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習作“我心中的教育”徵文6篇

教育,我們拿什麼來拯救你

41 班 張文琪

一艘船上有75頭牛,32隻羊,這個船的船長多少歲?

教育學家來到了法國的一所國小,當他拿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室里亂成了一鍋粥,90%的學生認為此題十分荒謬,根本無法解答。有學生甚至懷疑老師的智商有問題。而當他來到中國的國小時,一半以上的學生都咬著筆桿思考了很久,並在紙上工工整整地寫道:75-32=43(歲)。只有10%的學生對這道題提出了質疑。詢問原因時,他們說:“老師出這道題一定是有道理的,老師不可能給我們出一道沒有答案的問題。就是編也要編上。”這樣的結果,真是令人扼腕嘆息。現在的學生就像生產線上的產品,他們已經喪失了一大半的思維能力。我們的軍事武器、空間技術均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或許有人說,中國窮了好幾個世紀了,要一下子科技頂尖根本就是痴人說夢。

但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如果我們回到明朝,八股取士……不!我們不能讓教育淪落到如此地步!中考聯考把學生折磨得痛不欲生,他們不分晝夜地學習,學習,殘酷的競爭讓他們幾乎失去生活的信心,抬頭望去都是一片凸出的肩胛骨,都是熬紅的血絲密布的眼睛,宿舍里整夜整夜地亮著燈,文言文狀語從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間接原因,歷史原因,根本原因……

美國的學生在國小、國中階段,其成績在世界上的排名僅在20名以後,而到了高中、大學,他們突然就變得機智過人,思維出奇地敏捷,各種稀奇古怪但又絕對符合邏輯的想法層出不窮,特別是數理化,經常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諾貝爾獎最經常眷顧的就是美國人。迄今為止,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上仍然沒有中國人的身影。

為什麼?

如果在美國上課,老師講了6個知識點,中國的學生會在考卷上原原本本地將這6點還給老師。但這樣的卷子通常只能得c,頂多就是b。有一些美國的學生只答一兩點,但是有創見,是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的卷子就能得到滿分—a+。他們重視創新思維的培養,他們不會讓“船長43歲”的情況出現,一些學生也許會說“一個能駕馭上百頭牲畜的船長,一定是經驗豐富,又不至於老得無法開船。所以船長的年齡應該是35~60歲。”——精彩的答案!

元旦競賽、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單元檢測、學案、同步探究、配套練習,山一樣堆在我們面前。我們拚命地做,拚命地寫,感覺自己還在半山腰。我們的教育過於重視了實實在在的分數,挫折教育卻無人問津,以致於現在的國小生就像玻璃杯,看著晶瑩剔透,一碰就碎,碎得稀里嘩啦,捧出來跟餃子餡似的。什麼時候才能讓我們真正感受到彩色粉筆溫馨的顏色,靜靜地看著擦黑板時揚起的粉末,有一種親切的“上課的味道”,而不是“緊張的備考”。

教育啊,我們拿什麼來拯救你?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41 班 卜曉菲

作為一名正在接受教育的中學生,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就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愉悅、創新、全面發展並使我們幸福成長的旅程,它會使我們受益終生。

首先,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充滿生機愉悅的。

我們要愉悅地接受教育,輕鬆的學習,真正切身體會到求知是快樂的。這就要求老師們講課的內容是豐富新穎的,在課堂上積極調動氣氛,把知識詮釋的簡單有趣,這樣我們才會學的更輕鬆,記憶也就更牢固。在現在的教育上,我們感到有壓力,身心疲乏的是過分追求較高的分數,“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是廣大學子求取分數的寫照,不僅僅是學生,老師家長們也十分計較學生們分數的高低,在我看來,分數只是評價獲取知識的一種形式,我希望的教育是輕鬆、不背負分數的包袱,以求知為目的的愉悅過程。

其次,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追求創新,最終使廣大學子有所創造的培訓形式。在我看來,努力學習,獲取知識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創新。這就要求在教育上多開發學生們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向更深奧的科學創造上發展。創新可以使未來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能有效地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教育應該引導我們走向發明與創新,可以努力地開展一系列小發明創造的實踐活動,讓我們從小養成思考的習慣,進而向更深的科學發展,也許,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我還認為,教育是為實現學子們全面發展的模式。教育,不僅僅是在求知方面有所成就,還需要全方位的發展學生們的特長,陶冶情操,使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有多條道路供我們選擇實踐,多種方式完成我們對祖國的貢獻,新式的教育應當是更加豐富、多角度的。這種教育會使我們的潛能特長更好的體現,對於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平時的課程中開設多種興趣課,供我們選擇學習,學校里開展興趣俱樂部,積極開展這方面的活動等,這就會使我們的學習生活更加有趣生動,對個人身心發展具有重大的積極作用,能夠取得顯著效果的教育成果。

接受教育的過程即成長的過程,通過接受良好的教育,使我們更好的成長,融入到社會中去,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情感,道德價值觀的正確樹立,磨礪我們的性格,培養良好的品質,使我們的人生因教育而生動豐富精彩!

