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機遇話題的寫作素材

一、名言佳句警句

1、智者貴在乘時,時不可失。——司馬遷

2、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張九齡

3、時乎時乎,去不可邀,來不可逃。——劉禹錫

4、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蘇軾

5、當取不取,過後莫悔。 ——施耐庵

6、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施耐庵

7、從容不迫地談理論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諸實行,尤其在需要當機立斷的時候,又是一件事。 ——羅曼·羅蘭

8、一個人不論乾什麼事,失掉恰當的時節、有利的時機就會全功盡棄。——柏拉圖

9、只有愚者才等待機會,而智者則善於造就機會。 ——培根

10、智者創造的機會比他得到的機會要多。——培根

11、善於捕捉機會者為俊傑。——歌德

12、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將失去星星了。——泰戈爾

13、有時一扇門雖然關上了,其餘的門卻是敞開的。 ——塞萬提斯

14、運氣通常照顧深思熟慮者。 ——諾貝爾

15、如果沒有人欣賞,烏鴉的歌聲也就和雲雀一樣;要是夜鶯在白天雜在群鵝的聒噪里歌唱,人家決不以為它比鷦鷯唱得更美。多少事情因為逢到有利的環境,才能夠達到盡善的境界,博得一聲恰當的讚賞!——莎士比亞

16、好花盛開,就該儘先摘,慎莫待美景難再,否則一瞬間,它就要凋零萎謝,落在塵埃。——莎士比亞

17、人不能創造時機,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經出現的時機。——雪萊

18、弱者坐待良機,強者製造時機。——居里夫人

二、故事素材

1、抓住機遇需要膽識

毛遂在平原君門下三年,一直默默無聞,總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 一次,秦國大舉進攻趙國,情況危急。趙王派平原君向楚國求救。平原君決定挑選出20名足智多謀的人隨同前往,可是只有19人合乎條件。這時,毛遂主動站了出來說:“我願隨平原君前往楚國。” 平原君一開始不以為然:“一個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錐子裝在口袋裡,錐尖子很快就會穿破口袋鑽出來,人們很快就能發現他。而你一直未能出頭露面顯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夠帶上沒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國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並不生氣,他心平氣和地據理力爭說:“我之所以沒有像錐子從口袋裡鑽出錐尖,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像錐子一樣放進您的口袋裡呀。”平原君便答應毛遂作為自己的隨從,連夜趕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可是這次商談很不順利。只有毛遂面對楚王,慷慨陳詞,對楚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楚王終於被說服了,與平原君締結盟約。趙國於是解圍。 事後,平原君說:“毛遂原來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真抵得過百萬大軍呀!可是以前我竟沒發現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沒一個人才呢!” 不要總是等著別人去推薦,只要有才幹,不妨自己主動站出來,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機遇屬於有志者

秦末,陳勝出身貧苦農民家庭,但少有壯志。公元前2XX年,秦始皇病死,宦官趙高偽造秦始皇遺詔,立秦始皇小兒子胡亥當傀儡皇帝,趙高篡奪大權,對人民進行更加殘酷的壓迫和剝削。秦王朝大規模徵發貧苦農民守邊服兵役,修造宮殿,進行水陸運輸和從事各種苦役,給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公元前2XX年7月,陳勝、吳廣等900名貧苦農民一起被徵發去戍守漁陽,因路上遇大雨,道路衝垮,無法按期到達,按暴秦的法律,誤期處死。陳勝看到自己的處境,看到全國人民對暴秦的憎恨,決定抓住這個時機動員戍邊卒殺掉押送他們的秦朝軍官。揭竿為旗,以木棍、鋤頭為武器,率領這支900人的農民武裝反抗暴秦。起義後,馬上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支持。廣大農民自帶乾糧,紛紛參加起義軍,起義軍迅速擴大,攻城掠地,勢如破竹。終於推翻了暴秦的統治。

