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讀書筆記

《千秋人物》題材大,氣魄雄,思考遠,開拓深。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千秋人物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千秋人物讀書筆記【篇一】

曾經比較喜歡梁衡的文章,在《新湘評論》雜誌中讀過不少他的文章。梁衡是文學大家,從他的文字中,總能明悟道理,看懂人生。他於1946年出生在山西霍州。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常務理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集《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學新聞》,散文集《覓渡》《紅色經典》《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人傑鬼雄》,政論集《繼承與超越》。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散文《晉祠》《夏感》《覓渡,覓渡,覓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追尋那遙遠的美麗》等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

近日,案頭上有一本梁衡的新作《千秋人物》,甚是喜歡,愛不釋手。本書精選梁衡最新人物散文50篇,包括對周恩來、彭德懷、張聞天、瞿秋白、方誌敏、諸葛亮、陶淵明、韓愈、范仲淹、文天祥、柳永、李清照、林則徐、王洛賓、季羨林、趙朴初、吳文季等名人的評點、感悟和思考。梁衡先生為我們講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加上他獨到犀利的點評,行文如流水,文字優美,摒棄其他歷史書的枯燥乏味,無論是史學專業還是非史學專業皆可拿來一讀,老少鹹宜,讓人受益匪淺。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把對某種事情或工作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做到人盡其才,這是幹部工作的基本原則,也是長期以來的一種慣例。但凡事都有例外,有時用外行來管理內行,效果反而更加有效。

梁衡《千秋人物》著作中《東用人》這篇文章的一個故事頗為有趣,值得學習與研究。

1949年,剛建國,我們沒有海軍。1.8萬公里海岸線,無一船一艦。東召長征老將、十二兵團兼湖南軍區司令員蕭勁光,要他任海軍司令,組建海軍。蕭勁光急了,連忙推辭:“我是個旱鴨子,哪懂海軍。這輩子總共坐過五六次船,每次都暈得不敢動,怎么當海軍司令?”主席說:“就看上你這個旱鴨子。”結果在他的主持下,創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很滿意,說:“只要蕭勁光在,海軍司令員不易人,他是終身海軍司令員!”

正因為黨中央的這份信任,蕭勁光不僅是新中國第一任海軍司令員,也是世界海軍史上擔任此職務時間最長的司令員,整整掌兵中國海防三十年,創造了世界海軍史的一個奇蹟,也載入了世界軍事史冊。

誰能說外行就只是看熱鬧?只要用心,一樣在行,大有作為。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

我們都知道晚清重臣曾國藩,最是知人善任,閱人有術。其實,他也是一個“門外漢”被朝廷磨礪成一代文治武功的“百事通”。曾國藩一介書生,從未學過軍事,仕途上也從未擔任過武職。1851年太平軍起義,把清政府的八旗軍、綠營軍打的落花流水,半壁河山很快落入太平軍手中,愛新覺羅氏的江山岌岌可危。

病急亂投醫,清政府緊急任命在家為母喪守孝的曾國藩奔赴長沙協助湖南巡撫辦理團練,反擊太平軍。曾國藩走馬上任,招募大批農民組成軍隊,自任統帥,還專門任用一批儒生為軍中將佐,刻苦訓練,毫不懈怠。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湘軍”就這樣誕生了。儘管湘軍初戰失利,曾國藩羞憤得要跳水自殺,被隨從救起。後來幾經挫敗,但死不認輸,屢敗屢戰,最後終於把持續14年、縱橫18省的太平軍徹底剿滅,成為漢人中第一個執掌軍權的封疆大吏。

企業管理中也不乏外行管理內行的故事。東方希望集團老總劉永行在企業界有一個很有影響的作法,就是善於用外行作管理幹部。1992年重慶分公司急需一位老總,因發展太快,手邊沒有一個能勝任的人。曾有人介紹過一位正大公司的老總,劉永行想:這位老總離正大奔希望無非是追求更高待遇,假如有人出更高的價,他還是會走的,所以這個人被劉永行拒絕了。

