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母愛”

黃鱔鮮美肥嫩,營養豐富,人人愛吃。但你可曾注意過,在用沸水澆泡活生生的黃鱔時,其中有的拚命掙扎,盡力不使自己的腹部浸入沸水中。原來,這些大都是雌黃鱔。它們的腹部內正孕育著下一代,弓起腹部明顯地是為了保護後代的生存,以免遭湯鑊之災。

其實,在自然界中,動物“母愛”的行為相當普遍。兩棲類有一種象負子蛙“母親”把卵放在自己背部一個特殊的“小蜂窩”里卵化,雖然產卵僅100粒左右,但成活率卻很高,比起高產萬粒的青蛙和癩哈蟆來說,真可算是“慈母”的“楷模”了。還有的魚類,每次產卵不到50粒,為了使子女萬無一失,甚至不辭辛勞地把卵含在嘴裡孵化,實乃罕見。爬行動物的龜鱉之類,卵很大,嘴裡含不下,背又光溜溜的沒法孵,但“慈母”之心依然存在,母龜總是靜伏在卵的附近,警惕地注意著後代安全。

大家知道,動物在育雛期間所表現的“母愛”十分突出。雌虎、雌狗、雌貓在這個時期都變得異常兇猛和勇敢。人們通常用“雌老虎”來比不講理的人,這是不恰當的。如果動物“母愛”的角度來看,母老虎凶得還真有道理呢。

我們究竟該怎樣理解動物“母愛”的行為呢?希臘有一則寓言故事華能說明問題。據說有位鷓鴣夫人拜託龜夫人順便把飯捎給它的小鷓鴣。龜夫人說:“我願意為您效勞,只是不認識令郎怎么辦?”鷓鴣夫人說:那是很容易的,他們是學校中最美麗的小東西,你選其中最漂亮,最可愛的三個就是了。但是龜龜夫人到了學校後,發現這句話應該最適合自己的小龜。因此,有的人認為鷓鴣與烏龜的心理正是反映了無數動物甚至人最可愛子心理。動物學家們則認為動物“母愛”行為是有利於種族繁衍的,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所形成的.

講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了日本電影《狐狸的故事》。我曾經深深地被狐狸的“母愛”行為所感動。老孤狸悉心養育自己的子女,陪伴小狐狸玩耍,教它們捕食和防身的本領。為了不讓孩子們挨餓: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偷食。母狐死後,公狐毅然挑起了哺育全家的重擔。然而當小狐狸能自立後,老狐狸卻一反常態,置親生子女放聲嚎哭,苦苦哀求而不顧,心狠手辣地決意要驅逐小狐狸去過背景離鄉的生活。本來,這是我最難理解的一段內容,現在我明白了,老狐狸的這種作為並不是不愛自己的子女,而正是種族繁衍的需要。因為只有讓小狐狸到他鄉獨立地生活,才能避免近親繁殖的惡果。

關於動物的“母愛”的行為還能舉出許多的例子,動物學家們也正在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我想,等我長大以後,一定要走進大自然,去探索更多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