以上所談到的是在我心目中的理想的教育。我相信,未來的教育在一次次的實踐與探索中能夠更加完善美好,成功為祖國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建設人才,鑄就祖國的光明未來!

我心中的理想教育

41 班 楊祥汝

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古有四大發明聞名世界,今天的科學技術仍然大踏步的向前邁進。然而這一切的光輝與榮耀都來自於教育,是教育培養了大量傑出的人才,是教育推動了社會發展。

我們每天都沐浴在教育溫暖的陽光下,吸收著知識的甘露。“不積矽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點一滴的教育堆積起我們人生的金字塔,使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向美好的人生邁進。

那么,我們將來的理想教育將是怎樣的呢?

教育的主要舞台是學校,優質的學校是人才的搖籃,劣質的教育是智慧的墳墓。我希望將來優質的學校能夠遍布全國各地。我心中理想的學校是一所環境優美的學校。綠草如茵,鮮花怒放,不知道什麼時候,柳枝就會輕輕觸摸到你的臉。大自然是最美的,我認為學校不僅要實現現代化,還有回歸自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情趣,在優美的環境中汲取知識的甘露,返璞歸真。我心中的理想學校是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校,學校應開展藝術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學校應留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和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發展自己的藝術特長,在輕鬆的環境中成長。

學校舞台上的主角就是老師了。我心中的理想老師是一個追求創新、敢於創新的老師。每個人最後的歸宿都是一樣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希望自己的生命歷程能與眾不同,能創造出輝煌與奇蹟,那就需要我們去不斷創新。我心中的理想老師能啟迪學生們走新的路,嘗試新的學習方法,掙脫標準答案的束縛,盡情展開自己想像的翅膀,能夠培養出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在探索和創新中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我心中的理想老師還應是善於與學生溝通交流的老師。人只有通過溝通才能了解彼此的認識及想法,才能對彼此有更深刻地了解。老師傳授知識,應該善於與學生溝通及交流,尊重學生的意願和想法。這樣老師樂教,學生樂學,教育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我心中的理想教育應是育人的教育。教育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才能,還要有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啟迪。俗話說得好“成材先成人。”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當我們的學生在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應更加注重學生思想上的教育,培育出德才兼備的新世紀學生。

我心中的理想教育應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我認為學校應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方式學習。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死記硬背單詞、公式,在老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的學習,這樣是不可取的,學生一旦離開了老師就會迷失方向。學生應好學、會學、善學,學會靈活變通。

有一天,寒冰終會融化,因為陽光在閃耀;有一天,蓓蕾終會綻放,因為春風正在拂過;有一天,草兒終會綠邊漫山遍野,因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一天,我心中的理想教育會變成現實。

小樓出走之謎

42 班 高藝源

此刻,小樓正在街上漫無目的地走著。她身上還穿著校服,鮮紅的顏色,在陽光下顯得那么刺眼。

小樓是在門衛大爺聚精會神地看報紙時跑出去的。

她走出學校時,沒有人察覺。直到晚自習時,班主任才發現小樓不在。她急忙跑去問門衛大爺,門衛大爺一臉茫然——小樓的名字聽起來這么陌生。班主任古銅色的臉上露出了驚慌,她急忙給小樓媽媽打電話,小樓竟沒回家。

小樓出走了。

五天后,小樓打電話給媽媽,說她到了杭州……

小樓父母如是說:

小樓的媽媽哭著說:“小樓怎么這么狠心的丟下我們?她要有個三長兩短,我們還怎么活啊?這孩子變化太大了,上國小時還蹦蹦跳跳的挺活潑,上了國中就跟我們疏遠了。她爸爸問她的學習情況,她說不用我們管。成績上不來,我們著急啊。她爸爸有時打了她,她一滴眼淚也不掉,我也勸她好好學習,她卻整天想著做一些小科技小發明,她還愛做體育運動。後來,在我們的“合力攻擊”下,她才停止。不過,這是去年的事了,該不會是她離家出走的原因吧?”

小樓的爸爸嘆了一口氣,說:“這孩子啊,她這樣做,想過父母有多擔心嗎?想過老師有多著急嗎?這兩天我在想,是不是我們的親職教育失職啊?我們光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卻沒有注重對孩子責任心、孝心的培養。我很後悔以前曾經打她。其實小樓的學習成績雖然差了點,可是她的興趣很廣泛,我和小樓媽媽不顧她的感受,無情地扼殺了她的興趣。如果我們能積極引導孩子順著興趣積極向上發展,也許就不會出現現在這樣的情況吧。唉!”

同桌如是說:

小樓平時說話不多,可是她很善良,樂於助人。因為成績平平,常常被老師們冷落,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她出走的原因,平時一個人鬱鬱寡歡。許多人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種機械的模式,“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為了成績,老師給我們布置大量的作業、搞題海戰術,我們的眼鏡度數與試卷張數成正比。我們多么希望老師能多給一些自主的時間,讓我們能主動地學習,有時間獨立思考,有時間歸納總結,快樂學習、快樂成長。教育要是能建立在科學、人性的基礎上,真正的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那該多好啊!