後來,經人介紹,劉永行找到一個國有單位汽修廠的老總,一談,發現這人思想品質好,缺點是外行,沒幹過飼料行業。但劉永行還是決定冒險用他,並給他配備了懂生產、技術、財務的幹部,讓他放手工作。幾個月後,劉永行驚奇地發現,他非常好學,又能把國企學到的知識、經驗充分運用到管理中,很快就成了內行,帶領重慶分公司創造了很好的業績。如今,東方希望集團100多家公司的總經理沒有一個是乾過飼料行業的廠長、經理。

這樣的例子在國外的各個行業也有很多。這裡,有一個很可笑又很有說服力的例子,他便是美國著名的游泳隊教練查福爾。

1968年的墨西哥城奧運會上,美國游泳隊大出風頭,男子10項奪冠,女子11項折桂。最大的功臣自然是總教頭查福爾。美國人熱情奔放,有時候喜歡搞點惡作劇。這時,游泳隊的隊員們一擁而上,把金牌都掛到查福爾脖子上,然後抬起他往上拋了兩次,接著一聲號子,撲通一下把老頭子扔到游泳池裡。沒想到查福爾在水裡練開了狗刨,手腳動得挺猛。冠軍們以為老人家在開玩笑,哈哈大笑。但沒想到幾下子身子就慢慢往下沉了。冠軍們面面相覷,眼看教練要壞事,大家才慌了神,急忙把他撈起來。只見查福爾雙目緊閉,嘴唇發紫,已經沒氣了。幸好大家都是行家,趕緊做人工呼吸、心臟按摩。忙了好一陣,查福爾才悠悠緩過一口氣,醒了過來。原來老頭子不會游泳,是個真正的旱鴨子。

這么一個旱鴨子,怎么能指導遊泳隊奪取世界冠軍呢?因為他從事的是運動科學,研究的是如何科學系統地訓練以提高成績,只是他沒有游泳的實踐經驗,也從來沒有在水池中給隊員們講如何游泳。但他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外行,而是更高意義上的內行。

外行不能領導內行,這似乎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常識性問題。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外行不能領導內行當然對,但外行能夠領導內行也有道理。應當說,在更多的情況下,外行也是能夠領導內行的。

外行為什麼能夠領導內行泥?是因為他們不僅用力,而且更是用心。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縱觀外行成為內行,主要在於他們具備了以下素質:

具有伯樂的眼光——借力發力。有為的領導能夠及時發現團隊中的人才,特別是能發現誰是內行,並充分依靠團隊的力量。這不僅需要超凡的智慧,亦要有獨特的眼光。比如漢高祖劉邦文不如蕭何,謀不如張良,武不如韓信,但卻得心應手地駕馭他們,就在於他有“自知之明”,充分發揮下屬的能力,幫助自己成功地開創了大漢王朝。

具有明辨的智慧——果敢決策。聰明的領導雖然對專業知識不在行,但到最終進行決策時,卻能夠判斷出方案的優劣,果斷而堅定地確定行動方向與路徑,堅持不懈、一抓到底。比如新中國首任石油部長余秋里,原本對石油工業一竅不通,卻領導了一批石油專家,先後發現並建成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等一大批油田,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具有包容的胸懷——從諫如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英明的領導常有寬闊的胸襟,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特別能包容不同的觀點和言論,避免一言堂和一手遮天。比如馬雲認為,外行能夠領導內行,關鍵是要尊重內行。他說,我從來不跟工程師吵架,因為吵也吵不起來。我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他們也不知道我在想什麼,所以乾脆聽他們的。

具有馭人的藝術——恩威並用。一個領導的成功之處,最關鍵的在於領導藝術。不但要知人善任,用其長而避其短,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還要善於激勵部屬,做到獎罰分明,該賞的賞,該罰的罰,絕不含糊,有效地凝聚團隊的力量。比如從來沒有上戰場打過仗,但他的帳下,猛將如雲,各得其所,都聽命於他的指揮,主要就靠他自己身先士卒的人格魅力、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一視同仁,所以才奪取了天下。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我們周邊,常聽有人說,我是學某某專業的,這項工作我不會。於是,他們便以此為藉口,不接受工作安排。誠然,一個人不可能天生這也懂、那也會,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更得心應手,更容易出成績,這是情理之中;在一段時期、一個領域暫時不懂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因為不在行就拒絕做外行事,那不是理由,必然給單位和事業帶來被動。從以上的幾則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外行只是暫時的,只要肯用心學習、認真鑽研,就能逐漸增長本領,超越別人,成為專業技術上的內行,成就一番事業。

