記在心的,因此便會潛下心來體會,多遍的朗讀,當堂積累文中的優美詞句,並做些同步的小練筆。

特級教師韓軍主張學語文應該“舉三反一”。他認為學語言以積累為本,讀書為本,數量在先,大量讀書識文,才能由量變到質變。學理科可“舉一反三”,通過一個例子學會解大量同類習題,老師“舉一”於前,學生“反三”在後;學語文,則是“舉三反一”,學生自我積累、大量積澱,才會讀寫反芻點滴,“舉三”於前,“反一”在後。我想其重點在於以課本為引子,把學生放逐到遼闊無邊的課外閱讀中去,語文素養或者會水漲船高起來。

不論哪種教學方式,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教,而是以教為載體,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擁有學習的能力,同時對學習充滿熱情,以達到學無止境的狀態。嘗試僅僅兩周,其中也有很多不足,也會慢慢梳理成文,教無定法,若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知識,擁有學習能力,同時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課外閱讀,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