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電影觀後感5篇_《天氣之子》影評人物分析

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於《天氣之子》電影觀後感5篇_《天氣之子》影評人物分析,希望你喜歡。

《天氣之子》電影觀後感篇一

打分之前我在想要不要三星給新海誠老師一個面子,但是想想我在電影院耗費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看了這么一部電影我就很不爽所以只有兩分。

一分給精美絕倫的畫面,另一分給配樂。

這個故事真的是和我三觀嚴重不符合。

第一個問題,男主到底和家裡有什麼矛盾或者是內心有什麼期盼所以這么迫切逃離那座小島,怎么也不肯回去?到最後我都沒等到這個答案,男主的家庭情況我一頭霧水,沒有這個背景我真的更加無法苟同他的所作所為了。

第二個問題,男主到底為什麼總是想著先溜走而不是把話給說清楚呢?大概是我年紀大了覺得這種行為十分不可取吧,即使是奇幻類型的動漫我也接受無能。人總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16歲也不是可以無理取鬧甚至持槍的藉口。

第三個問題,對於給予過自己很大幫助的大叔,就直接拿槍指著了?不知道他內心有沒有一點點感恩或者是其他情緒,還是滿心只有對女主的愛、思念和愧疚。

第四個問題,男主到底是為什麼喜歡上了女主?因為她的善良無私美好嗎?我覺得可能情感上我不太能夠產生共鳴,這點大概是我太過於較真了吧。

第五個問題,小雨吃什麼長那么胖的。貓貓可能是我這部片子裡為數不多的慰藉了。

相比之下可能你的名字故事性和可觀性更強些。

衷心希望新海誠老師在努力創造美好畫面的同時寫好故事。感恩。

《天氣之子》電影觀後感篇二

1.

電影裡面立花瀧的奶奶說,死者會順著盂蘭盆的煙從天空返回到陸地上,與地上的生者團聚。

死者的靈魂升入天空,幾乎是每一個國家和種族的人們的普遍信仰。

不知道陽菜在天上的時候,見沒見到自己死去的母親,還有立花瀧的母親,已經她從地上帶來的那么多生者焚香思念的已故者。

2.

說起來,僅憑祈禱就能改變天氣的心意,哪裡有這么好的事?起碼地上的人類是理應做不到的,所以陽菜果然還是屬於天與雲的世界,而不是屬於地與塵的世界。她在地上的時候,天顏震怒,降下災難:豪雨、洪水,閃電,仿佛是在警告和逼迫哪個私下界者返回雲上國度似的;她在天國見到那么多亡魂,欲返地上而不得,是否明白過死者從未循煙返回大地的道理?

也許她回頭看一眼她離開後的東京,久違的陽光和原汁原味的夏天重回大地,或許就能夠明白了:不是不能,而是不忍。不屬於塵界的亡靈和精靈一旦私逃入人間,必定引來天譴之患。誰能忍心自己留在人間的心愛之人遭此大劫?誰能背負引來禍水傾覆全城的壓力和罪名?也難怪天上那么多徘徊戀棧而又嘆息不忍下界的亡靈了。

說起來也很霸道吧,死者當然有其不能再返塵世間的理由,但是陽菜為何不能留在大地上?

但是恩典和恩典的失去都是很霸道的。本來生命從何而來,是每一個嚴肅作品都必須要回答的潛在設問,大多數民間都信仰命乃上天所予,最後也由上天所收,本作亦復如是觀。所以陽菜的生命,帆高的生命,電影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的生命,本來都是天所降授的,連歌詞里“我一無所有地降生在這世上”中的“降生”本身就暗示了生命來源的方向。正如出生對一個被出生者而言是不可拒絕的,生命的恩典也是不能拒絕的;死亡也是無法拒絕的,恩典的失去因此也是無法拒絕的。在最初恩典的得到和最後恩典的失去的頭尾兩端中,唯有救贖夾在生命的中間,成為人類永恆的母題。西方文化認為救贖是神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本文化認為救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劇中帆高和陽菜互為救贖關係,亦是整個世界系少年漫中亘古不變的設定,然而唯一的變化是,這次主角並沒有選擇救贖這個世界,“天氣什麼的,就讓它瘋狂下去好了”,整個東京被淹了也沒有關係,因為少年們再也不擔心晴天和夏天永不再來,他們已經選擇了活在天罰之下。

