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影評作文精選5篇

少年的你電影講的有關校園暴力的事,內容上不多贅述,電影還算完整,美中不足就在於沒有清清楚楚交代那三個欺凌他人的女孩,欺凌背後的真正原因。這裡整理了周冬雨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影評作文精選5篇,歡迎借鑑參考。

周冬雨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影評作文

讓我決定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很大一部分理由是因為易烊千璽的出演。但我並不是他的冬粉。

作為被公眾一路嘲大的tfboys組合的成員之一,相比較有著討喜長相的王俊凱和性格活潑的王源,在我的印象里似乎他總是容易被忽略的那一個。但是在近兩年的媒體上po出的他的照片中,眉宇間,眼神里多了許多內容,下頜角褪去了屬於孩子的圓潤,開始有了稜角。孩子的魅力在於能夠一眼看穿的稚嫩,沒有了可愛,純潔這些形容詞的加持的成年人,他們所擁有的複雜一樣令我覺得著迷。他的眼神里就有這些複雜。

觀影過程中,我一度被周冬雨的哭戲感染,幾次忍住了想放聲大哭的衝動,眼淚就像關不住的水龍頭一直在流(我承認我真是太愛哭了,對於忍住眼淚這件事實在無能為力。

)。我驚艷於她的演技,在她的眼淚中涵蓋了委屈,忍耐,不甘,無可奈何,這份毫不矯揉造作的真實表達讓人回憶起少年時期的我們在成長中所遭受的那些痛苦曾經是如何撕心裂肺。而易烊千璽這個影視新人的演繹也的確不俗,絲毫沒有讓我感覺到他與角色之間的不適感,這的確令人驚喜。兩位演員的演技是線上的,電影的拍攝手法也很成熟,某些鏡頭是有美感的,讓人有想要截屏的衝動。

但不客氣的說,除開演員演技和電影技術上的東西,觀影中我只是被那些情緒上的東西感染了,劇情卻並不足以震撼我的內心。不可否認,這部電影讓校園暴力這個議題再次鮮明起來,卻並沒有給我們帶來許多關於校園暴力的思考,甚至於網路上更多的是冬粉們對於兩位演員演技的褒獎,對校園暴力的關注和討論只占到了相當小的部分。的確,校園暴力是太過沉重的話題,似乎討論起演員的演技來更為輕鬆,怎樣讓公眾更多的去關注真正的問題所在,是對電影表達的更高要求。

我很慶幸從來沒有校園暴力的傷害附加在我身上,但我曾旁觀過別人受到的校園暴力。上國小五年級的時候,班裡有個女生,她的長相成為了別人攻擊她的理由,因為不討喜的長相,她經常被班裡的男孩子欺負,平時相處起來很正常的那些男孩子對她惡意滿滿,剛開始只是言語上的辱罵,後來便對她拳打腳踢,仿佛這是“正義”的一種審判。有次我目睹她又被堵在兩排課桌之間,那些男孩子躍躍欲試的準備對她動手,我實在看不過去,就擋在她的面前,怒斥那些男生,終究那些男生也並不是什麼窮凶極惡的孩子,也就慢慢散了。說實話當時的我是很以自己的出手相幫而自豪的,我有些滿意的看著她,想像中她或許應該在言語上或者表情上對我表達一絲感激,但她沒有,她只是拍了拍自己身上的土,面無表情的離開了。當時的我心裡閃過一些不理解,但現在想想,在遭受了那些莫名其妙的惡意之後,難保她的內心不會發生變化,正常的相處與交往以及情緒的表達對她來說是已經是困難的。在最需要保護的童年時期,校園暴力加諸的傷害已經在她心裡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作為旁觀者,我們是無法體會到她的痛苦到底有多深的,也無法預測這種傷害會怎樣影響她以後的人生。後來她或許是轉學了,我再也沒在學校里見過她。

