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聯考語文作文課文素材集1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

【仿寫示例】:

1、雄鷹自由自在地飛翔,才會展現其雄姿;駿馬自由自在地賓士,方顯其才華;人也只有自由地發展,才會盡其天賦。雄鷹困在籠中,還想要它展翅於藍天;駿馬拴在槽櫪,還想要它賓士於草原,誰都知道這不可能。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志在四方,做父母的總想把他們拴在家裡,卻還想要他們出人頭地,這難道不是把雄鷹困在籠中,還想要它於藍天裡展翅;把駿馬拴在槽櫪,還想要它於草原上賓士嗎?

2、要想鳥兒飛得高,就要給它一片湛藍的天空;要想樹木長得茂盛,就要給它一方肥沃的土地;要想語文學得好,就必須給它一個廣博的積累。沒有肥沃的土地,卻要樹木長得茂盛;沒有湛藍的天空,卻要鳥兒飛得高;沒有廣博的積累,卻要語文學得好,我雖然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你這明智的人呢?

XX聯考語文作文課文素材集4

《離騷》與《屈原列傳》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裡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所謂聖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於康樂之境。他明知盡忠的為患,但不忍捨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翻譯)只要是我心中所嚮往喜歡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會後悔。(評析)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堅貞不屈。真可說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衊,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他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雖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於《離騷》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後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 和 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可抒難抒之情。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修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

屈原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智者,一位才華出眾而識見過人的智者。問題在於,世間智者頗多,而如何使用才智,則是個人的悲劇與否的關鍵。在屈原與漁父問答中,漁父明確地勸他:“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如果將這段問答視為後人懷念屈原時虛構的話,那么,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召喚屈原如何使用自己才智的另一種聲音。屈原如果順從了這種聲音,他至少不會遭遇被流放而自沉江水的悲劇,亦不失為“明智”的選擇。但是,屈原堅守自己的心靈操守,就只能走向悲劇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在《屈原列傳》中,在歷史上的許多現實的場合,真正的智者與忠者,力量總是那么孤弱;將心智用於謀私,用於邪惡的人又是那樣之多。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而“爭寵”;靳尚、鄭袖為了私利而賣國;而懷王又昏憒無能,任由奸佞害忠。這是人性的醜陋,這更是社會機制對人性醜陋的縱容。於是乎,君將不君,國亦不國,超越於任何個人悲劇的國家悲劇亦勢所難免地發生了。這便是司馬遷從人的靈魂深處,從人間關係之中所揭示的屈原悲劇的最深刻之處,亦是屈原悲劇最有價值的地方。

每讀《史記•屈原列傳》,我的腦海中就會交替映現出兩幅遙遠而清晰的畫面:一幅是,被放逐於江湘之間的屈原,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一邊踽踽獨行,一邊悲切吟唱。這就是後人所謂的“屈子行吟圖”,是屈原作為詩人的永恆雕像。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後,年方二十的司馬遷“南遊江淮”,來到屈原自沉的汨羅江畔,臨流憑弔,噓唏垂涕。

理解這兩幅充滿濃郁的悲劇氣息的畫面的關聯,我們完全可以把他們看作是一位悲劇詩人和一位悲劇詩人式的史學家的靈魂穿越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在汨羅江畔,在司馬遷幽禁的囚室中進行的一次對話;看作是司馬遷對屈原的詩人之心的深刻解讀。正因為如此,這篇《屈原列傳》便不僅是對屈原生平事跡的簡要記載,而且是對屈原的詩人之心的“真實”記錄。

《報任安書》中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作為詩人的屈原,就是司馬遷心中的“倜儻非常之人”。所以,司馬遷為屈原而“悲其志”,為屈原而臨淵流涕,並採用屈原《涉江》詩中“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句意,亦為屈原下一斷語:“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意即由於屈原有著異常高潔的人品,所以才引用了許多美人香草來作比喻。

《屈原列傳》最後兩部分通過屈原同漁父的比喻性對話,讓屈原將自己以死保節的決心作了最終的表白,在那“舉世混濁”、“眾人皆醉”的惡劣環境中,唯獨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頭腦,“清白”的品德節操使他“寧赴常流”“葬身魚腹”決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決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溫蠖”。這種潔身自好的高尚節操和寧折不彎的鬥爭精神,表現了他對理想和正義的執著追求,對卑劣、腐朽的切齒痛恨。屈原的死,是對邪惡勢力的強烈控訴,也是對渾渾噩噩的人們的呼喚和激勵。

受腐刑後的司馬遷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想到:周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遭放逐,遂作《離騷》;左丘雙目失明,竟著《國語》;孫子遭臏刑,仍著《兵法》……他痛定思痛,以這些人物的精神鼓勵自己,仍發憤著述《史記》。終於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幾乎用畢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記》這部空前的歷史巨著。

範文

聯考文言滿分作文:《吊屈原賦》

(XX年話題作文:“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尚記兩千年前,賈公過長沙,自慨命運之不濟,悒鬱思索,而做斯賦。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嘆,其悲嘆人才之不為用,而忠言不被納之意,蓋與君之所行謬矣。命吾於考場之上,端午佳節,重做斯賦,以吊先生之靈

嗚呼,君雖為楚王之同姓,其血緣之親.可謂近矣,君累世為官,與楚王之忠心,可謂昭然也,然竟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終於鬱郁而沉於汨羅江羅矣。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齊輝之才,一旦被疏,不復被用,雖心繫楚國,胸懷天下,豈不枉然。(易當為客字之誤)。

余嘆其感情之無用焉,君臨天下,當以理為重,奈何信奸讒之語,而疏遠信臣忠義之士也,懷王不用汝擊,終招患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製於情也,人情莫不好悅己者,而惡直言者也,故莊宗雖有天下而終自謬(戳)於伶人之手,其沉溺於私情使然也。夫奸讒當道,以美色誘之,絲竹樂之,財物亂之,使其遠正直而近讒邪,雖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於禍已至矣,乃有悔色,豈不晚哉?