然而問題並沒有這么簡單地解決,少年固然可以自己選擇他們的生活方式,那么東京市的人們呢?他們無形中也被牽連了少年們的選擇當中。陽菜在落下的時候也表達了這樣的擔心“可是,若我回去的話,雨又會繼續下。”

東京上空雨雲中閃現的龍神的壓迫是如此強硬,要么獻城,要么獻人。究竟是保住日本文明的精粹東京重要,還是保住日本的良心,不讓一個無辜的少女殉城而死重要?陽菜在前往天國的那一晚看著熟睡中的心愛少年,也許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花火大會的直播電視台早就知悉了晴天少女的存在,日本的僧侶和民俗學家想必都很容易猜到交出晴天巫女就可換回東京天晴,只要有新聞社的人或者政府人士找民俗專家諮詢一下,全東京的人都會馬上知道晴女是止災平雨的關鍵人牲。屆時的場面只會更難看,沒有最難看。

所以她選擇了主動犧牲,好過秘密曝光後拖累親人和戀人。可是現在又被尋到天上來的戀人再帶回人間,震怒的豪雨果然如約再臨東京,可怎么辦呢?

3.

東京市民沉默地接受了災難下的生活,儘管路上充滿積水,捷運不再通行,三樓以下店鋪和住宅統統廢棄,泡在水裡的發電站不知道要改建到何時,但即便如此,人們仿佛從來如此般地順平地接受了已成水中群島的東京都,卻從來沒人想到過,乃至提出過一句:交出晴女就好了嘛。

出賣晴天巫女的選項仿佛從來就不存在過,在東京人的選項中。即使東京即將沉沒。

是的,雨還在繼續下。東京即將沉沒,不再是受到恩典的城市。少年們卻是彼此相擁在一起地隨東京一起沉沒,自始至終沒有過任何出賣。

我喜歡這部電影,喜歡動畫電影中乾乾淨淨的少年,喜歡乾乾淨淨的良心,唯有“你比世界重要”的良心是救贖。

《天氣之子》電影觀後感篇三

寫在前頭的半點閒聊

趕著第一天上映去看了電影,和電影非常契合的雨天,今年日本的雨季特別的長又是幾年以來7月溫度最低的夏季。可能正是非常寫實,在看到熟悉的事物不由得跟小夥伴相視一笑,池袋北口的塔,歌舞伎町路過的求人廣告車,桌子上的伊右尉門,抽屜里的DHC,無一不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在看到陽菜做飯時,豆苗和蔥只剪最上面一層,留著長長再噶,還有原本在山手線遊蕩的主角越住越遠,入大學時租房租到了國分寺,真實到窮人落淚。

剛看完出電影院我心裡就只剩一句話可以概括這個電影了

畫面音樂精良上至業界一流,劇情台詞尬比大魚海棠

首先例行誇獎誠哥的作畫質量,住在東京的人會很有感概,對於我來說也算夢回東京之旅。不得不說誠哥是真的很有美的眼光,這次的主題從櫻花散落換到了朦朧雨季,整片幾乎都在下雨的場景中度過,無論是天台的雨中對話,高樓叢立的都市中投下的陽光一束還是雨停破晴,俯瞰東京的花火大會,無一不表達了誠哥的美學功底,精美的作畫把天氣演繹的淋漓盡致。單是為了作畫,我覺得都值得進電影院一看。唯二要吹的就是這次的原聲,作為RADWIMPS十年老粉,在你的名字之前,完全不知道他們居然能配原聲,觀影中覺得配音非常出眾,觀影結尾的音樂猛的發現又是RADWIMPS有點出乎意料。請吃我這一發寶藏樂隊安利。