周冬雨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影評作文二

上個學期末,我就聽說過電影《少年的你》的訊息,所以很期待。

電影講的有關校園暴力的事,內容上不多贅述,電影還算完整,美中不足就在於沒有清清楚楚交代那三個欺凌他人的女孩,欺凌背後的真正原因。但整部電影看完後很震撼,帶我陷入深思。

第一,很多學生對“校園欺凌”沒有正確的認識。“我曾經審過一個案子,一群男生打一個男生,把那個男生打死了。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那樣會打死人。”這是影片中一位警長說的話。很多校園欺凌的事情發生是因為欺凌者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正確的認識,覺得那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因為認識膚淺所以往往顧及不到後果。從這點來看,學校和家庭都應該給孩子加強對“校園欺凌”這一主題的普及,讓孩子對校園欺凌有深刻的認識。不對他人進行欺凌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當自己受到他人欺凌時要第一時間告訴家長和老師。

第二,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交朋友。電影中,三個欺凌者中有一人說自己也是被逼無奈。可能剛開始,她們三個人成了朋友。那個女生並不了解她所交的朋友是一群惡臭少年,在朋友的耳濡目染下成了和她們一樣的人。現實中這並不少見,很多學生走向歧途都和他們交的朋友有關。從中告訴我們交朋友一定要選品行端正之人,家長也要教會自己的孩子識人。

第三,學生要有健康的心理,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影片中欺凌別人的老大,家裡最有錢。看似本應有教養,但卻帶著同學欺凌他人。被告到警察局的時候,不僅她為自己開脫,連她的媽媽都為她開脫,認為自己的女兒沒有任何問題。她的父親也因為這件事,一年不理她。從中可見,一個孩子的心理和家長的引導是分不開的,家長要做好的榜樣,才能讓孩子變得陽光。

電影中敘述的故事只是一個特例。我生活的地方很健康,體驗不到,沒有直觀的感受,不過還是需要時刻提防,防範欺凌者,幫助被欺凌的人,但必須保護好自己,讓自己能健康成長!

周冬雨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影評作文三

昨天看了《少年的你》,繼去年看過《小偷家族》,前幾年看過《告白》之後,又一次被打了一記悶拳。這部電影最後結局有點生硬,現實生活中被霸凌的人恐怕也沒陳念那么好的運氣。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劇透,各位可以放心。今天只是想談一談關於“霸凌”這個話題。

這個詞應該是最近幾年才在國內被提起吧,記得我讀書那會兒,好像還沒有這個詞。回頭想過,從國小開始,好像確實每個階段的班級都有被霸凌的同學。記得國小時有個女同學反應比較慢,但因為青春期發育得早,人又長得比較高大,那時候成為了被霸凌的對象。幾個調皮的學生給她起了很多亂七八糟的外號。印象最深的是那時有一本筆記本在班級里流轉,班級的刺頭們在裡面寫以她為主人公的各種惡意編造的故事。

後來因為那個女同學的父母知道了她被霸凌的事情,轉了學。沒人知道她去了哪兒,也沒人在意。二十年過去,我能記起來的也只是當時有這么個人。我是那場事故的旁觀者,什麼都沒做,也一直不以為然,現在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悔的。只是有點遲了。

什麼是霸凌?從我的角度理解,本質上就是因為存在不可彌補的缺陷,被人帶有色眼鏡看待、對待。身在職場,其實我們也會遇到很多與霸凌有關的時刻。比如“學歷背景”、“已婚未孕”、“身高樣貌”這些關鍵字,讓很多人從面試一開始就沒了機會。這會不會也算是一種職場霸凌呢?