人情有遠近.而緣有親疏,而公理無遠近,正道無偏邪,君於九天之上,可憶及昔日否,子蘭之流,力勸懷王之秦求和,終使懷王之魂留他鄉,子蘭豈不為楚王之親近哉,有骨肉之親,卻不能遠謀,有遠謀之臣,未有骨肉之親,情理相較,於情於理,競何如哉,懷王屈理從情,終至斯地,雖有天地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汨羅,去今兩乾余載矣,夫兩千餘載之中,屈理而從情者,不可盡數,今日光華閃耀大地,然此事仍無有斷絕之時,余作此文,畢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華,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從理,如此,則官不貪,如此,則民不奸,如此則百姓直田享用不盡矣。

懷王於冥冥之中,定當後悔不迭,特以為情乃理之末,而理為情之始也,理從情而家不立,則國不治,則天下難平,情從理,則行路之人,可為骨肉之親,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豈不如此哉?

【點評】:立意切題,分析政治與感情的關係精闢;全篇用文言文寫就,且文筆流暢,標點準確,顯示出雄厚的古漢語基礎知識;熟悉中國歷史,把古代人物與現代人物結合起來對比,提升了主題;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自然結合進文章,生動感人,乃歷年來很好的文章。

《孔雀東南飛》(漢樂府)魯迅說“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個愛情悲劇的骨架被亦柔亦剛之美填充著血與肉,極富浪漫主義的將“雙飛鳥”“自名為鴛鴦”的結局與“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起興開篇首尾呼應,緊緊地將讀者的心弦扣住,不僅讓人欣賞“有價值的東西”的美,還讓人忍受愛情這“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的痛苦,從而使人在精神上與其產生一體性狀態,是美與悲結合完美的文學作品。

蘭芝、仲卿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守護倆人的愛情,有價值嗎?應該認識到,蘭芝、仲卿為追求婚姻愛情自由而死,實質上是他們為追求生命自由、維護生命尊嚴,從而也就是為追求幸福人生而死。如果仲卿、蘭芝屈從焦母、劉兄兩個封建專制家長的安排,就等於屈從了強權的支配,結果就不只是放棄了婚姻愛情的自由、放棄了人生美好的感情,而同時也是放棄了生活的自由、生命的自我。即使活著、即使各自再嫁再娶,也是生命在沒有自由、沒有尊嚴、沒有自我的狀態下活著。這樣的人生,生命失去了精神、靈魂,沒有情感守持,沒有生活自由,生命處於被奴役、被禁錮的狀態中。這樣的人生,生命的意義價值又何在呢?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說:“生命誠可貴,愛情亦美好,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美國人民在獨立戰爭前夕高喊:“不自由,毋寧死!”誓死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奴役。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們對自由的認識和追求,足以說明焦仲卿、劉蘭芝為婚姻愛情自由而死的本質意義及其價值。

故事的尾聲與我國一些民間文學相似,“彩虹萬里百花開,蝴蝶雙雙對對來,天荒地老心不變,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義發展,閃現出無比燦爛的理想光輝,使詩文起了質的飛躍。

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家長制等傳統文化的冷漠與殘酷,使無數美麗的愛情成為“牽牛織女”,化作“雙飛蝴蝶”,飛出“東南孔雀”,築就“血淚沈園”!

滴下釵頭多少淚,沈家園裡草猶悲!南宋年間,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因在科場上秉筆直言,抒發抗金憂國之情,而名落孫山。陸游父母遂安排他與表妹唐琬成婚。陸游和唐琬結婚後,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陸游母親對此不悅,她認為唐琬成天彈琴吟詩,不但有失婦道,而且有誤兒子的功名前程。在母親壓力下,陸游被迫休妻,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這對夫妻,唐琬另與趙士程結婚。一日,唐琬與趙士程來到沈園,與陸游相遇,陸游百感交集,提筆在粉牆上留下了傳世經典的《釵頭鳳》。唐婉再游沈園,和之。不久抑鬱而亡。

《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上邪”,是女子呼天以為誓。“山無陵”以下連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來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愛,深情奇想,確是“短章中神品”。)頑強的生命可以擺脫精神枷鎖。只要矢志不渝,執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會實現。

“悲劇的不幸,在於它往往不僅僅是悲劇,而是永遠的生活。” 悲劇的魅力,在於它毀滅的美。當韓何化鴛,焦劉化鳥,梁祝化蝶成為一幕幕愛情悲劇時,悲劇就演繹成了經典。儘管我們可能會為弗郎西斯與金斯基、露絲與傑克的愛情感動不已,但我們更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

