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議論文寫作論據薈萃

聯考議論文寫作論據薈萃

一、理想篇

1、道理論據:

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一個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困難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徐特立

一個沒有理想,生活就會沒有重心,就缺少朝氣。為自己建立一個正確的目標,朝向這個目標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會充實而有意義。——羅蘭

2、事實論據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略)

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新學期開始,瀋陽東關模範學校魏校長問同學們讀書是為了什麼?於是有人回答說:“是為了家父讀書。”有人回答說:“為明禮而讀書。”也有人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當魏校長點名要周恩來回答時,坐在後排的周恩來站起來,莊重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馬克思的理想。1835秋天,馬克思中學畢業,面臨著職業選擇。當時,在馬克思的同學中對選擇職業有種種考慮,許多人認為有虛榮心和追求名利有理所當然的事。但是馬克思覺得,一個青年應當選擇最能為人類服務、最能實現人類幸福的職業,馬克思在他的畢業論文結尾寫道:“我們選擇職業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

二、立志篇

1、道理論據: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越有益。—高爾基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話百歲。——石玉昆

2、事實論據:

周處立志好學 魯迅異醫從文

許多科學家、發明家,都是從小立志(愛迪生、愛因斯坦、高斯)美國科學家愛迪生,29歲發明留聲機,33歲發明白熾電燈泡。德國物理學家愛因基坦,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37歲提出廣義相對論。德國數學家高斯,17歲就提出最小二乘法,24歲出版《算術研究》,開創近代數論,32歲提出行星軌道的計算方法。

三、謙虛篇

1、道理論據: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毛澤東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泰戈爾

2、事實論據:

馬克思厭惡別人歌頌自己。有一次,馬克思的朋友庫格曼稱頌馬克思為19世紀的智慧的思想家,《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是劃時代的著作,馬克思知道後很不滿意,給庫格曼的回信說:“過分的讚揚我的活動是十分令人厭惡的,一切總歸有個限度。”

竺可楨“我知道太少了。”竺可楨是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奠基人。1974年1月23日,是他逝世前兩個星期的日了,這天,照例有少人來看望他,因他病情日重,竺夫人便把所有的親朋好友留在房外。猛然間,竺可楨聽到外孫女婿的聲音,便迫不及待地叫他進去。竺可偵的外孫子婿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而竺可楨深感自己缺乏“基本粒子”這門新學科的知識,並為此著急而曾五次向晚輩求教。現在,他又抓信這個機會,要求“補課”了。竺老病重,聽覺受到嚴重損傷,帶上助聽器也聽不清外孫女婿的講話,只得要求把講的寫下來。竺夫人勸他休息,竺老緩慢地吃力地說:“不成,我知道得太少了。”當他聽完國外研究基本粒子的近況,以及楊振寧的《規範場》取得的新進展後,滿意地笑了。

四、勤奮篇

1、道理論據:

只有堅持不懈地刻苦學習,是不必擔心不能成材的。——華羅庚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可以創造出來。——魯迅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范曄

2、事實論據:

王羲之苦練成“書聖” 刮目相看

頭懸樑錐刺股

自學成才的高爾基。高爾基小時候是在每天十幾小時繁重勞動和鞭打責罵下度過的。但即使過著這樣的生活,他也總是抓住每一分鐘空閒時間讀書。店老闆不許他讀書,他千方百計地弄到書,躲到閣樓上、儲藏室里閱讀。夜晚借月光或自製的小燈盞照著讀書,沒有蠟燭,他就把老的燭盤上的蠟油收集起來,裝在一隻罐頭盒裡,再注入一些燈油,用棉線卷一根燈芯照著讀書。在麵包房當工人時,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個臨時的書架,一面揉麵團,一面讀書。有一次,老闆走進去看他在讀書,想把書拿走扔到火里去,高爾基抓住老闆的胳膊憤怒地叫喊:“你敢燒掉那本書!”吼退了老闆。監視、威嚇沒能阻止高爾基讀書,反而使他自學的信念更堅定了。