接下來就是批評部分,非常主觀,完全臆斷,請小心食用。

總的來說天子的劇情真的是一言難盡,可以說是你的名字的缺陷放大版,任何你能在前作感受到的尬點,在這作都可以加倍體驗。以至於看到最後10分鐘,我簡直是坐立不安,觀影完畢後和小夥伴無言走出電影院。天氣的巫女的故事來看,整體上故事構架還是boy meets gril。都市傳說民間故事,雲層里的平原,大氣里遊動的魚,這些提前設定好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有一定的訴述野心的,應該好好利用才是,結果全部成為了戀愛的配菜。誠哥在表達上淡化了主角的生活有多么糟糕,讓兩個人都互相扶持著,周圍的鼎力相助,到了後來為了慘而慘,讓人覺得實在是太強行。生硬的戀愛戲,尷尬的台詞,不敢說誠哥老了不懂戀愛的故事了,但是對比秒五那種含蓄而真誠的情感敘述,這次的層次實在是低太多。儘管放下了腦子觀影,也覺得帆高的前後轉變太不合理。當帆高喊出“我只是想再見她一次而已”的時候,我回想起了幾年前在電影院裡初聞那句“你以為你接受的是誰的愛”。心裡由衷的期願下一作再不要寫這種低魔世界的戀愛故事了。我愛誠哥我愛秒五,在原創動畫電影式微的今天,希望誠哥加油。

《天氣之子》電影觀後感篇四

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先來說優點。最大的優點依然是新海誠一直以來的優點——畫面。用知名B站up Lex 的話是“啊,這光!啊,這水!”,男主在麥當勞睡著時閃現的畫面我很喜歡,陽光灑在海面上,融合著典雅的配樂,莊重神聖。動畫電影首先應是電影,而電影表現光的藝術是很難的,沒有真人電影裡的自然光源可以運用。在印度的詩電影《螢火蟲》里,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微光中的女子隔紗撫摸親吻男子,那是藝術,《天氣之子》的這一幕也是藝術。

其次是社會性的表現。15歲少年到東京艱難求生, 謊報年齡的少女被店主發現後失去麥當勞的工作,少男少女相遇後互相幫助生活。友情變為愛情,還有親情。女主弟弟的角色加入形成了經典的“三口之家”模式,在這裡少男少女的父母是缺席的,他們成為了父親母親。好的電影是有社會展示的,開頭東京百態的背景,在捷運旁邊“搖晃”的家,最後那句“反正這個世界早已失控了”,調侃之餘,還有作者表達。(可能是因為我正處於畢業找工作的階段,所以更有感觸吧)

還有一點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我想了很久認為優點大於缺點——全片充滿了巧合。車上的“人生贏家”就是弟弟,突然拿到的槍,英雄救美後發現是給漢堡的女孩,男主逃跑時遇到大姐,到這裡,我只能歸因於“日本真小”和作者的偷懶。直到最高潮的“一人對抗全世界”的逃跑,弟弟出現撲倒了警察,我被觸動了,這是作者對於“命中注定”和“全世界幫你”宿命的表達。

新海誠沒有變,他依舊偏執,偏執少男少女的愛,偏執光與水的混合,但我能讚美這種偏執。

雨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

僅我看過的新海誠電影排序:你的名字。>言葉之庭>秒速5厘米>天氣之子。

第一個缺點是偏執的度沒把握好,換句話說我沒有被這個愛情故事打動。松居大悟在《你因你是你》中也展示了偏執,三個男孩發瘋似的愛上了一個女孩,他們把她當做公主,每天偷窺。最後女孩發現後剪了頭髮扔在地上讓男孩吃掉,只有池松壯亮演的那個角色吃了,這一刻我認為達到了愛情的極致。你可以為一個你愛的人犧牲什麼,能做到不要尊嚴的地步嗎,能否做到你因你是你,空喊“我要救你”的口號和日劇跑是不夠的,情緒傳達給觀眾可以靠感靠音樂助力,但音樂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天氣之子》里有淺嘗輒止的道德困境,男主在下大雨和女主之間選擇了女主,這應該沒人覺得有問題。但若是前面加入橋段說大雨造成交通堵塞甚至車禍呢?更嚴重點造成超市被淹沒,多數人流離失所呢?《大魚海棠》就涉及到這點,當時我記得許多人都在罵女主為了一條魚犧牲全村人的性命。