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占統治地位。到了東漢時期,“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工”。)更成了神聖不可動搖的道德原則。《孝經》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同時還把封建道德規範與封建法律聯繫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李白與《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將進酒》我國古代有這樣一位大詩人,當他鬱郁不得志的時候,他悲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當他自認為能夠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時,他滿懷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一生酷愛飲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對生活充滿了自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縱情山水:"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這位詩人是誰?他就是我們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李白複雜的思想:儒、道、俠的複雜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懷“濟蒼生,安社稷”的思想幾次投身官場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與天地萬物並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學思想,構成了李白的思想態勢和心理框架。所以當他在官場無路可走時,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適。他的大量描山繪水的詩作有著以濃厚的道家色彩。“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瀟灑中透著無奈。“俠”即李白的任俠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俠講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諾,輕生死”及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之類的任俠精神。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思想背景。

當美夢頃刻間化為塵煙,所有的希望都已成為泡影,詩人是感慨萬千。人間之士長思神仙之世,或許這本身就是很荒謬的。與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時行樂!那青崖間的白鹿是我最忠實的伴侶,何不騎上它去尋訪名山大川!此生寧願與山水為伴,清白一生,快樂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濁的權貴!

李白一直是以詩仙的形象活在人們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來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龍巾拭吐,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他五嶽尋仙,浪跡山水,就連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李白詩自然雋永,雄奇飄逸,充滿著超塵脫俗的浪漫主義情調。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李白並非人們所想像的那般風流倜儻。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每每受挫。李白詩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現實的苦悶之上。他親眼見到了封建官場的黑暗和宮廷生活的糜爛,這使他原來具有的對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一下子化為泡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一聲大徹大悟者的呼喊,這是一個從舊營壘里出來的判逆者的心聲。

李白是一個讓時代因其而幸運的人。活著讓時代因他而驕傲,死後讓時代因他而光榮。李白的時代無論怎樣簡化,這個人都將以一種最基本的元素的形態被保留下來,最終成為時代的標誌。李白以自身的存在,昭示著一個漢語詩人所能達到的高度。這個人是一個用母語寫作,最後又超越了母語的人。盛唐已經風流雲散,而李白卻在時代的灰燼中,以詩歌打造的金身巋然屹立,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以至世界的一道特殊景觀。李白是星光燦爛的大唐夜空中一顆另類的星辰。冰心老人曾經公布過一個公式:“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妍,哪知她當初的芽兒,浸透了艱辛的汗水,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李白作為一個基本元素的現身過程充滿了血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這是後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辭。但在唐代,李白初進長安,確實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信心。這在他的《行路難》略有表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在這首詩中,作者想“渡黃河”、“登泰山”,無奈巨冰塞川,大雪滿山,要奔赴前程,可謂舉步維艱啊。但作者並沒有心灰意冷,相反,他還從姜子牙(曾輔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輔佐商湯)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雖然困難,但終究有長風破浪之時,到那時便可“直掛雲帆濟滄海”。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面對滾滾東流的黃河水,不禁悲從中來。啊!黃河,來自天上的黃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無窮,人生的短暫。想我李白,滿腹經綸,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誰料竟落得如此下場:年過半百,青絲成雪,浪跡江湖,一事無成。也罷,“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懷用世之才,本當位列卿相,治國安邦,卻“抱利器而無所施”,而碌碌之輩反竊居高位,安享富貴。心理怎能平衡?說“富貴不足貴”決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憂憤之極的反語。他在《江上吟》中說:“功名富貴若長在,江水也應西北流。”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都是這種憤憤“不平”心理的反映。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與酒難捨難分的傳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如: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客中作》:“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不是餓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業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杜甫不贊成李白飲酒過多,曾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學生作文:自力士脫鞋,玄宗醒酒,貴妃磨墨後,青蓮看透了所謂的官場,所謂的名利榮祿。皇帝要的是奴才。於是,他走上了退路,仰天大笑而出門去,放白鹿於青崖,游天姥於夢境。他的退隱,讓他感受到名山大川之壯美,於是酒入豪胸,三分釀成醉意,七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琵琶行》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 山 居士,生於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與元稹友誼甚篤,稱“元白”。

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

詩人有著偉大抱負和理想,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他被貶之後,表面上安於現狀,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都是非常激越雄壯的曲子,正好能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鬱。也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激烈的情感。

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包括如詩人一樣的有志之士)報國無門,請纓無路,他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為士大夫。憑他的才華,他本來應該是這個塵世王國中的一個寵兒,結果卻成了塵世的遺棄兒。他滿懷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來後又只能繼續走他飄泊的人生路。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父,是音樂把他們聯繫了起來;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謫居江州後的鬱悶心情,隱含當時社會動亂,政治衰落,給人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情感體驗,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鳴。