3、機遇轉瞬即逝

秦末,劉邦和項羽先後攻入鹹陽。當時,項羽率部40萬駐紮在鹹陽外的新豐鴻門,劉邦率部10萬駐紮在霸上,兩軍相距很近,此時的項羽氣勢正盛,消滅劉邦的勢力可謂易如反掌。謀士范增獻計給項羽讓他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其間藉機把劉邦殺掉,以絕後患。但是,在“鴻門宴”上,項羽優柔寡斷,一再放棄殺掉劉邦的機會。然後,他聽信項伯的“仁義”之說,放走當時處於絕對劣勢的對手,並封劉邦為“漢王”。隨後,項羽又從鹹陽引兵東歸彭城,打算回鄉炫耀一番,以致貽誤戰機。劉邦的勢力日益壯大。最終,四面楚歌之聲把一代西楚霸王逼得灑淚與心愛的余姬訣別,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令人欷歔。 仔細分析一下,項羽兵敗身亡的悲劇固然還有其他許多主客觀因素,但這與他在鴻門坐失良機不無關係。當項羽在鴻門放走劉邦時,范增曾憤然地說:“豎子不足與謀也(實在不能與這小子謀劃大事)!”

4、從細節中找機遇

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他畢生從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他曾系統地調查、整理和研究了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在尋找中國鄉野中散落的眾多無價的古建築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了一曲河北小調《小放牛》。歌詞中有一句:趙縣的橋,應縣的塔。梁思成當時就想,既然有趙縣的橋,那應縣的塔也應該是有的,自己應該去應縣尋塔。經過實地考察,他最後找到了應縣的塔,也就是後來被譽為“中國第一塔”的山西應縣木塔。

5、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

吳鼎民,安徽巢湖人,1951年出生,南航大人與社會科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江蘇省外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目前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工作,XX年獲得“做出突出成績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榮譽稱號。國小畢業時吳鼎民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一所全國有名的中學讀書。可初二還沒讀完,文革就開始了,學校停了課,然後便是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他背著行李隨著高中同學走了,這一去就是八年多。八年中,勞動以外,他到處尋找精神食糧。附近鞭炮廠收了一大堆書籍準備卷鞭炮皮,他跑去像搜尋珍寶一樣淘出一批大學文科教程,一本本地啃了下去。八年中,他不去考慮用什麼辦法回城,只知道看書學習。因為有一個信念支撐他。這個信念來自於一位長者對他說的話:“國家不會永遠亂下去,總有一天知識會有用。”他努力著,等待機會。機會來了,1978年初,初二沒讀完的吳鼎民同樣考上了大學。後來吳教授為了提高自身能力,一次次向新的高度攀登,分別在南京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學習,1988年獲得廣州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

6、把握時機,抓緊機遇

彭麗媛,我國著名女歌唱家。她的成功之路同樣充滿荊棘和不平,但她並不向困難低頭,而是能準確抓住機會,把握好人生的機遇。1985年6月份,中國歌劇舞劇院向她發出了邀請信,希望她能參加歌劇《白毛女》的重排演出、並飾演女主角喜兒。接到信後,彭麗媛的心情是又高興,又害怕。小的時候,彭麗媛就最愛看《白毛女》,田華演的電影、郭蘭英演的歌劇她都喜歡,每看一次就要為喜兒的悲慘命運流一次淚。今天,自己也能有幸擔任喜兒的主演,她怎么能不高興呢?可是,高興之餘,她又害怕。在作曲家施光南的鼓勵下,她不斷刻苦練功,磨鍊自己,終於在公演《白毛女》時獲得空前的成功。

7、機遇就在身邊

麥克斯韋16歲就到愛丁堡大學攻讀數學物理,後又至倫敦劍橋大學深造。他學習非常刻苦勤奮,博覽群書,盡情地在知識海洋里遨遊。但由於缺乏名師指點,他的學習缺乏系統性和計畫性。此時,幸運之神降臨到了他的身邊。一天,著名數學家霍普金斯教授到圖書館借一本高深的數學專著,卻被告知書被一個叫麥克斯韋的學生借走了。

