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讀後感國小六年級作文:善?惡?去?留?

:《善?惡?去?留?》一文是作者在閱讀了《西遊記》中三打白骨精這段的感想。作者對孫悟空及唐三藏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進行了分析並寫出了自己的體悟。

《西遊記》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

故事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一行來到一座山中,不巧的是,這正是那白骨精的領地。

白骨精為了吃到唐僧肉,先變成一個村姑,被識破之後,又變了一個老太太來尋女兒,又被識破後又是故技重施逃了。

唐僧是肉眼凡胎,哪裡像悟空那樣火眼金睛?認為悟空無辜傷害人的性命,要趕走他。悟空苦苦哀求,唐僧無奈,只好留下了他。白骨精怎會罷休?又變做老頭來尋妻女,終於又被悟空識破打死。唐僧善惡不分,索性趕走了悟空。

那么,白骨精是善?還是惡?悟空是去?還是留?

第一個問題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可唐僧為何不明?我想應該是他身上的仁慈蒙住了他的眼睛。如果唐僧身上能多一分悟空的果斷、明察秋毫,能少一分盲目的仁慈,白骨精也不至於“三戲唐三藏”了,同樣,如果悟空能少一分急躁,多一個心眼,唐僧也不會如此善惡不明。

去?留?這似乎是一個大問題。到底是不計前嫌繼續與唐僧取經,還是一氣之下回花果山,繼續當自己的美猴王?我想,如果我是悟空,我也會走。

雖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但誰能忍受一個無知之人三番五次的猜疑與責備?再說了,悟空並不是人,而是一隻猴子,一隻自由自在的自然之子,其實去西天取經只是一個幌子,只是為了去掉頭上的鉗制自己自由的緊箍而已,被氣急了還是會走的!

當然,悟空一定不會是這樣的。但是,我認為,悟空並不是那么完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像在第十四回中,唐僧把悟空救出,後遇到賊人攔路搶劫,按道理來說教訓一下也就罷了,可那悟空野性大發,竟打死了人!這不正是他的過錯嗎?

那么,唐僧也並不是那么愚鈍。因為他有一顆慈悲的心。從小,他沒有父母,長至十六七歲才找到了母親,也許就是因為這一段幼年時的不幸經歷,才造就了唐僧慈悲為懷的性情。

還是那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無論他如何優秀,總是有一些缺憾。人無完人,金無足金啊!那么反推過來,一個人,有缺點也一定有優點。

唉,善?惡?去?留?看來,這是個問題,也只有通過吳承恩講述的故事,給我們釋然的解答,當然這需要我們用心去感悟。

實驗國小六(9)班 龔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