當xx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來勉勵幹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時,我想起了白居易;當xx總理用“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來警戒各級領導幹部要關心民生疾苦時,我又想起了白居易;當 連戰 先生北大演講用“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來寄語肩負民族希望的莘莘學子時,我還是想起了白居易。白居易是一個“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詩人,更是一個鐵肩擔道義,巨筆寫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掙扎;他把心靈融進了土地,他體察到了人民耕田種地的艱辛;他把悲憫送給窮人,他把懺悔留給自己,他的詩歌見證了一種苦難的命運,折射出一個肩負社會責任的正直作家的心靈光芒。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樂而相識、相知、共情的佳話。高山流水覓知音,說的是古代一個叫俞伯牙的琴師,遇上了樵夫鍾子期。無論伯牙彈奏什麼,鍾子期都聽得出他的音樂所寄託的思想感情。伯牙彈奏表現高山的樂曲,鍾子期說:“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彈奏表現流水的樂曲,鍾子期說:“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騰的江河!”從此以後,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後來,鍾子期死了,伯牙摔壞了曾經心愛的琴,並且終身不再彈琴,來紀念這個知音。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的確音樂是一種不需要翻譯的語言,不論今古,不論中外,不論年齡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產生共鳴。沒有經歷過生活的困苦,我們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沒有經歷過愛情的痛苦,我們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臨別時的踏歌,讓李白感受到友誼的溫暖、深厚。琵琶女所彈出的音樂是在傾訴‘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說‘心中無限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詩人的肺腑之言。這句詩能成千古名句,是因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聲。當人們吟誦這詩句時,總有一種惺惺惜惺惺的感覺。”

XX聯考語文作文課文素材集5

杜甫與《登高》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 九月初九 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鏇。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登高》)

我喜歡這樣三句話:“沒有比雙腳更長遠的道路”,“沒有比心靈更寬闊的天空”,“沒有比生命更高峻的山峰”,只要生命存在,只要激情奔涌,只要精神飛揚,奇蹟就可以在天地間熠熠生輝,這是我品讀古代登覽詩的總體印象,在我看來,登覽詩從來就不僅僅是寫一種心力交瘁的形體攀登,它更多功能是展示一種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激情人生,張揚一種至大至剛、雄勁超邁的人生態度,暗示一種沉潛內斂,蓄勢待發的智慧生存。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此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在血氣方剛、意氣風發的二十四歲時寫的言志詩。前六句多角度、多側而烘染泰山的高峻雄偉。結尾這兩句詩寫得極富生髮性和象徵意義。它含蓄地揭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自信滿滿,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展示了詩人鼓舞生命風帆,張揚自由大旗的人生豪情。(《登高》)

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後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聖”。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於年底到達成都。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曆五年(770)XX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你是這么一位詩人,有豪情萬丈,志在報國,你少年好學,漫遊吳越,遍覽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你“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蒼天弄人,一生數起數落,鬱郁不得志。安史之亂,兵荒馬亂在友人庇護下,於蜀中浣花溪畔看盡群鷗翻飛。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載春秋。你不再需要四處覓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其樂融融,不亦樂乎?嚴武之死,將這恬淡寧靜生活終結。告別浣花溪,你開始新的漂泊。一葉孤舟,載著孤寂的你,別蜀出峽,漂泊於長江之上。“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頭上,眺望遠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記起了家人,你是否記起了 嚴武 君?回首往日,你還有雄心壯志,吟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嗎?在唐朝由興盛急遽走向衰敗的時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偉大的才情抱負,終究還是被碰得頭破血流。你飽嘗現實社會的冷酷,悲嘆自己命運的多舛,真可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鷗,四處遊蕩,有家難回,骨肉分離,仕途坎坷,屢被貶黜。你沒有李白那樣灑脫,能“斗酒十千恣歡謔”;你也永遠不會豪邁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當你拖著病體獨自登上江邊的高處時,九九重陽,一派蕭條,“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大氣磅礴,更是悲涼沉鬱。當你再逢李龜年時,江南風景依舊,但已是物事人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無盡滄桑無盡悽苦全在其中,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後的孤單飄蕩,最終只能在江湘舟中默無聲息地終結。你走了,告別了人世間的冷酷辛酸,這對於你,是一種釋然嗎?這就是你嗎?一代詩聖,壯志凌雲的杜甫。(《浣花溪畔落沙鷗》)

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從朱門外,叛軍營,棧道旁,茅屋中提起筆的人,從廣闊的角度反映了社會的離亂,“國破山河在”的悲傷,記錄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寫詩人的憂傷與激憤,真實而全面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幾十年間的歷史面貌。他,就是唐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沉澱於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詩中,詩人就是一個“視國家為生命”、“以民生為己任”的“憂的形象”,愛國的“民族之魂”,詩人的憂,令人感動,令人崇敬。”!當入世無門,生活更加窘迫開始正視現實,便唱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千古名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一己的苦難推及廣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亂,長安淪陷,親眼看見國破家亡的慘景。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對民族存亡的關切,在杜甫的詩中有深刻的表現,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艱”。雖然他有過短期的“裘馬清狂”的生活,但面臨國家離亂他的心也隨著那個時代的脈搏而跳動起伏,流下了那憂國憂民的涕淚。他為祖國的安危,有時失眠:“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有時流淚:“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有時聞捷則悲喜交加:“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真是感慨良多。

沉鬱頓挫的詩風,深刻的現實寫照,高度的愛國主義。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襲著杜甫的創作道路。王安石、陸游、蘇軾、文天祥等對杜甫詩中精神實質有著深刻而全面的認識,真正能做到結合個人的時代遭遇和生活實踐,使他們成為無愧於那個時代的人民所需要的詩人。