前段時間我的項目因為人手不足,跟HR要了幾個實習生headcount。我電話面試了一個男孩,接起電話時他就很緊張,但看得出很看重這次機會。聊天下來,應該是個認真又可靠的人。匆匆聊完,我便跟HR講了儘快發offer吧。後來這個男生順利入職,各方面表現都很出色,工作態度認真端正,與同事相處融洽,處理問題進退有度。實習期滿,我認真地把他推薦到了合伙人那邊,希望給他發個return offer。

這之後有次私下聊天,他告訴我從沒想過自己能接到我們公司的面試電話,原因是他的學校背景不夠好,之前嘗試過的所有同級別公司都失敗了,基本連筆試的機會都沒有。我很驚訝,他能力這么好,怎么可能連筆試的機會都沒有。他說在大四之前的暑假參加了一個面試培訓班,當時培訓班的老師直截了當的說,他的學校不在諮詢公司的target school裡面,面試是不用想了,肯定通不過的,儘量選一個內資所實習吧。

我很驚訝現在竟然還有這種機構,這么輕易地就給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畫上了休止符。和一個同事把這個當新鮮事閒聊,她卻不以為然,覺得選院校背景好的沒錯。

如果不是這次聊天,我不知道原來真的有同事會因為學校背景判斷面試者去留的。之前面試也沒有HR跟我提過,說哪些學校的學生不能發offer,我從來也沒有因為一個學生的畢業學校去質疑過。如果不是後來與同事閒聊,我還不知道原來真的有人會戴著有色眼睛去面試。

可我們組織面試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找出能力強的人嗎?如果只是為了找一個學校背景好的人,為什麼不直接系統篩選就算了?

因為自己讀書是在香港,環境比較閉塞,其實我分不太清國內或國外很多學校的等級。我當然知道北清交復是好學校、Harvard是好學校,對於這些學校的畢業生,我確實會高看一眼。但對於絕大多數同學來講,世界上學校這么多,我真的很好奇大家是怎么區分到底哪所學校該是所謂的TARGET SCHOOL?就比如洛杉磯大學有14所分校,我可能連名字都沒辦法叫全,難道面試者從我沒聽說過的學校畢業,就一定是能力不行嗎?

因為學歷背景去質疑一個人的能力,未免太草率了。我為他們感到遺憾。明明通過了筆試、簡歷等等一系列硬性條件篩選的過程,最終卻因為面試官的有色眼鏡失去了機會。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現在或未來成為一個面試官,麻煩給所有坐到你面前的面試者同等的機會吧。人生已經很艱難了,不要因為過去堵上別人所有上升的通道。

周冬雨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影評作文四

現在家旁邊就是一個電影院,看電影非常方便。中午吃完飯,十二點五十買了電影票,下午一點便已經坐在大螢幕前。來看這部片,一是奔著易烊千璽,二是奔著它涉及刑事,三是因為之前看到郭敬明與別人因為《悲傷逆流成河》的意義爭吵,想看看四字弟弟如何演繹校園暴力。看完這部片後覺得挺值,比起幾年前的國產片進步的不是一星半點。

先是評論下易烊千璽,四字弟弟目前是我在TFBoys里最喜歡的,他有一種含蓄感,臉部比較平穩,表情比較控制。這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表演也可以看出,不過也有人認為這缺乏表現力,屬於面癱。

其次,再評論下這部電影的刑事部分,這是一部有法律研究的電影,必須要為導演點讚。對比的對象是之前看過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還有很久以前看過的模擬庭審《十二公民》。點名批評風雨雲法律研究不足,裡邊公安執法存在嚴重的程式瑕疵(比如,一個人行動);十二公民是模擬法庭,基本完全脫離司法實際。《少年的你》在看到陳念推魏萊下樓梯時,我腦中立馬閃現了“故意傷害致死”,有同學也說朋友在看到該情節時立馬查法條看要判多少年(20xx年以上)。雖然沒有自首情節,但是綜合考慮前因後果及社會危害性,電影最後判了四年,也算是基本符合一個法律人士樸素的價值觀了。裡邊的公安執法、審訊、程式等基本符合本法律人的認知,關於高考程式的具體細節展示,也讓人感覺導演是做了很多功課的。不像《中國機長》般地缺乏細節,感覺就看張涵予一直坐著了。我覺得社會電影請法律顧問還是很重要的,比如武打電影還得請武術指導呢不是。

