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500字作文

篇一:民風民俗

苗族大約有740多萬人口,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帶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在山嶺之中,給人一種祥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則迷信鬼神和巫術。苗族人對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認為是靈性的體現,如果遇到,就會對其頂禮參拜。他們大多數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極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還認為世上有鬼神,他們認為鬼有兩個種類,一種為善鬼,也就是神,會給人帶來幸福、好運。而另一種則是惡鬼,他們認為,死去的人或動物的怨恨化做的惡鬼,會帶來厄運、災禍。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認為盤瓠(一種神犬)或楓樹楓木為他們的始祖,把它們當作祖先來崇拜。

他們的飲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裡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極為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他們的典型食物有: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介紹完飲食,就要介紹服飾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愛戴銀飾。銀飾的種類也很多:有銀花冠、銀牛角、銀花帶、小銀花墜……

這就是苗族,一個獨特的民族。

篇二:民風民俗

大家好!最近,我特別喜歡收集一些民俗節日的資料。看得我真是心裡痒痒,想要與大家好好的分享。這不,我已經都整理好,做成“大盤點”了。什麼?你們不服氣?那我現在就給你們好好地介紹一下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在漫長的歷史中,也擁有了特殊的節日。在德昂族,這些特殊的節日不足為奇,竟然在特殊的節日中還包含著更加特殊的民風民俗呢!

德昂族,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風俗,不論酒席上菜餚有多少,都要用新鮮的蔬菜做一碗沒有味道的素菜,然後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著辣椒水吃。聽著聽著,愛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來了。這樣吃,別具風味,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啊!

彝族是一個古老而又熱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節也在全國頗負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它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連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都過火把節呢!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徵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當我想像起彝族火把節的熱鬧,不由充滿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風民俗使我領略了許多民族氣息,也讓我更加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篇三:臘八節民風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曆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後來相沿成俗。

有關“臘八粥”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也演繹出許多有趣的典故。據傳為了感念佛祖臘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侶在這一天集會紀念、誦經演法。並把從八方化緣來的米、麥、豆、谷雜糧,及採集的棗、栗、核桃等乾果匯集在一起,用大鍋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後眾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進香者,寺院以粥施捨。後來此舉逐漸成為善事,被流傳至今。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種活動由寺院傳到世俗民間,熬“臘八粥”漸漸演變成民俗習慣。到了宋代,“臘八粥”廣泛盛行。不論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併合家團聚共用,或饋贈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臘八節”不僅成為民間重要傳統節日,喝“臘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傳下來。

篇四:濟南的風俗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又叫“燈節”。在濟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景象極為壯觀。這一天,家家戶戶盛行吃元宵。此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舞獅子的。

“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春龍節,俗稱“龍抬頭”,意為龍興治雨,風調雨順。老男少兒都理髮,以視精神,免除災病。

每年夏曆 九月九日 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還有來自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團體在廟會上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說完節日下面我們再說說吃吧,濟南人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乾淨的荷花瓣洗淨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還有“糖醋黃河鯉魚”是山東濟南的傳統名菜。濟南北臨黃河,故烹飪所採用的鯉魚就是黃河鯉魚。此魚生長在黃河深水處,頭尾金黃,全身鱗亮,肉質肥嫩,是宴會上的佳品。

油鏇為濟南傳統精細風味名吃。因其形似螺鏇,表面潤呈金黃色,故名油鏇。其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許多人都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