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適應話題的寫作素材

一、名言佳句警句

1、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

2、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達爾文

3、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 ——王通

4、人在身處逆境時,適應環境的能力實在驚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

以戰勝不幸,因為人有著驚人的潛力,只要立志發揮它,就一定能渡過難

關。——卡耐基

5、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 ——比爾 蓋茨

6、去適應環境,別叫環境去適應你。 ——陳鵬

7、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適應自己。

——蕭伯納

8、物質是不變的,而在變化的是我們。——梭羅

9、隨機應變是才智的試金石。——莫里哀

10、環境不會改變,解決之道在於改變自己。——佚名

11、人不可能生活在自己的意願之中,只能生活在對環境的適應之中。

——佚名

二、故事素材

1、因地制宜

三國時期,諸葛亮領兵平定了南中夷人(雲南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叛亂

後,想要任命當地的頭人擔任官吏來管理。有人就進言反對,諸葛亮說

:“如果留下外地人在這裡當官,就要留軍隊;留下了軍隊,軍糧無法

解決,這就是一難。我們剛剛打敗夷人,他們有的父兄死在戰場,留下

外地人而沒有軍隊保護,必然會有仇殺之類的禍患發生,這是二難。從

前夷人常有廢除或殺害朝廷官員的事,他們自己感到罪孽深重,留下漢

人外地官員,也是始終不會得到他們擁戴的,這是三難。現在,我打算

不留官員,不留軍隊,不運送糧食,是考慮到各項典章制度已經基本制

定,社會秩序已得到初步整頓,夷漢之間大致可以相安無事了。”

2、順應自然

傳說宋真宗在位時,皇宮曾起火。一夜之間,大片的宮室亭榭樓台殿閣

變成了廢墟。為了修復這些宮殿,宋真宗派當時的晉國公丁謂主持修繕

工程。當時,要完成這項龐大的建築工程,面臨著三個大問題:第一,

需要把大量的廢墟垃圾清理掉;第二,要運來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

要運來大量新土。不論是運走垃圾還是運來建築材料和新土,都涉及到

大量的運輸問題。如果安排不當,施工現場會雜亂無章,正常的交通和

生活秩序都會受到嚴重影響。丁謂研究了工程之後,制定了這樣的施工

方案:首先,從施工現場向外挖了若干條大深溝,把挖出來的土作為施

工需要的新土備用,於是就解決了新土問題。第二步,從城外把汴水引

入所挖的大溝中,於是就可以利用木排及船隻運送木材石料,解決了木

材石料的運輸問題。最後,等到材料運輸任務完成之後,再把溝中的水

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溝內,使溝重新變為平地。簡單歸納起來,

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挖溝(取土)→引水入溝(水道運輸)→填溝(處

理垃圾)。這個施工方案,完全是順應周圍的一切,順應自然環境,這

樣不僅節約了許多時間和經費,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內的交通和

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響,因而確實是很科學的施工方案。

3、山不過來,我們過去吧!

回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帶著他的四十門徒在山谷里講道,他說,“信心

”是成就任何事物的關鍵;也就是說,人有信心,便沒有不能成功的計

劃,一位門徒對他說:“你有信心,你能讓那座山過來,讓我們站在山

頂嗎?”穆罕默德對他的門徒滿懷信心地把頭一點,對山大喊一聲:“

山,你過來!”山谷里響起了他的回聲,回聲終於消失,山谷又歸寧靜

。大家都聚精會神地望著那座山,穆罕默德說:“山不過來,我們過去

吧!”於是他們開始爬山,經過一番努力,到了山頂,他們因信心促使

希望實現而歡呼。

4、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建

立經濟特區的構想。從此,一曲振奮人心的《春天的故事》傳遍中華大

地。黨中央國務院經過認真的考察和權衡,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

廈門四個地方興建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政策和靈活的措施,發揮它們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視窗和示範作用。30多年以來,深圳從一個小

