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素材:五個教育小故事

1.梨的輪迴  有一個叫桑迪的孩子,父母經常教育他要尊老愛幼。當家人每次買回梨後,父母都要教育桑迪,要把最大最好的梨留給奶奶吃。桑迪領會了父母的意思,每次都會把最大的梨送到奶奶跟前,奶奶笑著誇獎孫子:“桑迪真是個好孩子,奶奶牙不好,你吃吧。”接著,他又會把梨送到爸爸和媽媽面前,他們都有不吃梨的各種理由。最後,經過了一個輪迴,梨又回到桑迪手中,於是,桑迪拿著那個最大的梨坐在椅子上獨自享受。  一天,爸爸的朋友來家做客,懂事的桑迪馬上從裝水果的盤子裡挑出了一個大梨,送給客人吃。家人見了都非常高興。那個朋友高興地說:“你們家的孩子真懂事。”雖說這個朋友不是很喜歡吃梨,但出於對桑迪的尊重,他還是接過了那隻梨子。誰知,他剛咬了一口就惹來了麻煩,只見桑迪生氣地衝著客人喊:“你怎么這么貪吃呢?太不要臉了!”那位朋友感到很尷尬,咬在嘴裡的梨咽也不是,不咽也不是。他臉上露出了迷惑不解的神情,這孩子怎么這樣啊!  桑迪惱怒地坐在一旁,不停地盯著客人手中的梨。這最大的梨向來是虛晃一槍,最終會落到他手上,他這次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再說也沒遇到過這種事,於是跟客人急眼了。  桑迪的父母自然更是尷尬萬分,他們也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於是趕緊向朋友解釋,說這大梨向來是謙讓一番,最後必定又會回到桑迪的手中。那位朋友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緣由,於是趕緊起身告辭。父親看著朋友離去的身影,無奈地嘆了一口氣。  【點燈心語】父母不能只教孩子在形式上做出某些動作,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意義。

2.留下思考的時間  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者盧瑟福對思考極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埋頭實驗,便好奇地問:“上午你在乾什麼?”學生回答:“在做實驗。”“下午呢?”“做實驗。”盧瑟福不禁皺起了眉頭,繼續追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盧瑟福大為光火,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什麼時間用於思考呢?”  勤奮的學生卻遭到斥責,看似委屈,實際上大師是在傳授真經啊。很多時候人們寧可讓歲月淹沒在仿佛很有價值的忙碌之中,卻極不情願拿出時間進行思考,以至於思維總是在低水平的層次上徘徊,最終一無所獲。  【點燈心語】在我們身邊的確不乏這樣的學生:勤奮卻成績不佳。我們的確很有必要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們一天到晚都在做題,什麼時間用於思考呢?教會學生思考,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比教他做題更有用。

3.撒謊的懲罰  我16歲那年的一個早晨,父親說他要去一個叫米雅斯的村子辦事,一路上可以把汽車交給我駕駛,但條件是在他逗留於米雅斯村期間我要替他將車子送到附近的一個修車鋪檢修。要知道,我當時剛剛學會開車,但卻極少有實踐的機會,而到米雅斯村有將近20英里,足可以讓我狠狠地過一把開車的癮。在修車鋪的師傅檢修車子時,我去附近的一家電影院看電影,我接連看了四部。出了電影院,我一瞧手錶,已經是六點鐘了。比我與父親約好的時間遲了兩個小時!  我知道,如果父親得知我是由於看電影而遲到,一定會生氣,可能因此就不再讓我開車了。於是,我心中編了瞎話,告訴他汽車需要修理的地方很多,所花時間也相應的長了。他向我投來一瞥。“賈森,你為什麼一定要撒謊?””我沒有撒謊,我說的是實話。””四點鐘的時候,我給修車鋪打了電話,他們說車早就檢修好了。”我的臉頓時羞得通紅。我向他承認了看電影的事實,並解釋了決定撒謊時的想法。父親認真地聽著,臉上蒙上一層陰霾。  “我非常生氣,但不是生你的氣,而是生我自己的氣。我想,我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我讓你感到對我撒謊比說實話更有必要。我要步行回家,好在路上深刻反思自己這些年來子女教育方面的失誤。”  不論我如何懇求,如何抗議,如何道歉,他都置之不理。父親大步踏上了鄉村崎嶇的泥路。我趕緊跳上汽車,驅車跟在他後面,希望他能回心轉意。我不停地央求他,不斷地自我批評,但均無濟於事。將近20英里的路程他就是這樣走過,平均每小時走了五英里。  看著父親承受著疲憊和痛苦,作為兒子,我卻無能為力,這是我生平有過的最難受的經歷,也是最讓我刻骨銘心的一課。從此以後,我沒有對父親說過一句謊話。  【點燈心語】什麼是有效的教育?這就是有效的教育!雖然它是一種懲罰,一種固執得有點極端的懲罰,不是溫情,也不是暴躁,卻直擊人的心靈!  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使學生永遠不再撒謊,我一定會去用;如果有一節課可以讓學生刻骨銘心,一輩子難忘,我一定要上這節課。  這樣的課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多積攢一些,用一生的時間。