杜甫愛花,但不拈花惹草,而是借花木蔥蘢來抒發自己對於春天的喜愛;杜甫愛鳥,但不提籠架鳥,而是借百鳥飛鳴來抒寫自己對生命的禮讚;杜甫愛酒,但不花天酒地,而是借酒入熱腸來化解心中的千古悲愁;杜甫愛馬,但不溜須拍馬,而是借駿馬奔騰來抒發自己對未來的豪情壯志。

劉鶚有言:“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為衡。蓋哭泣者,靈性之象也。”有一份靈性,即有一份哭泣。似乎杜甫的淚腺特別發達,感情特別豐富,靈性特別富有,心靈特別敏感,境界特別闊大,正義感、責任感也特彆強烈。隨便翻閱杜詩,都可以讀出大把大把的淚水來:杜甫為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而哭,“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為百姓顛沛流離、家破人亡而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為國家烽煙四起、兵革不斷而哭,“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乾雲霄”;為英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壯士赴湯蹈火、萬死不辭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他的淚水是滔滔雄波滾滾岩漿,一滴滴都是瀝血大愛,一聲聲都是沖霄大恨,不哭則已,一哭,往往成為虎吼龍吟,感天動地的絕唱!杜甫哭父老鄉親艱難苦恨,哭山河破碎,國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負成空……唯獨不哭自己,他心中裝著祖國和人民,他忘記了個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個大英雄,巨筆寫信史,鐵肩擔道義,壯哉杜詩!

《聲聲慢》與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號 易安 居士,山東濟南人。她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夫婦感情甚篤,家庭生活平靜美滿,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靖康二年,她和趙明誠相繼避兵江南,喪失了向來珍藏的大部分金石書畫。趙明誠病死後,她就輾轉漂流於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孤苦生活中度過了晚年。

她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二期。前期詞描寫她在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詞里描繪的藕花深處的歸舟和灘頭驚飛的鷗鷺,活潑而富有生趣。又如〈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委婉而含蓄地表達了閨中的寂寞和離情,流露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和對大自然的喜愛。後期離鄉背井、骨肉分散,她在經過兵火之後對現實所懷有的深憂。〈漁家傲〉詞:“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流露了她無家可歸的痛苦心情,同時表達她要求擺脫現實的苦悶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等詩句鞭撻了南宋統治集團里那些見了敵人就只知逃跑的人物。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因思愁而消魂,因消魂而人瘦。簾外,冷風殘菊;簾內,倩人憔悴。詩人在兩者之間著一“比”字,不僅使情景交織在一起,還突出了詞眼“瘦”字。瘦,既是人物形體特徵的描繪,又是內心世界的透視,這樣,一個身體清瘦、滿面愁容的女詩人的形象就活脫脫地浮現了出來。

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即這情形,怎能用一個愁字寫得盡呢!這是對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梧桐秋雨”等情景,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悽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國之痛,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包括得盡,概括得了。

《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與蘇軾字子瞻,號 東坡 居士,諡號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學家。開北宋豪放詞風。一生才氣縱橫,詩、詞、文、書法都有很高造詣。“詩”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文”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書法四大家”。作品有《蘇東坡集》、詞有《東坡樂府》。

蘇軾坎坷的一生:宋代第一起文字獄——“烏台詩案”。從元豐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蘇軾在黃州生活的這七年,對蘇軾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在黃州城東開墾了十畝荒地,田旁築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樂。黃州的生活使蘇軾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方面,他觀察問題變得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產生了較為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世濟時的人物,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蘇軾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他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

蘇軾烏台詩案:大約是蘇軾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蘇軾見烏齋台桌上擺著一首隻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么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於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王安石回來後,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後,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於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麼,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象芝麻大的黃色、黑色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就問小孩說:“這是什麼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有一陣清脆的鳥叫聲,便問旁人:“這是什麼鳥?”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當然蘇軾被貶主要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必然遇到種種挫折、打擊和磨難;每個人的一生也必然面臨許多的誘惑與選擇,你將怎樣地活著呢?每個人的一生,也都將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的考驗,你將如何處理呢?從蘇軾和他的作品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我們需要的答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這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這裡出現過的許多威武雄壯的戰爭故事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嚮往。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貶謫黃州,面對寂靜的夜晚,面對安謐的環境,詩人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產生一種脫離塵世的遐想:隨波流逝,去遨遊江海,擁抱大自然。詩人渴望解脫,渴望自由的心境在詩句中袒露出來。

讀《赤壁賦》給人一種別樣的享受:清風、明月、飲酒、賦詩、高歌,再加上洞簫相和,使得全文充滿了詩情畫意,仿佛進入美妙的神話境界。在這樣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蘇軾因被貶而生的苦悶不平之情。蘇軾為什麼能在這一時期寫出這樣“輕鬆”的散文,這主要源於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練出的對人生得失的一種曠達態度。蘇軾的曠達不僅表現在其在《赤壁賦》中展現的詩情畫意,更主要的是對人生得失的超然態度。在《赤壁賦》中,蘇軾借客之口提到,人生短暫,長江無窮,英雄偉業,終赴東流,凡夫俗子不過天地之間一蜉蝣、滄海中一粟粒,功業建立不得,飛仙亦不能成,豈不可悲!這些愁緒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嗎?蘇軾雖借客之口說出,難道不是其一度產生的嗎?蘇軾宦海沉浮當比常人體會的更為深刻。但蘇軾不是常人,他能從愁緒中超脫出來。蘇軾說,水雖流去,終還是水,月有盈虛,終還是月。自不變而看,萬物同人一樣都是無窮無盡的。這不是蘇軾對人生長短的超然領悟嗎?當我們凡夫俗子正為此長吁短嘆時,蘇子已處之泰然。

