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遐想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到有人問,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辛棄疾

是夜,月色清涼如水,獨坐窗前,深藍色的天空被窗欞劃成幾塊,顆顆繁星散落在那皎潔的上弦月周圍,很美,美得讓人無法呼吸。在月的周圍,絲絲縷縷的雲輕輕地飄著,好似嫦娥飄逸的秀髮,舞動的絲帶。

月,你可知千百年來,文人墨客衷情於你,千絲萬縷的情思寄託於你,思念存想沉醉於你,你不禁勾起人們無限的遐思……古往今來,你一直是無數文人墨客常吟不衰的精品,是天涯遊子肝腸寸斷的寄託,是歸心似箭人的思念和情感的知音。

孤寂時有“舉杯邀明月”,憂鬱時有“舉臂呼明月”,思念時有“舉頭望明月”。不知不覺中,月盛載了太多的盛譽,含蓄,柔美,飄灑自如。李白呼月作“白玉盤”,蘇軾比月為“嬋娟”,月光似乎凝滯了人們心中所有的情絲。

的確,自古以來,花前月下吟月者甚多: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吟出了沒落皇帝內心的孤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道出了對手足親情的摯愛;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抒發了遊子對回鄉的渴望;朱淑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則寄託了對天下眷侶的深情祝福……無數詩句在我心中湧起。

我凝望著月亮,此時,她是那樣的悽美,高傲地俯視著人間的悲歡離合。

月光,依舊如水,地面披了一層銀紗,窗欞鍍了一層白金,神奇與美妙並存於腦間。透過深邃的夜空,好似看到廣寒宮的冷氣奪人,好似看到嫦娥的冰清玉潔,好似看到月桂樹的傷痕累累,又好似看到蘇東坡的深情凝望,好似看到周幽王在清幽的月光下,用淚拍擊出最憂傷的鏇律,最絕望的輓歌……

無論是深情纏綿的訴說,還是精靈古怪的問題,你都值得我細細口味,慢慢思索。

如水的深夜,獨倚窗欞,在清涼如水的月光中,閉合雙眸,靜靜的遐想……

今天是農曆的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佳節——中秋節。晚上八點,我們一家坐在陽台上賞月,媽媽在桌子上擺了各種各樣的月餅和水果,她告訴我,這叫獻月。

我仰望著天空中的月亮,圓圓的月亮像皎潔的玉盤高高懸掛在天空中,流露著柔和的笑容,把淡淡的月光撒向人間。我仿佛看見了月宮中的吳剛在不停地砍桂花樹;玉兔在忙碌地搗藥;嫦娥滿懷惆悵地俯瞰著人間,羨慕著人間的團圓,我想,她一定是後悔自己不該偷吃不死仙丹,雖然她長生不老,但是她卻永遠失去了團圓,只能冷冷清清地生活在月宮中。

中秋之夜,團圓之夜。在這月圓之夜,遠在他鄉的遊子獨在異鄉為異客,不能回家和親人團圓。我眼前浮現出李白獨自坐在桌前,獨飲一壺酒,悵然寫下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佳句,他坐在床上,淡淡的月光撒在了他的床上,滿懷思鄉之情的他寫下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絕句。我明白了,中秋之夜充滿了濃濃的鄉愁。

中秋之夜,團圓之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在這月圓之夜,海峽兩岸的同胞期盼著團圓,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無法阻隔的,本是同根生,人們盼望著台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我明白了,中秋之夜,兩岸人民渴望著真正的大團圓。

中秋之夜,團圓之夜。“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今年的中秋節對於四川災區的很多家庭,並不是團圓之夜,而是悲傷之夜,每逢佳節倍思親。馬克思曾經說過“生活就像是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我希望災區人們不要沉浸在悲痛之中,應該勇敢地面對生活,想想全國乃至全世界向災區伸出的友好之手,援助之手,我們應該化悲痛為力量,積極投身災後重建自救工作,我相信,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心下,災區人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

啊!中秋之夜,團圓之夜!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因為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古時稱為仲秋,又因處於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但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

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現在,已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

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如《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所以,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