4.強權下的順從  富翁對僕人說:“茄子增進食慾,是好東西。””不錯。”僕人說,“難怪它戴著頂王冠。”幾天后,富翁又說:“茄子倒人胃口,還生痰,是壞東西呢。”“是呀!”僕人說,“瞧它頭上長著刺呢。”富翁不滿意了:“前天你說茄子是好東西,今天又說它是壞東西,什麼意思?”僕人說:“我該怎么說呢?我是老爺您的僕人,不是茄子的僕人呀。”  這則外國典故後來成了成語:“不是茄子的僕人”,相當於我國的成語“見風使舵”。我想它的諷刺實在是搞錯了對象。  僕人的答話難道不是源於富翁的信口雌黃?僕人不過是給富翁的胡說八道找了點註腳而已。它的確切含義應當是:強權下的順從。  【點燈心語】想一想,學生被迫接受我們的標準答案的時候,是不是強權下的順從?當學生聽著我們說,必須這樣寫才不被扣分的時候,是不是正在變成強權下的順從?給學生多一點空間,在給出我們的結論之前,多聽聽孩子的聲音,讓他們有一點自主的感覺,不要從小就讓他們成為知識的僕人。

5.犯錯誤是他們的權利  威廉是一名體育老師,他試圖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掌握“run(跑)、catch(抓住)”幾個詞的用法。這節課拿來一個籃球,讓學生排成兩隊,依次傳球並跑到另一隊後面,威廉不停地喊run!run!catch!catch!學生很投入地做著。忽然,一個調皮的男生非常用力地把球砸向一女生,威廉跑過去一下子抓住了球,非常生氣。要知道,這可是在教室內,這一動作是很危險的。中文助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威廉如何處理。學生很快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蠢事,等待著老師訓斥。很短的時間,威廉恢復了表情,把孩子喊過來,手把手教這個男生傳球,這次學生傳得很好。  “good!”威廉伸出了大拇指。  其實,對於孩子,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許犯錯誤。美國同行告訴我,對於低年級的孩子,犯錯誤是他們的權利,所以他們測驗學生的時候,單詞寫錯了有些是可以得分的,如水water,如果寫成了wate,就可以給分,因為基本答對了。他們對孩子的考試評價,是從0分開始的,學生答對1道題,就給加多少分,直至加到滿分——5分。學生永遠處於贏分狀態,所以他們的孩子始終充滿了自信心和征服欲。  【點燈心語】“對於孩子,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許犯錯誤。”這是這則故事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一個從來沒有犯過錯誤的孩子,他絕對不可能會獲得成功。犯錯是一種體驗。教師不但要容人學生犯錯,還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讓學生犯錯的機會,在學生犯錯之後再和學生一起進行分析,這樣無疑會使學生提高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