五、積累篇

1、道理論據:

積薄而厚,聚少而為多。——《戰國策》

只有經過長時間完成其發燕尾服的艱苦工作,並長斯埋頭沉浸於其中的任務,方可望有所成就。——黑格爾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

2、事實論據:

陶罐積累資料。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為了積累詩作素材,準備了許多陶罐,並分門別類貼切著標籤,整齊地放在一個七層的架子上,他平時收集到了資料,按不同門類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契訶夫的創作題材。有一天,幾個青年問俄國作家契訶夫:“怎樣才能獲得創作題材?”契訶夫順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記說:“這裡有100個題材。”這幾個文學青年看著這珍貴的日記本入了迷,日記中所記的每一個材料都生動、感人。有個青年說:“真想買幾個回去,這些材料太好了。”契訶夫笑著說:“題材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每個題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積累的結果。”

司馬遷遊學積累。徐霞克徒步跋涉實地考察。

六、勤學好問篇

1、道理論據:

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則得知,不思則不得也。——晁說之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會毫無用處。——富蘭克林

具有創造性獨立思維的人才可能有創造事業。——伯克

2、事實論據:

華羅庚一生好質疑。伽利略多思好問。

魯班發明鋸子。魯班生活在工匠之家,從小好學肯鑽,隨家裡人參加建築工程勞動,學會多種手藝。一次,他的手指被草拉破出血,他便研究起茅草,發現茅草邊上有許多鋒利的鋸齒。據此,他發明了鋸子。他還發明了曲尺、鑽子、鑿子、鏟子、機關鎖、機動的木馬車和雲梯等工具。兩千多年來,他直被木匠奉為“祖師”。

七、惜時篇

1、道理論據: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最短,最平凡而又是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高爾基

如果說時間是最寶貴的東西,那么浪費時間就是最大的揮霍。——富蘭克林

時間可以獲得金錢,金錢卻買不到時間。——諺語

2、事實論據:

分秒必爭。蘇聯昆蟲專家柳比歇夫每天晚上要把一天的活動,包括休息、讀報、寫信、看戲、說話花去的時間,十分精確地記錄下來。一月做一次小結,一年做總結。1963年是他最滿意的一年,因為他創造了XX小時的最高工作記錄。他出去散步,便背外語,遇到廢話連篇的會議,就演算習題,真是分秒必爭。

巴爾扎克惜時如金。巴爾扎克是位多產作家。他的時間一一秒也空過的。一次,巴爾扎克太累了,對一個朋友說:“我睡一會兒,你一小時後叫醒我。”一個小時過去了,朋友實在不忍心叫醒他,巴爾扎克醒來,發覺超過了一個小時,幾乎是暴跳如雷地對朋友說:“你為什麼不叫醒我,耽誤了我多少時間啊!”

聞雞起舞。東晉祖逖與劉琨均為同州主簿時,共同立下大志,決心在為國家做出一番事業來。

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聽到野外雞叫,將劉琨蹬醒說:“此非惡聲也。”直床練習舞劍。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如果天下大亂,豪傑並起,我與您都應當離開中原到外邊乾一番事業了。”

八、助人為樂篇

1、道理論據:

高潔的人喜歡施惠,而恥於受惠。——亞里斯多德

助人應及時,幫人應誠心。——諺語

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日待人以寬。——薩迪

2、事實論據:

韓信與施恩不圖報。

雷鋒的優秀品質。雷鋒生活上艱苦樸素,卻常用省下來的錢去幫助別人。戰友中誰家裡有困難,他就偷偷地把自己的錢寄去;戰友的衣服髒了、破了,他就悄悄地幫助洗淨、補好。業餘時間,他到學校當校外輔導員;逢年過節,他到火車站扶老攜幼,到候車室打掃衛生;出差外出,好事做一路。一次,有位婦女為丟失十八、實踐篇

1、道理論據:

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林鴻

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隊灘。只有不畏攀登的採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華羅庚

人類用認識的活動去了解事物,實踐的活動改變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後者去創造宇宙。——克羅齊

2、事實論據:

做科研的有心人。竺可楨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可他上下班從不坐配備的小汽車,而是堅持步行一段再乘公共汽車。這樣既鍛鍊了身體,更主要的是可堅持觀察物候變化,為科研收集第一手資料。他每天都這樣觀察、記錄,把天氣變化、風力級別、氣溫升降等都記載下來,一生寫了40多本這樣的日記。臨終前一天,他還記了這天的氣象情況。

從木匠到畫家。齊白石出身於貧苦農家,12歲就為生計所迫而學木匠謀生。但他自小就酷愛繪畫,七八歲時就開始練習,天天抽空臨摹或寫生。為了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他時常在野外悉心觀察各種動植物的形態和習性,晚上躺下被窩裡還在用手指畫草稿,經過數十年這樣刻苦的實踐磨練,他終於成為一代宗師。1957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的榮譽稱號。

實踐出真知。五代末,著名建築工匠喻皓曾用8年時間,在開封設計建造了開寶寺塔。此塔8角13層,高36丈,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傑作。開封地處中原地帶,多西北風,他設計時特地讓塔身略向西北傾斜,預計在風力的作用下,1XX年後塔身可以筆直,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喻皓的預見。

九、創新篇

1、道理論據: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皆是創造之人。——陶知行

不去探索更新的道路,只是跟著別人的腳印走路,也總會落後別人一步,要趕過前人,非有獨創精神不可。——華羅庚

科學需要幻想,發明貴在創新。——愛迪生

2、事實論據:

商鞅、王安石變法,愛迪生髮現和改進燈絲

推銷商。有人到澳洲一個土著部落去推銷鞋子,看到那裡的人都赤著腳。一個失望地回去報告說:那裡沒有鞋市場,因為人們不穿鞋子。別一個很高興地報告說:那裡有很大的潛在市場,因為還沒人在那兒經營過鞋業。

十、機遇篇

1、道理論據:

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范曄

喜於在做一件事的開端識別時機,這是一種極難得的智慧。——培根

生命很快就過去了,一個機會不會出現兩次,必須當機立斷,不然就永遠別要。——羅曼•羅蘭

2、事實論據:

蘋果為什麼落地—牛頓

孟浩然錯失良機。孟浩然四十多歲時才到京師遊歷,他曾在太學作詩,滿座賓客都感慨佩服,無人能及。一次,大詩人王維邀請他到內署,忽報唐玄宗到了。這是一個很好的顯示自己才華的時機,但孟浩然卻驚慌地躲到床底下。王維實話實說,玄宗大喜道:“我聽說過這個人,但從來沒見過,他為什麼要害怕得躲起來呢?”下令叫孟浩然出見。這原本是能讓他平步青雲的大好時機,但他又沒好好把握,當皇帝問他的詩時,他朗誦的又是怨天尤人之詩,到了“不才明放棄”一句,唐玄宗很不高興地說:“你自己不想做官,我何嘗拋棄過你,為什麼要誣衊我呢?”於是孟浩然被放還,一生未受重用。

凡爾納誤撞大仲馬。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18歲時,在巴黎學習法律。有一天,他參加一個上流人士的晚會。當他從樓上向下走時,童心未泯的凡爾納像孩子一樣從樓梯扶手向下滑,結果撞在一個胖胖的紳士的人身上。此人正是著名的作家大仲馬。從此,兩人相識了,大仲馬的影響下,凡爾納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最終被譽為法國“科學幻想之父。”

十一、逆境成才篇

1、道理論據:

逆境是檢驗強者和弱者的試金石,也是造就英雄豪傑的先決條件。——箴言

逆境也有它的好處,就像醜陋而有毒的蟾蜍,它的頭上卻頂著一顆珍貴的寶石。——沙士比亞

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