與中秋有關的傳說有很多。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以示懲罰。故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天公偏不作美,雲壓得很低,整個天個灰濛濛的,不時還有一葉烏雲飄過,人們並沒有看到皓月當空的景象。吃過晚飯,爸爸告訴我,賞不了月,我們去賞“喜迎中秋”聯歡晚會去。一聽,我興奮不已,興高采烈地跟著爸爸一起去了沙灣飯店演出廳。

7點剛過,演出廳已經擠滿觀眾,一個個紅光滿面,精神飽滿,看來大多數人和我一樣賞不了月,就來看演出了。爸爸對我說:“今晚的聯歡會一定精彩紛呈,我們會大飽眼福。”7點30分,在一片《好日子》的歌聲中,聯歡晚會拉開了序幕。

正當我們沉浸在一片美妙的歌聲之中,主持人宣布請欣賞女聲獨唱《五星紅旗》,演唱者自貢曲藝團青年演員鍾燕萍,頓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時一位身著唐裝的胖阿姨走上舞台,原來是我們當地小有名氣的笑星,電影《傻兒師令》女主角。一看她笑容可掬的憨態像,從一開始就把聯歡晚會引向了高潮。

接著自貢雜技團表演雜技《四人技巧》,這可是一個曾經獲得國際大獎的節目,一下子把觀眾的目光吸引到了台上,台下靜得出奇,人們的呼吸聲都能清楚地聽見,令人更為驚嘆的是,表演者是四個小朋友,最大的只有10歲,最小的才5歲。

小品《女婿上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青年不同的戀愛婚姻觀念,諷刺了一些人的門第觀念,兩個演員表演恢諧幽默,逗得全場觀眾捧腹大笑。

薩克斯與二胡合湊的《二泉映月》,使觀眾陶醉於音樂的天堂,有一位觀眾情不自禁失聲哭起來,那情那景真是感人肺腑。我一打聽,才知這位觀眾是台灣的,已經與家人分別三年多了,他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和朋友。

把整個演出引導高潮的要算時裝表演了,美麗的模特穿著可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服飾穿梭在人群中,讓觀眾目不暇接,樂不可支。

雖然中秋無月,但看了這場演出,我由衷地感到我們的日子真比蜜甜呀!

初三的生活,忙忙碌碌。在上課與下課的鈴聲中,人的思想與感官也開始漸漸麻木。不知不覺間,本是月牙兒彎彎掛天穹,卻已愈走愈圓照地光。啊,八月,中秋節該來了。

不知從中秋節前的多少天開始,我們的心中便有了期盼,有了念想,期盼著那一個美妙的時刻早日到來,念想著快點放假好與家人團聚。

於是乎每天清晨五點多起床步行在校園中,便會下意識地抬起頭望望還略顯空洞幽暗的天穹,那好似缺了一角的白玉盤何時才能圓滿,看那星星光輝燦爛,那本該屬於你的輝煌還不爭取嗎?

而夜晚漸深,十多點放學的我們,更是把抬頭仰望當成了習慣。看著天際上星星一顆顆增多,一顆顆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一顆顆開始放射自己絢麗迷人的光彩。而月牙兒你為何獨自隱藏在幕後,躲躲閃閃在雲後飄移,好似一位正要出嫁的新娘怕見眾人。啊,你也知道不久後便是你的節日,所以是想在那十五的夜晚給我們一個驚喜吧!

或許,有的時候在夢中,某個初三的男孩女孩,還會被邀請到嫦娥的廣寒宮中做客。那晶瑩剔透,美妙美幻的玉樹叢也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吧!

可是,中秋節前,我們的生活卻照舊是忙碌的。只是一絲絲殷實的期盼讓那時光的腳步偶爾變慢。但初三學生的腳步卻不會因此而停止,青春的腳步更不會因此而停滯減緩片刻。該完成的作業,還是要完成,該讀背的單詞和課文,還是要讀背。儘管如此,我們的生活還不算太悲涼,好歹有的期盼,終會有團圓的時刻,到那時就可以盡情享受家人的濃濃愛意。而那些漂泊天涯的孤獨遊子,他們卻只能對月思空,把酒言愁愁更愁。

中秋前夕,雖人微技拙,也禁不住要吟道:明月悠悠照地光,空懷愁思空無意。吾等今朝多奮戰,霜潔瑩瑩把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