漁村發展成一座美麗的現代化城市,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30多年以

來,深圳生產總值年均遞增31.2%。199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436.7

億元,人均35908元,外貿出口總額282.1億美元,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

184.8億元,高新技術產品占工業總產值的40.5%。深圳的發展為以後的

改革開放樹立了典範。

5、適應時代的要求

“走出去!”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的眾多商家渴盼“走出去”的心

情也更加迫切。 在XX年的世界華商大會上,很多參會的中國內地企

業家向記者表達了“走出去”的強烈意願。山東省金王集團董事長溫永

林說,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在中國內地召開,使我們有機會在家門口認

識了一大批在國外卓有成就的華商,向他們當面討教,這為我們企業的

下一步走出去戰略打下了基礎。上海南極人企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

玉祥也表示,他參會的惟一目的就是希望與從事服裝行業的海外華商直

接交流,謀求合作。 實際上,以家電企業為首的中國內地企業早就開

始了“走出去”的歷程。 迄今為止,格力在巴西建立了年產20萬台的

空調廠;小天鵝在俄羅斯建立了洗衣機廠;海爾在美國建立了年產50萬

台的冰櫃廠;春蘭、海信在巴西建立了空調廠;澳柯瑪也準備在越南、

埃及、巴西建立自己的冷櫃廠……

6、經濟發展應該與客觀規律相適應

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提出XX年裡中國在鋼產量上趕上和超過英國

,後來又提高指標,竟要求鋼的產量在3年內趕上和超過英國。當時英

國的鋼產量是XX萬噸,中國是500多萬噸。1958年8月,黨中央又提出

當年鋼產量比1957年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當時距年底只有四個月,

於是就掀起了大煉鋼鐵運動,全國建起上百個小高爐,全民上陣煉鋼,

正如彭德懷寫的那樣:“青壯煉鋼去,收禾婦與姑。”為了煉鋼,毀掉

了不少山林,浪費了不少資源,還影響了農業、輕工業的生產,造成了

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到1958年底,鋼的產量達到了1108萬噸,但

合格的鋼只有800萬噸。違反經濟發展的規律,片面地追求高速度,只

能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巨大的損失。這個教訓,永遠值得我們牢記。

7、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據今天7000萬年到兩億年的中生代是爬行動物的盛世,恐龍是那個時代

地球的霸主,統治著海陸空三界。恐龍剛剛出現時,就生活在一塊古陸

地上,那裡是恐龍的樂園。可是到了侏羅紀,古陸地開始分裂,並且開

始漂向不同方向,由於大陸漂移,在白堊紀晚期,恐龍生活的環境發生

了巨大的變化,氣溫逐漸下降。這樣一來,像沒有禦寒裝備和生理機能

的恐龍這樣的冷血動物就變得不能適應了,氣候變冷體溫就跟著下降,

忍受不住寒冷就會死亡。它們的呼吸器官只適於對付濕熱的空氣。卻對

付不了變得又乾又冷的空氣。由於氣候的改變,原來很茂盛的蕨類等裸

子植物絕跡了,代之以能開花結果的被子植物。一到冬天,萬物凋零,

恐龍的食物出現了全面恐慌。在新的環境面前,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身

體構造已經定型的恐龍,只能走上滅絕的道路。而能夠進行冬眠的蛇、

蜥蜴類,身上長毛能禦寒並能躲進山洞避寒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和鳥類,

卻得以保存下來。

8、學會適應自然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乾被稱為"死亡之海",以前還從未有人徒步穿

越過它。為了征服它,身強力壯正值盛年的中國著名探險家余純順不幸

遇難。據報導,余純順選擇六月份橫穿大漠,遇難地距大本營只有1.4

公里。專家推測,遇難的主要原因是炎熱、饑渴和迷失方向。不久,52

歲的歐洲女性卡拉,隻身一人,歷時20天,於1998年11月18日從南向北

穿越成功。她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沒什麼危險,一切都很正常。"據報

道,卡拉的背囊睡袋是專門研製的,重量輕,保暖性強。背囊上的太陽

能電池,可以為攜帶的衛星電話、定位儀等提供電源。她帶的藥片食品

——長效蛋白,吃一片可以長時間不用進食。為了這次探險,她兩年前

就進行了系統的調查。比如選擇冬季是為了避開春天的沙暴、夏天的高

溫及秋天的大風。冬天雖冷但可以通過保暖服裝來克服。選擇冬季,是

成功的主要原因。卡拉說:"我不挑戰自然,我是千方百計地適應自然

。"

9、選擇最適合的環境

沙漠炎熱缺水,駱駝和別的動物不一樣,它有高高的駝峰儲藏大量的脂

肪,當它又渴又餓的時候,脂肪會慢慢分解,變成它需要的營養和水。

駱駝還具有寬大的腳掌,足下有厚厚的肉墊,防止陷入沙中,駱駝平時

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來保持體內的水

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個月也不會感覺渴,這些特點是動物對乾旱的

適應。自然界中,每種生物的成長與之生存的環境總是息息相關的,南

極企鵝、北極熊、非洲豹……相當多的動物都只能在特定的區域生存。

而且,一旦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這些生物必須隨之進化,

否則將遭淘汰,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候鳥遷徙,就是在主

動選擇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

10、生存壓力下的適應

植物學家對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考察之後,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最近

1XX年來,許多高山上的植物品種正在增加,許多山底牧場上開放的花

已經開到了海拔XX米的高山雪帶上,而原先雪帶上的植物則超過雪帶

向更高處攀登。植物學家研究了有關科學文獻發現,造成這種情況的主

要原因是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氣溫逐漸升高,這些適宜在低氣溫環境裡生

長的植物為了尋找適宜的溫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學

家還發現,它們的生命力要比以前還強盛得多。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

現象。許多植物對自然界都有靈敏的反應,並且不斷調整自身的生存狀

態。如乾旱可讓植物的根深扎於泥土中,風力大的地區的植物長勢更牢

固。生長快的植物材質鬆軟,生長慢的植物材質堅硬。植物的生命如此

,人也一樣。一個有成就的人往往要比一個普通人經受的痛苦多。很少

有人能花很少的代價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