我希望看到男主在全東京所有人的生命和女主的生命中選擇女主,讓這座城市重回海底,兩人成為亞當夏娃。

我理解電影要想做到國民性、高票房,不可能涉及讓人不痛快的點,《天氣之子》可能也只想講男孩女孩相遇相愛的過程,那這個缺點肯定在許多人眼裡微不足道。小情小愛當然能賺觀眾眼淚,但新海誠的影響力已經很大了,“宮崎駿的接班人”這個詞已經出來了,《天氣之子》代表日本徵戰奧斯卡,上一部選送的日本動畫電影還是1998年宮崎駿的《幽靈公主》,兩部片在社會性和作者性上怎么比啊?

第二個缺點是旁白開場,新海誠電影的畫面那么精美卻依然靠著粗糙的旁白敘事,這簡直太浪費了。第三點是最後“致敬”的《千與千尋》空中段落。我不太喜歡致敬梗,還有自我致敬梗。我理解片中出現的《你的名字。》男女主是給冬粉的彩蛋,我看的時候也驚了一下,但那時觀眾的注意力都會落在這種與主線沒有關係的人物身上,我希望更多時間去展示男女主間的感情細節。

女孩和水的聯繫,我從國中喜歡到現在。《紅樓夢》里“女兒是水做的骨肉”一句太美了,《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女孩進入海底世界的橋段具有想像力,《水形物語》里的水下一吻。雨的意象我也很喜歡,《言葉之庭》里“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但盼風雨來 能留你在此”,《海賊王》阿拉巴斯坦篇最後帶來勝利喜悅的雨水。但有著女孩與雨的《天氣之子》,卻沒有打動我。

《天氣之子》一度讓我誤入下雨的馬孔多,卻只是冷漠的旁觀者。

《天氣之子》電影觀後感篇五

天氣之子和你的名字比起來我覺得後一部會更加好。

後者我願意打9分,但是前者最多7-8。

前半場我覺得他在講,戀人也和這個世界相連,她同樣屬於這個世界,而不是單純只屬於一個人,兩個人的靠近就像兩個世界的靠近一樣,彼此碰撞摩擦。

後半場就有點畫風歪斜了,是延續了日劇一貫的套路,我們都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卻在彼此眼中閃閃發光,還是在講這個世界本身很瘋狂,有你的時候才會有救贖和晴天?

說實話我不屬於聖母的性格,犧牲一個救天下我還真沒那么大的胸懷氣魄。但是把人生至於這樣的“特殊選擇”之中,本身就像藝術手法一樣,用誇張而明艷的色彩去碰撞情感和心靈本身,而與新海誠原先淡淡的憂鬱底色,和成長之中本身細膩的情感矛盾卻實在有所衝突。

看你的名字的時候,就算是高空和遠景,同樣是夕陽下的男主和女主,當時只覺浩瀚虛緲,寥寥幾筆就把靈魂,神話傳說,和我們聯繫起來了,流星的分鏡本就寓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時空,就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個人在不同的地方,看見了同樣的場景。甚至最後的結局,與馬克李維《如果一切重來》的結局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天氣不是這樣的。

雖然大家都是抬頭仰望天空,但是雲層的變幻恰如無根之浮萍。如果說流星的寓意是「戀人彼此千年一遇的心動瞬間」,那么我又該如何去定義這一場綿延不絕,範圍廣闊,淹沒塵世,又艱難抉擇的大雨呢?

僅僅只是想說,感情來的時候,荷爾蒙就如大雨滂沱,山洪暴發天崩地裂?

拜託,我們不是在演凹凸曼。

而一段負責任的感情,要和這場大雨一樣,綿延持續好多好多年?

如此說來,這個世界的確很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