凡夫俗子對待得失,無一時不患,無一地不患。說劉宗元是凡夫俗子,是因為他在政治失意後牢騷滿腹不平滿腔,其在乎得失同凡人一般無二。說蘇軾是聖人,是因為蘇子對待得失是這樣的:“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別人得了,我不羨慕,我沒得到,我不遺憾,“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是大自然賜給我無情的寶藏,我還不滿足嗎?

對人生得失如此達觀,才使得蘇軾在《赤壁賦》中給我們帶來了純美的享受,在文中我們看不到不平之氣,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

對比柳蘇之後,我們會清晰地感到二人在性情方面的巨大差異,蘇軾博大的胸懷,令三百年前的前輩為之汗顏。

余秋雨 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都是為官的,很顯然他是想有所作為的。他還有個號是什麼? 東坡 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這裡取的。這看起來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統一體,其實這恰恰正是一個人思想的真實體現。自己夢醒後開窗尋找,夜色茫茫,不僅僅不見孤鶴和道士,連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負也同樣不可求啊!

林語堂在他的《蘇東坡傳•序》中寫得十分明確而詳盡:“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

一般的人,在憂患與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么做?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眾生齊念)唯有杜康!” 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後,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

蘇東坡突然陷入困境……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綑紮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客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客曾“羨長江之無窮”,願“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 1161 年,金國大舉南犯, 21 歲的辛棄疾率民眾 XX 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幹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 50 騎兵,直逼駐有 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後,他繼續堅持主戰,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後,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後來才被派往江陰作簽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喜泰三年( 1203 ),辛棄疾 64 歲退居江西鄉!司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伉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並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 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於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為北伐做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胄一夥採納,並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後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哲學家尼采說,如果我們不再與自己的祖國緊密聯繫在一起,那么我們的心中就沒有奉若神明之物了,我們的生存也就毫無目的了。

魯迅 先生說過:“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魯迅 先生所指的民族魂是什麼呢?就是“重大義,輕生死”的生死觀,就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大無畏精神。

《青玉案》(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傑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並無什麼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像: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 燃放的煙火,先衝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然後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 “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 “雕”也“鳳”也, “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

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上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後,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 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 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麼意義與趣味呢!

是啊,當祖國貧窮的時候,她的人民就挨餓受凍;當祖國弱小的時候,她的人民就備受凌辱;當祖國強大富裕的時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歷史早已證明了這一點。當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祖國身軀之時,上海公園的門口就豎起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招牌;當帝國主義的大炮轟開了祖國的大門,無數人民民眾就慘遭殺戮;而當新中國的旗幟高高升起的時候,中華兒女就站起來了;當祖國女排登上世界冠軍寶座的時候,海外僑胞也就揚眉吐氣。因為,祖國與人民,正如母親和子女,是命運與命運連在一起,恥辱與恥辱連在一起,痛苦與痛苦連在一起,幸福與幸福連在一起!

站在時代的今天,我們回望:一個民族要獨立,要生存,要發展,不僅需要強大的民族經濟、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還需要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需要一種更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這是支撐一個民族存在與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與精神支柱。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鍊而愈加堅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聯考語文作文複習之課本素材整理6

【抒情篇】

1、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2、沉默呵,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4、我想大聲呼喊:我愛生活,我愛一切正義和真理。

5、老當益壯,寧移百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6、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時光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7、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8、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9、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10、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11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後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

12、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無需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13、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三分之一的零頭。

14、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15、花自飄零水自流------此情無計可消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6、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7、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18、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9、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0、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2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2、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2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4、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5、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6、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2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28、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9、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30、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1、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32、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33、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34、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35啊,人啊,多一點希望,多一點晨光------

3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7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38、誰沒有青春時代?誰沒有往日的愛情?當你滿頭白髮,站在落日的斜暉中,突然聽到遠處深秋的樹林裡飄來這首歌曲,你怎能抗拒它的感情力量?你怎能抗拒回憶?

【哲理篇】

1、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3、人們的眼睛之所以看不見這壯美的奇觀,是因為這景象對他們來說太熟悉了。

4、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5、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任何一點調皮都是不行的。我們還是老實一點吧!