教授既驚訝又好奇,因為這本書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他找到了麥克斯韋,見他正認真地看書,同時也發現了他的弱點,就對麥克斯韋進行了熱心的指點,並收他做自己的研究生,同時還介紹另一位著名的數學家斯托克斯當麥克斯韋的導師。

麥克斯韋在兩位導師的指點下,認真學習,學業大進,最後終於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

8、機遇可遇不可求

被譽為“科學幻想之父”法國聞名科學幻想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就是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而進入文壇的。凡爾納18歲時在巴黎學法律。有一次,他參加上流人士的晚會,當他從樓上走下來時,童心猶存的他像孩子一般從樓梯扶手往下滑,結果撞在了一個胖胖的紳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國聞名作家大仲馬。從此,凡爾納結識了大仲馬,並在大仲馬的影響下,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

9、機遇加才能等於成功

世界聞名喜劇大師卓別林5歲時初次登台亮相,就顯現了他卓越的藝術才能。那次,他母親在演出時嗓子忽然啞了,她只得離開舞台。這時場內一片混亂,舞台總監靈機一動,想到卓別林曾當著母親和朋友們的面進行過表演,就建議卓別林代替母親上台表演。小小的卓別林毫不怯場,面對著滿場的觀眾,鎮靜自若、毫不拘束地唱了一首歌,接著他又是唱又是舞,表演了幾個節目,非凡是他模擬母親唱那首《愛爾蘭進行曲》時沙啞著嗓音唱,模擬得惟妙惟肖,贏得了熱烈的掌聲。正是由於他把握住了這次偶然的機會,以後才能走上藝術道路,最終成為家喻戶曉的世界喜劇大師。

10、機遇偏愛有預備的頭腦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是個勤學的人。有一天,他在緊張的工作之後,感到非常倦怠,坐在一輛馬車裡昏昏入睡了。這些天來,他聚精會神地研究苯分子的結構,大腦極度疲乏。進入睡眠狀態後,他的大腦的許多神經經過暫時的休息,便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他似乎覺得碳分子都活了,在他眼前翩翩起舞,結成了一條長鏈。長鏈像蛇一樣扭動著,忽然一口咬住自己的尾巴,盤成了一個圓圈。這時,凱庫勒從夢中驚醒,忽有所悟地喊一聲:“我找到答案了,苯分子是一環狀結構。”假如凱庫勒是一個懶漢,是不可能有這一發現的。

11、善於發現機遇

年輕的洛克菲勒剛進入石油公司工作時,由於學歷不高,又沒有什麼技術,因此被分派巡視並確認石油罐有沒有自動焊接好。這是石油公司最簡單的工作崗位,連一個小孩子都能勝任。 每天,洛克菲勒眼盯著焊接劑自動滴下,沿著石油罐蓋轉一圈,看自動輸送帶再把石油罐移走。工作簡單又枯燥,沒幹幾天,洛克菲勒就有些厭倦了。但由於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洛克菲勒決定安下心來,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於是,他更加認真地觀察、檢查石油罐的焊接質量。當時,公司正在推行節約計畫,洛克菲勒想,我這項工作是不是也可以節約某些程式呢? 他發現每焊好一個石油罐,焊接劑要落三十九滴;而經過周密計算,只要三十七滴就可以焊好了。但是,這個方法卻不實用。 洛克菲勒沒有灰心,而是更加深入地進行研究。經過多次測試,他終於研製出“三十八滴型”焊接機。也就是說,使用這種焊接機,每次可以節約一滴焊接劑。儘管節約的只是一滴焊接劑,可一年下來,“三十八滴型”焊接機為公司節省了五百萬美元的開支。 那三十九滴焊接劑滴在公司每個人的眼裡,卻只滴在洛克菲勒一個人的心裡。就是這么一滴不值一提的焊接劑,改變了洛克菲勒的一生。 事實上,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少機遇,真正缺少的,是發現機遇的敏銳眼睛和把握機遇的睿智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