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作文

入住單位正經八兒的鋼筋水泥樓房,不經意間已有許多年了。其間,先前蝸居於低矮、狹窄、潮濕的破舊磚瓦房那種風雨飄搖、擔驚受怕的心理沒有了。這些磚瓦房不獨城鎮,就是農村也大都在改革開放的十多年間道聲“拜拜”了。這不啻是樁好事,美事。她標誌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趨提高,標誌著人類住房的日趨進步。

但是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鋼筋水泥樓房與磚瓦房相比,亦有其短處。夏日炎炎,前者遠不及後者通風透氣、涼爽。另外,生活在農村,瓦屋聽雨實在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古樸而清新的享受。

我的家鄉,先前是一座座清一色的黑瓦參差的古樸的瓦屋——四合院。瓦似乎是專為雨而設的民俗樂器,平時憨厚樸實,一聲不吭。待得下雨時,卻給山村營造出古樸、高雅的意境。這種意境,因雨的大小、輕重、緩急而不同。雨來時,演奏著或大或小,或緩或急的音樂。雨來得小,音樂來得輕、來得圓、來得潤,“小弦切切如私語”,如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像微風輕輕地拂過琴弦,像落花緩緩地飄零在水上;雨來得大,音樂來得重,來得洪,像古箏,像鐃鈸,像戰鼓在奏鳴,猶如千百個樂師演奏著大型的音樂會;雨來得輕,音樂來得緊,來得驟,聲音越來越大,戰鼓聲、金鑼聲、車輪聲、千軍萬馬相互廝殺混戰而發出的聲音,又如一支千百人組成的《黃河大合唱》,聲音一浪高一浪。雨來得緩,音樂來得輕,來得小,淅淅瀝瀝,猶如二胡手拉著低低的調兒,輕輕地、舒緩地用心來抒情……這雨聲也許是世界上最繁雜而難解的音樂,酷似混亂不堪而又包羅萬象。

不同心境的人,聽雨的感覺也截然不同。多情的人,往往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傷感與喟嘆;熱血男兒,往往有“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回味及眷顧;遲暮麗人,往往有“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的哀嘆與幽怨。得意者聽雨,喜盈盈似赤日升,笑吟吟似花樹生;失意者聽雨,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不同年齡的人,聽雨的感覺有異;年輕人往往覺得其聲愉悅,易勾起對未來的憧憬,雨聲是花開的聲音;年老的人,往往覺得其聲悽惋,易勾起對往昔的回味,雨聲是葉落的惆悵。總而言之,雨是最能撩起昔日的情思,雨聲也最易拉開情感的閘門。

我年青時少有塵世的雜念,靜如止水,只有勞作的辛勞,肚囊的饑寒,斷無進退之心,(因那時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是最大的歸宿)夏日雙搶季節,天氣酷熱,農村一茬起一茬落,插割等農活非但要拼體力,尚要受彎腰弓背的折磨,難得有一時半時的休憩。唯有天公“作美”——颳風下雨,才有此機會。躺在床上,雨點敲打著瓦片,聲音清脆,活像一支催眠曲,不用片刻自己就置身雨外,進入了夢鄉。那種境況,多么舒心,多么愜意。

瓦屋聽雨須擯棄雜念,須屏心靜氣。傾聽民聲,感悟民意,體察民情不也須如此么?

斷斷續續下了幾天的雨,到黃昏又淅淅瀝瀝地下起來了。細柔的雨絲密密地斜織著,雨聲便如春蠶咀嚼桑葉一般,嘈嘈切切地將白晝的餘光一點點啃噬殆盡。夜色漸漸濃起來,人家的窗戶大都緊緊地閉著,朦朧的燈光影影綽綽,透過雨簾望去,模糊得像渴睡人的眼睛。燈光照的地方,依稀可見晶亮的雨絲倏忽而逝,天地也仿佛由無數條雨絲連線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