6、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哮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他們的極致。

7、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8、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9、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1、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12、堅強來自內心,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

13、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不斷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貴。”

14、偉大志向造就偉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現時為必要的前提。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16、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17、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18、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

19、行程是艱險的。歷史在前進中,不免有挫折,有迂迴,有後退,有失敗。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談者,有搖頭者,有嘆氣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們不是歷史的脊樑,他們像蜘蛛一般無力,絆不住歷史的腳步。

20、由於人們能夠沉靜下來思索,精神生活(就會)變得異常豐富。

21、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行動則是那座鋼鐵長橋,那艘諾亞方舟;高昂起你青春的頭顱,成功的時刻在等你去實現。

22、蘇軾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遠也。

23、幸福的生活有三個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愛人。

24、事有大小好壞,情有喜怒哀樂,景有動靜榮枯,物有長短方圓。

25、只要你執著於你的選擇,你的人生意義將與眾不同。

【事例篇】

1、霍金:英國物理學家,身殘志堅,著《時間簡史》,被譽為“當代的愛因斯坦”。

2、曹雪芹:(清)舉家食粥,著《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3、司馬遷(漢):史學家,受宮刑後,發憤著《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廉頗、藺相如:將相和。

5、屈原(戰國•楚):沉江殉國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6、馮友蘭《人生的境界》(熟讀)7、趙鑫珊《人是什麼?》(熟讀)

8、魯迅的生平創作:棄醫從文。“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民族之魂”)

9、李白“詩仙”,浪漫主義,“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杜甫“詩聖”,現實主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10、孔子(聖人)、孟子(亞聖)有關名言佳句見《圓夢寶典》

11、契訶夫(俄):700多至800多篇短、中篇小說,戲劇作家,世界聞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

12、孫梨,當代小說家,一生淡泊名利,潛心創作,是荷花澱派的代表人物。

13、巴爾扎克,法國作家,寫了九十多篇小說,著有《人間喜劇》。

14、孔明揮淚斬馬謖。(可從多方面多角度構思並使用。)

15、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16、老舍:人民藝術家,“士大夫不可辱的知識分子形象。”

17、關漢卿,元初作家。“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燥,響噹噹的一粒銅豌豆。”

18、莊子:安時而處順,無為而治。

19、蒲松齡:清代作家,著有《聊齋志異》。

20、毛澤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1、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民族氣節)

22、艾青: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3、梁小斌: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多好的句子。)

24、海子: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25、普希金:俄國文學之始祖, 1837年2月8日 與丹特士決鬥而死。(為個人尊嚴而站。雖死猶榮。)

26、裴多菲:我願意是急流-------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

27、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8、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

29、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代梟雄)

30、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31、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2、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感情甚篤,共同完成30卷的《金石錄》。

35、辛棄疾: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36、元稹和白居易友誼深厚:“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37、巴金:我家鄉的泥土,我祖國的土地,我永遠同你們在一起接受陽光的雨露,與花、樹、禾苗一同生長。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

38、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讓一切健康但虛度光陰的俗人感到羞愧。)

39、一個老人在火車上不小心掉了一隻新鞋,在眾人的惋惜聲中,老人毫不猶豫的把另一隻也從視窗扔掉。(與其抱守殘缺,不如果斷的放棄。)

40、錢仲書:淡泊名利。“你吃了雞蛋覺得好就行了,何必要見那隻下蛋的雞吶。”

41、史鐵生:大難之後成大器。《我與地壇》。

42、唐太宗與魏徵:明君與名臣,相得益彰。

43、劉邦和項羽楚漢相爭,前者知人善任,後者自矜功伐。

44、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強調志,力,物三個條件。深思而慎取。)

45、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46、勾踐:十年生聚,臥薪嘗膽,終於滅吳。

XX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集粹

①大愛至朴——唐山十三農民兄弟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唐山十三農民兄弟的頒獎詞:不是歸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鄰里,是素不相識,出手相援。他們用純樸、善良和倔強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兄弟”的含義。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劉姝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正是他們及無數個他們這樣的人,在XX年撐起了中國的脊樑。

王振耀:在國家巨大災難面前,他們以無聲有力的行動,宣告了民間志願救災時代的來臨。

唐山十三位農民(自發去災區救災的農民兄弟)

宋志永、楊國明、楊東、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寶國、王寶中、曹秀軍、尹福、宋久富、楊國平、王金龍。均為男,河北唐山人年齡最大62歲、最小19歲 農民

XX年初,特大雪災襲擊了華南地區,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沒有上級號召,也沒有組織要求,河北唐山13個農民除夕那天租了輛中巴車出發,頂風冒雪來到那裡參與救災。

這13個來自唐山市玉田縣東八里舖村二組的農民,自己準備了工具,初二上午趕到郴州電力搶險指揮部,成了湖南電力安裝工程公司一支編外“搬運隊”,每天起早貪黑、踏雪履冰為搶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電桿。  2月23日 ,在工作了16天之後,這13位農民兄弟離郴返鄉,許多郴州市民在得知這一訊息後,自發趕來為他們送行。他們還被郴州市授予“榮譽市民”的稱號。

5月12日 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後,幾經輾轉來到災情最重的北川縣城,成為最早進入北川的志願者之一。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鐵錘砸、鋼釺撬、徒手刨,不斷尋找倖存者。只要哪裡需要,他們就到哪裡。他們與解放軍、武警戰士一起,搶救出25名倖存者,刨出近60名遇難者遺體。

②這就是愛——韓惠民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韓惠民的頒獎詞:他用百姓最樸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為深奧的問題:有比愛情更堅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偉的殿堂,34年的光陰,青絲轉成白髮,不變的是真情。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陸小華:一段相知帶來一個漢子34年的照顧,一聲承諾變成一對夫婦共同的看護,一個特殊的傳奇連起兩個普通的家庭。