千秋人物讀書筆記【篇二】

梁衡是當今文壇中個性鮮明、思想敏銳、別具特色的作家,其散文獨樹一幟,曾引起過極大反響。梁衡的新書《千秋人物》,以細膩敏銳的筆觸,向世人展示著震撼靈魂的千秋人物。

《千秋人物》精選梁衡最新人物散文50篇,包括、周恩來、諸葛亮、韓愈、柳永、李清照、季羨林等名人的評點、感悟和思考。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加上樑衡獨到犀利的點評,文字或典雅或樸實,或嚴肅或輕鬆,或古意盎然或現代明快,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引經據典,哲理性強,極具思想性和可讀性。梁衡品評的人物,多是一些憂國憂民、且命途多舛的仁人志士,他熱情地謳歌他們,從他們身上發掘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肺腑,催人奮進。該書以圖配文的編排,增加了文本的美感和輕閱讀感,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梁衡的散文以理性見長,也以感情真摯、深沉著稱。文章里寫人寫事而與理性之光撞擊出來的思想火花隨處可見。比如在評述周恩來時,梁衡以六大驚人之“無”,高度概括了周總理的一生,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擁有著彪炳史冊的人格風範之“大有”;辛棄疾的一生“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瞿秋白“以文人為政,又因政事之敗而反觀人生”,終其一生都在“覓渡”,但由於特定的錯綜複雜的社會背景,到最後也沒有覓得結果。此刻,梁衡的激情蘊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別有一番厚重與沉實,避免了簡單的抒情與表白,顯示出大散文的氣韻。

梁衡點評的人物,都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些人物往往是民族的靈魂、歷史的脊樑和時代的驕子,他們的身上有著政治的理想和時代的氣質。如《周恩來讓座》中,寫周恩來的作風是,儘量為他人著想,決不擺什麼架子。而《的堅持》中,的堅持是意志力的表現,但意志力的背後是思想的穿透力。對韓愈這位命途坎坷的唐代文學家,梁衡最敬佩的是“當其獲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時,尚能心繫百姓”;對宋代名將范仲淹,梁衡最為折服的是他那“先憂後樂”的名言佳句,“能創造一種精神,能提煉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律的思想”。讀後耳目一新。

梁衡作品中的人物大都帶有濃郁的悲劇色彩。諸葛亮、韓愈、范仲淹、柳永、辛棄疾、李清照、林則徐、瞿秋白……他們有時身處命運的逆流卻能在逆境中奮起,他們的人生經歷讓人在感嘆唏噓之外,更體會一種悲壯之美。書中,梁衡善於用如刀之筆,剖析一個個孤獨英雄的靈魂,指出了他們在歷史坐標系中應有的位置。他常說:“複雜的背景,跌宕的生活,嚴酷的環境,悲劇式的結局更能考驗和拷問一個人的人格。”此刻,困厄對於英雄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它能凸顯英雄、偉人人格中的悲壯之美。

梁衡的語言瓷實且不乏彈性,詩化的意象里充滿睿智的妙語,含著耐人咀嚼的理趣之美。他創設出了各種美妙的意境,如《把欄桿拍遍》中形容辛棄疾,“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不僅能讓人在跳躍中快樂地閱讀,還可抑揚頓挫地淺吟低唱。梁衡還善於聯想,想像,使文章生動、傳神。如《讀韓愈》中這樣描寫韓愈:“他長須弓背雙手托著一封奏摺,一步一顫地走上大殿,然後又單人瘦馬,形影相弔地走向海邊天涯。”梁衡豐富的想像力,加之形象地描繪,使讀者仿佛看到了當年韓愈在路上孤寂的身影。

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評價說:“梁衡總能將對國家民族的滿懷憂心,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在並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的,尚無第二人。”讀梁衡的散文,感覺他像一位洞悉萬物的智者,總能在輕輕拂去歷史塵埃的同時,娓娓向我們講述他那獨到的發現。

千秋人物讀書筆記【篇三】

最先接觸梁衡的文章是《晉祠》,印象頗深的是:山美(巍巍如屏障,長長如兩臂),樹美(古老蒼勁,綠葉如蓋),水美(多,清,靜,柔),建築美(主殿為現存最早帶圍廊的宮殿,木雕盤龍為現存最早的雕柱,全沼飛梁罕見)。