再說說關於校霸這個題材。記得曾經我上中學躲被窩裡看《悲傷逆流成河》時曾經哭成狗,但是後來從谷阿莫的剪輯中看到女孩在海邊指著圍觀的大家咒罵的畫面時,覺得是不是有點太假了,這一幕現實發生的可能性為零啊。看這部片的時候,倒覺得很真切:女校霸真真與魏萊非常像,看著其實也就是個精明霸道、有點頭腦的少女版華妃罷了。放學後的圍堵比較真實,學生們為了高考而麻木不仁的樣子也符合實際,除了陳念的世界校園的其他一切都很陽光美好,非常真實。遇到問題困難,陳念心裡覺得父母、警方沒用,還是有個混混朋友管用,真實得不能再真實。唯一不太真實的地方是,20xx年手機似乎還沒有那么薄、沒有那么智慧型,當時我用的nokia5230厚的像塊板磚(朋友們你們那時都用薄薄手機了嗎)。

多說一點關於校霸的事情,正像片中所說的:除了問題找學校,學校找老師,老師找家長,家長外出打工了。其實,我們為什麼需要關注校霸,關注那些黑暗中的、不喜慶、不陽光、沒有滿滿的正能量的事情?我想,我們都是社會發展的受益者,而那些從小被迫與家長分離、缺乏關愛和正確教育的孩子,或像小北一樣被拋棄的孩子,其實也是這個高速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社會代價。當美國人在享受著廉價商品、工業製品時,中國人的孩子卻失去了應有的父母照料,令人痛心。

再來抖抖書袋:從這部《少年的你》中看出了點《大象席地而坐》的味道,導演說沒看過《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不過我想導演是看過《大象席地而坐》的,同樣是絕望、無出路的小城,只因這所復讀高中的教學質量而使人們看到了一絲絲希望。陳念的媽雖然蠢,但卻比《大象》里黃玲的媽要乾淨天真難以討厭些。而且,這部《少年的你》甚至還有點《狗十三》的味道,想要探討長大、成人社會的虛偽與無可奈何。“長大就像跳水,閉上眼睛什麼都別想,往河裡跳,河裡有石頭、有沙子、有蚌殼,但我們都是這么長大的。”

這是一部不錯的、充滿細節的、比較深刻而且不太絕望的電影。導演人真好,讓陳念承擔了自己的罪責而能夠陽光地活著,也讓陳念和小北最終在一起走在了陽光下。否則即便陳念到了北京,也容易在噩夢中崩潰吧——畢竟,活著、心安之處才是歸途。

20xx年是陳念與小北的流年,兩個本來毫無交集的人,卻因這樣一樁事情改變了各自的命運,昨天的他們不知他們的現在,現在的他們也不知他們的未來。雖然在導演的安排下,陳念與小北最終歸於一處,但現實中,更多的人如同這首四字弟弟所唱的《昨天的你的現在的未來》一樣,匆匆而過,只停留在記憶之中,而他們的昨天、現在和未來,也在洪流中無聲無息地耗散去了。

周冬雨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影評作文五

看過了《少年的你》,滿心壓抑。

我承認,看到結尾部分的時候就考慮劇情的法律問題了,職業病,不細談。

即便如此,仍是沒忽略掉主演的演技。

當然我不懂表演的基本理論,不會分析。

就只能說,

情緒帶動身臨其境,舉手投足引人入勝。

但這篇後感不是分析電影,不是劇透。

所以,不影響劇透就要拉黑我的朋友閱讀。

我只是想說說——自己。

“你小時候為什麼欺負別人?

