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中成長

五歲,懵懵懂懂的我初次跨進藝術的殿堂,隨著優美的音樂節奏,笨拙地模仿著老師美妙的舞步,領略著民族舞深厚久遠的文化內涵。那時,我並不知道為何要學舞。如今細想,我是那么懷念那舞蹈時的每一個動作,一揚首,秀髮戲撫臉頰,一甩手,聽骨骼拓張的聲音。那時的我仿佛變成了一條柔軟的水蛇,盡情展示著軀體的自由,又似乎是一隻天鵝,抖開潔白的羽翼,讓藝術的翅膀伸向藍天,任性地翱翔。

八歲,我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唱歌,於是投於聲樂師門。可是,要想成為登峰造極的歌手,並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簡單:每天清晨在陽台吊嗓子是必不可少的內容,這種枯燥無味且耗時的修煉讓我逐漸厭倦,我也漸漸感到自己確實不是唱歌的料——我當不了歌唱家。即使這樣,我還是喜歡隨時隨地即興放聲高歌,細細品嘗音符從喉嚨跳出來的酸甜,感受血液在胸腔激情噴涌。不管歌曲跑不跑調,也不管別人的評判,只感覺自己是在創作與炫耀精裝版的藝術,這種藝術任我這隻小丑魚自由地在藝海中穿梭,只要快樂就行。

第一次懂得一技之長的重要性是在十歲那年,看到同學們在六一兒童節上紛紛獻出自已的絕技時,我畏縮了,心虛了,馬上向父母要求學一門樂器。在觸摸了無數樂器之後,我終於對上了它的驚鴻一瞥——笛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立刻投入學習。開始我抱著好奇的態度有板有眼地學著老師的站姿,挺起了胸脯,在肺部運足了氣,猛地一吹——“撲”短促的空音似乎在嘲笑我,我沮喪萬分……忽然在一個仲夏夜,悠長的笛聲響徹雲霄,我既興奮又激動,抬頭,滿天的星星都在微笑……

轉眼間三年過去,我學有所成,常常沉醉在自己的音樂里,咀嚼著從笛孔中迸發出來的不同樂符。她時而激昂時而輕緩,時而急促時而悠閒,時而波濤洶湧,時而風平浪靜,時而熱烈奔放,時而憂愁別離……在這音樂海洋里,我領悟到了一幅幅前所未有的畫面——《棗園春色》里,敬愛的毛主席領導全國人民大解放;《沙場》上,英勇的戰士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通過封鎖線,遞送緊急情報;《妝檯秋思》邊,大漠明珠王昭君凝望明月,思念故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從原來對藝術的無知,到現在沉浸於藝術的世界中,我真真切切切地感受到了藝術的美妙,是藝術薰陶著我,藝術引領著我在學海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