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生命沉思錄》讀後感

《季羨林生命沉思錄》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儘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在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學習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遺憾,我想沒有幾個人會喜歡它,但是它確確實實又是生命中的收穫,可以入心且無聲,象長了翅膀,在偌大的心靈世界裡自由飛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憶,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帶給人的是對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沒有經歷過遺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遺憾是一種感人的美,一種破碎的美,因為有它,人世間一切的真善美將更值得稱頌;因為有它,生命將更值得去回味;因為有它,就有了遠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其實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學會生氣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這個世上,我們不應當太多的在乎和顧豈別人怎么樣評別自己,只要你認為做的對,你就堅持去做。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當有一個自足的內心精神世界,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雖說不能脫離這個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會建築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紮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屬於自己的錨,有了它們,你的心中就擁有了一個對你來說最安全的場所,就會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

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松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學開學,一位學子拖著沉重的行李來北大報到註冊,當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樣的老人,就連忙喊來,請他幫著扛行李,並許諾付費。老人微笑著幫他的行李帶到了目的地就悄悄離開了。後來在開學典禮上,年輕的學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事後一打聽,原來還是位北大的副校長。更令他震驚的是他就是享譽中外的學者季羨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將近百歲了,作為一位跨世紀的賢者,他歷經了太多的滄桑,看慣了人生的榮辱,不用說其煌煌的著作,就說其自身,也是一本難得的人生教科書啊!

手頭的這本《生命沉思錄》輯取了老先生各個時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語,分人生卷和學問卷兩輯,囊括為學與為人的多個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跡,像星星一樣鑲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閃爍著永恆的光亮。子曰:“四十而不惑。”照現代人的理解,認為人到了四十歲就會擺脫名利的干擾,人生變得智慧和通達起來。但翻閱老先生的生平,讀他的人生論語,卻感覺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么的樂觀聰穎,超越灑脫。是什麼使老先生始終那么自知豁達?是什麼使老先生永遠那么的清澈澄明?我在邊讀邊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佳句───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怎能無求?老先生說:“不管(人的)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贏得了世人的尊敬。但他又是那么的謙遜淡泊,,對待吃,他說:“食足以果腹,不就夠了嗎?”對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變應萬變。一身藍色的卡其布中山裝,春、夏、秋、冬,永不變化。”對待官,他說:“我最討厭人擺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愛擺。這是一種極端低極趣味的表現。”老先生曾經坦率地說:“我決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虛榮心的人,我也決不是一個完全淡泊名利的人。”他把對學術和事業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從少年到老年,不管風雲如何變幻,一直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說:“無為而有為。”他一生面臨的誘惑頗多,但一直淡然以對,他以學術涵養人品,以人品光照學術,他以爐火純青的學術和人格,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永恆不變的精神品格。

我今年三十歲了,要像先生一樣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對事業的追求中去,把煩雜的私念拋開,咬定青山不放鬆,用先生話講,就是“無為而有為”,淡泊名利,執著於事業。低調地做人,高調地做事,去創造價值。

《季羨林生命沉思錄》以自敘的口吻,至真至誠的文字記錄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自我的反思,對學術的追求。從中,我們不難看到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對信仰的堅守。

閱讀作者關於“文革”經歷的心靈獨白,我不禁潸然淚下。十年浩劫中,季羨林被戴上“xx”的帽子,身心遭到極度地摧殘。當他不堪忍受批鬥和羞辱時,一度決定自己結束生命、擺脫厄運。但最終,他還是堅強地活了下來。

如果說,季羨林留德十年後,謝絕劍橋邀請,毅然回國是出於報效祖國的愛國熱忱。那么,當他挨批遭打、學術尊嚴蕩然無存、內心充滿矛盾和痛苦時,決意忍辱偷生,這不能不說是信仰的力量使然啊!

堅守信仰,他在黑暗的歲月里看到國家前景的光明;堅守信仰,他從內心擁有了把握自身命運的力量;堅守信仰,他思考不息,筆耕不輟,利用看樓門的時間,翻譯了280萬字的梵文作品《羅摩衍那》……

如今,季羨林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就在他95歲生日時,他仍然堅定地說,“我們這個大國能夠和諧、團結,會影響世界和全人類。”“沒有人能阻止中國的騰飛。”可見,季羨林老先生終生都在堅守自己的信仰,愈久彌堅!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民對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在中國正在走向騰飛的今天,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堅守信仰、凝心聚力。唯有如此,面對發展機遇,抑或是天災人禍時,我們才會更團結,更堅強,更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