其次接觸的是《夏感》,全文六百六十六字,角度獨到,呈現夏天的色彩和魅力,讚美之情溢於言表(“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裡。有閒情逸緻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鏇律。我卻想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這兩篇文章在課本中學過,後來也教過。

至於《覓渡,覓渡,渡何處》、《把欄桿拍遍》、《青山不老》三篇,考高中教師資格證時讀過,印象有些模糊了,現在重溫,愜意感油然而生。

案頭擺放《千秋人物》(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xx年2月第一版)系梁衡人物散文精品集,精選最新人物散文50篇,外加《好文章是怎樣寫成的》(20xx年深圳“范仲淹講座”)和《一片歷史的青花》(季羨林先生談話錄),計38萬字,依次講述周恩來、瞿秋白、張聞天、彭德懷、方誌敏、林覺民、朱鎔基、梁思成、宋子文、項羽、諸葛亮、陶淵明、韓愈、柳永、范仲淹、李清照、辛棄疾、左宗棠、林則徐、趙朴初、季羨林、范敬宜、王洛賓、吳文季、高富、馬克思、居里夫人、普京、赫魯雪夫、馬哈拉加、卡羅爾等古今中外諸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敘議結合,鞭辟入裡,鹹中肯綮,令人震撼,給人美感。

梁衡把千秋人物當作普通人來寫,一人一事均能引發多人多事乃至自身命運的思考。比如把周恩來、彭德懷、張聞天等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合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歷史發展狀況、擔當的政治角色等角度,客觀全面、實事求是地評價,看點多多;比如寫范仲淹、辛棄疾、李清照、柳永、諸葛亮等歷史人物,以史實為依據,重點挖掘人物心靈,探究歷史沉浮,思考文化變遷,既大氣磅礴,又耳目一新;比如寫馬克思、居里夫人、普京等人物,充分體現“既把文章當藝術,就時時嚮往著一種新高度,就時時苦尋著通向這個高度的路。語不驚人死不休,篇無新意不出手”的標新立異,等等。

倏想起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的“台閣體”(台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一味追求雍容典雅,頌聖德歌太平。而《千秋人物》題材大,氣魄雄,思考遠,開拓深,“捕捉住自然或人文景觀令人神往的妙處,升華出優美的意境與深邃的哲理,還能夠從中表達出人的心靈、意志和力量”(林非語)。

梁衡的政治散文是嚴謹的、虔誠的、周正的,具有脫去浮華、虛偽和醜惡的驚顫美,即使是帶著悲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筆下也是如此,讀後感受最深的是梁衡有意挑戰人們紛紛迴避的重大題材,不故作清高,不假裝淡雅,特別喜歡《假如去騎馬》、《周恩來為什麼不翻臉》、《普京獨行在空曠的大街上》、《人格在上》等篇什,雖然假如只是“假如”,雖然周恩來已經作古,雖然普京行走在一條空曠的大街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格魅力將大大超越其人其事本身的意義”。而現實中,有人對現狀不滿而盲目崇東時代,有人因路線受過傷害或者懼怕既得利益受到衝擊(比如畢姥爺酒席之上不雅語言),也有人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惡搞歷史(比如賈玲,比如某些歪曲歷史的電視劇和電影),這些都是狹隘的。

余才疏學淺,生之也晚,深知自己萬分愚鈍,正如多篇文章中提及的那樣:“自己永遠只是一塊貧瘠而又乾涸的鹽鹼地,雖不時有各位大師的春雨澆灌,苦吟的文字也顯得苦澀,猶如‘橘生淮北則為枳’,也許因為鹽鹼地中含有大量的鹼和硝的緣故吧。”拙筆無法勾勒梁衡政治散文萬分之一之妙處,其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從大處著眼,從巨觀落筆,無論描寫人物事件還是山川景物,均具備遼闊的空間感和悠遠的時間感,凸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大散文觀,讓人從中領會“凡歷史變革時期,不但有大政大業,也必有大文章好文章”。

合上書本,閉目思考一個問題:中國改革開放30餘年,經濟騰飛與綜合國力加強有目共睹,而貧富分化、信仰缺失、官員道德淪喪等現象的根源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