我沒有欺負過別人。

那別人為什麼欺負你?“

電影裡的故事主題是個青春疼痛愛情,是愛情改變了人生軌跡,是初戀都要經歷波折,是拙劣的謊言欺騙法律,不過我印象最深的是上面那句對白。

似乎從人生脈絡上看,所有人的初生,最先掌握的是暴力。暴力也是一種道理,是從始到終,可以貫穿一生的道理。而暴力的獲知來源頗為廣泛,從孩童間爭搶的玩具,從父母教育時把屁股打紅的竹竿,是燒烤攤位一言不合砸碎的玻璃瓶渣,是電影電視劇里亂濺的血液。

比比皆是,層出不窮,暴力是各種事態中最容易被人察覺的表象。

暴力就是一句,乾就完了。

或許每個人從開始與另一個人有交流開始,暴力這個道理就在被喚醒,喚醒的早晚直接取決於個體體格的發育程度。而在發育到較身邊人更高一點,即便只有一絲一毫的程度時,暴力的表象就成了傾軋與壓迫。

這個表象可以給幼齡的兒童帶來玩具,給青春期的少年帶來虛榮,於是就有了欺凌。

在我小的時候,瘦瘦小小,是排隊的最前排,是上廁所的最後一個。所以我沒有足夠的暴力資源。所以到了現在,三十歲的我有時候都會想,要是我很健壯,我就可以如何如何。

這個想法的形成,更多是濫觴於童年經歷。即便那些經歷還沒法稱之為陰影,但仍然清晰可見。

“我想走出去”

在長大的過程中,人們都在學習。去看書,去聽講,從而去學更多的道理,去掌握更多的智力資源。這些智力資源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變成了社會規則的受益者,資源的多少就可以變現成受益的高低。

人們接收著更多的不同的道理,漸漸代替了暴力的效用。所以那些吃過讀書少吃過虧的長輩總要叮囑孩子們好好讀書,這些聽著長輩們的話長大的孩子們回頭看過走過的路,又會繼續叮囑下一代。

周而復始的輪迴脈絡,似乎在浩瀚的道理中間,無限循環。

於是,書看的越來越多,眼鏡的鏡片越來越厚,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似乎擁有龐雜可能的未來,自己手裡也多了個能照出道路的手電,光不亮,但是往前能走。

所以這是高考最大的意義,是當今所有孩子的另一個起點。

“但是我要耗下去”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暴力。

老師有時會把這些事情當做同學間的惡作劇,課堂上點名批評,或者找來家長。

有用嗎?

父母有時會問,是不是你先做錯了什麼,不然為什麼人家總是欺負你?

憑什麼?

青春期成長的疼痛,多數植根於孩子們的期望被辜負。

不被理解的孩子們,又常常會聽到老師家長對別人誇獎自己的時候笑眯眯的說一句:

這個孩子從來不給我惹事。

是誰該幸甚至哉?

所以被欺負的孩子就在等,在耗。等過這個星期,等過這個月,等過這個學期,等到這個學年結束後的分班。電影選在了高考這個時間點,這同樣是人生最大的矛盾點,似乎熬過去就海闊天空。

耗著耗著,等著等著,盼的那天還沒來,卻懷著對這個世界的懷疑,有了後天抑鬱症。

“她還是個孩子”

當有受到欺負的孩子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都變成個例典型。

那文過飾非的時候,沒站出來的孩子還有多可憐?

暴虐霸凌事件的肇事者年紀不夠,不負刑責,不上刑罰。即便有矯正有教育,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手段,但是事情發生了以後再做疏導,覆水難收。這不是亡羊補牢的問題,這是些根深蒂固的創傷,校園霸凌如此,性侵幼女如此。

事情發生了以後,有人來表達哀傷與同情,來告訴受害者他們會嚴懲。

但這個世界真的沒有感同身受。

或許以我的身份來說這些事情很不恰當,我應該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能量,告訴大家有好的辦法去處理這些問題。

但我一路走過來,我還沒有見到。是我知道的道理還不夠多。

換個角度看,任何人都沒辦法對尚未發生的事情進行控制,沒有人有時光機和任意門,去及時制止那些不美好。可是,這也是一種無奈和妥協。

肯定有美好,所以我們也就只能選擇相信。

學醫救不了中國人。放之四海而皆準。

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被我們安心的帶到這個世界來,不被過度保護,

可以沒有抑鬱,可以放眼童年,放肆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