陳淮:啥叫愛?愛就是一生的承諾,就是性命相托。

韓惠民(痴情男攜妻照顧初戀女友34年)

男,55歲,蘇州人。

韓惠民和妻子徐敏芳默契“配合”,共同照顧一位癱瘓病人,已經持續了整整34年。不過,讓一般人難以理解的是,這位長期臥床的病人正是韓惠民年輕時的初戀情人……

1972年,韓惠民與比他小1歲的吳月瑛同在蘇州滄浪區工業澱粉廠工作。雖然兩人彼此從未說過一個“愛”字,但兩人已是形影不離,心心相印。

1974年4月的一天,吳月瑛坐著三輪機動車回廠。機動車突然側翻,吳月瑛被拋落在人行道,當場昏迷。經搶救,昏迷多日的吳月瑛脫離了生命危險,但頸椎中樞神經斷裂,手術後用鋼板固定,再也不能站立,也不能坐,只能躺在床上。韓惠民在吳月瑛住院的日子裡,自己日夜守護在她身邊,餵飯、端尿,陪她說話解悶。出院後,韓惠民也一直悉心照顧她。

吳月瑛癱瘓後的3年多時間裡,不少熱心人要給韓惠民介紹女朋友,都被他婉言謝絕。吳月瑛多次勸說韓惠民儘快成個家,但他就是不聽,他暗下決心,要一直守護著她,哪怕不結婚,也要守護她一輩子!

在吳月瑛和她父母的屢次勸說下,韓惠民終於答應找女朋友。不過他有個前提,對方必須同意與他一起照顧吳月瑛。經人介紹,韓惠民認識了徐敏芳。當徐敏芳了解到韓惠民堅持多年不談戀愛,只為照顧過去的情人,她被韓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動。

1980年,韓惠民與徐敏芳結為伉儷。從此,守護在吳月瑛身邊的又多了一個人。

34年傾情照料,如今韓惠民與吳月瑛兩家人早已成了自家人。韓惠民的女兒認了吳月瑛當乾媽,退休在家的徐敏芳只要一有空,就來到吳月瑛家裡坐坐,跟她講講家長里短的事情。

徐敏芳感慨地告訴記者,這么多年走過來,丈夫早已成了吳月瑛的精神支柱,從年輕時的愛情到現在親人般的依賴,她能理解也非常支持。韓惠民和徐敏芳告訴吳月瑛:“有我們在,一定會守護你,照顧你一直到老!”吳月瑛被深深地感動了,這次她流下的不再是悲傷的淚水,而是幸福的淚水,更堅定地活下去的淚水……

③死的光榮——武文斌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武文斌的頒獎詞:山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豎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在那災難的黑色背景下,他26歲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于丹:“犧牲”在今天的語境中已經有些陌生,武文斌是一個英雄主義漸行漸遠時代下真正的英雄。

任衛新:雖然他只是一名士官學員,還沒有建立功勳,這片土地永遠珍存著他的汗漬、體溫和靈魂。

武文斌(為救災活活累死的小戰士)

男,26歲,濟南軍區鐵軍某師炮指連士官學員。

一個戰士倒在了抗戰救災的第一線,上萬民眾為他哭別。所有參加弔唁的人都與武文斌素昧平生,他們只聽說:一位解放軍戰士在抗震救災中活活累死了!僅這一句話,已經讓人們淚流滿面。13萬子弟兵在抗震救災中捨生忘死的表現,留給人們太多太多的感動……

這個戰士,就是濟南軍區鐵軍某師炮指連士官學員武文斌。

6月17日 晚,他和戰友們冒著大雨將8車50噸重的活動板房建材全部卸載完後,累得癱倒在泥水地上。就在這個夜晚,他因勞累過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輕的生命。

5月13日 ,當部隊接到急赴災區的命令時,武文斌被告知後留,一向脾氣溫和的他急了眼,堅決要求上前線。

“我們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對得起身上的這身軍裝。”武文斌對戰友們說。在他參與抗震救災的32個日子裡,他總是找活乾、搶活乾,幹完份內的事,就去幫著其他班排乾,別人攔也攔不住。他身上的迷彩服總是濕了又乾,幹了又濕。戰友們說,他的心裡裝的全是災區民眾。

④燭照深山——李桂林、陸建芬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李桂林、陸建芬的頒獎詞: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懸崖邊拉起孩子們求學的小手,19年的清貧、堅守和操勞,沉澱為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芽。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阿來:鄉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鄉村教師是偉大的,卻不應該被遺忘。

閻肅寫下這樣深情的評價: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陽和溫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李桂林、陸建芬 (懸崖國小的支教夫妻)

男,42歲,彝族村寨甘洛縣烏史大橋鄉二坪村教師。

女,41歲,彝族村寨甘洛縣烏史大橋鄉二坪村代課教師。

甘洛縣烏史大橋鄉二坪村,是涼山北部峽谷絕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絕壁都要攀爬5架木製的雲梯,進出極為艱難,村民一年難得下絕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艱險的環境下,從漢族地區來的李桂林、陸建芬夫妻紮根這裡18年,把知識的種子播種在彝寨,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雲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