班主任如是說:

小樓平時挺老實的,她不惹事,心地善良,只是成績一般。小樓曾經在作文中寫道,“外面的陽光明媚的耀眼,我卻依然待在這沒有愛的國度”。其實,不是沒有愛,只是因為她的成績平平,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沒有得到老師的青睞,她就認為自己得不到愛。作為班主任,我的心情也很沉重,如果平時我能更多的關注、關心她,把愛的陽光灑滿孩子生活的每個角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多的感受到愛,也許會是另外一種狀況……

作為老師,我也很想給學生一些自由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興趣,發展個性特長,也同學生一樣討厭題海戰術,可我也很無奈啊。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分數才是衡量學生水平的重要標尺。為了學生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擁有輝煌的未來,多做題是最好的方法。儘管國家提倡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是從學校到家長都要求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成績。再說,一個班八十多個人,雖然想著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可有時確實心有餘力不足啊。

後記:這個名叫小樓的女生,至今沒有回來。她的出走,還是個謎,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關切和焦慮,以及對教育的思考……

教育輕瞥見

42 班 鍾雯

假如中國式教育,沒有那么多虛華的旖旎,沒有那么多浮誇的高昂,亦沒有那么多你死我活的競比,它將是平靜到可以用來慢慢享受的,慢慢地品,一如同往常明媚午後的暖茶,緩緩沁入莘莘學子的心脾,書香之氣溢滿大地。

在網上衝浪時偶得一段話:“中國科舉制度兩千多年,人們既知道它的弊端,卻又遲遲沒有廢除,這是為什麼呢?中國如今十三億人,十三億人啊,總要有個途徑來選拔人才,那就是考試。”最後一句話讓人徒生可悲,“現在的教育根本就是為考試而服務的,你說,你要是不好好考,你的未來,還有什麼希望?”是嗎?是這樣嗎?中國式教育?

為考而學,本質上就已發生了錯誤。

我在這迄今為止漫長的八年學校生涯里,究竟獲得了什麼呢?是感動?溫馨?成長?像場夢,喜憂參半的那種。

還隱隱的記著那個明媚的午後,四年級的盛夏,空氣悶熱的躁動,還有蟬的聒噪。記憶中老師說完“再見”之後,感覺就像是一個生了銹的齒輪發出一聲“吱—呀—”的悲鳴,永久的停在了那裡。“等我回來,會給你們帶禮物的喔。”老師強笑著說完最後一句話,然後拖著艱難的腳步走出教室。

後來,從她的堂弟口中偶然得知,原來老師因為長期加班,沒好好休息,不好好吃飯,患了闌尾炎,那幾日其實是去做手術……她是我們最愛的老師。那幾天的日子是相當難過的,可心中也隱隱抱著希望。

再後來,發生了什麼已經記不太清了,像是記憶要故意抹去這一段似的。只是當初老師那個硬塞給我的本子依舊還珍藏在家中,珍藏在心中,深埋於記憶。此後她所教授的每一節課我都會仔細認真去聽。

現在的教育,是否忽略了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那是在一些瑣碎的小事上能給學子以被人關心,被人體貼,被人照顧的溫馨之情。並且再加以用自己的行為感化學子,進而轉化為鼓勵、激發,教會學子如何待人接物,而不是一味的訓斥、責罵。這是我心中的教育最起碼要具備的一點。

還記得有一次,我問同學:“中國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什麼呢?”她期期艾艾了半天也回答不上來,遺憾的是,我也沒有這把密鑰。但是她卻轉而堅定的告訴我:“你看,我們學這么多學科,如此雜,如此亂,但我們學的這些,長大後又有什麼用呢?怕是早已忘得乾淨。我們長大後,工作真正用的到的東西其實也只有國小和大學所得到的吧。”像是一語點醒夢中人,我恍然大悟。不過,現在想想這個說法也總有些弊端。現在正值素質教育興起時期,只就一方面發展,只怕會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我心中的教育,是能給學子生命中最需要的知識財富,能幫助他們鋪好以後的路,照亮他們的前行。

我心中的教育至少不應是死板、苛刻的,它近於人情,它講求公平,它待人平等。至少不會像現在的“白紙式”家長塑造型教育那樣苛求成功,也不會像“排名制”教育那么“一將功成萬骨枯”,它將歸於寧靜,它在最安逸的生活中給予學子以知識和收穫。它將如水,也似火,填滿季節的夾隙,使書香之氣漫延大地。

如果一個人孤獨的泊舟,輕渡在書海之上,那么那抹撕破沉寂黑暗的燈塔之光就是教育。如果還有什麼比燈塔更光亮,那當然是天空那輪皎潔的月亮。以月為喻,中國新式教育的未來無疑是明亮的。關鍵在於實施,在於態度,在於我們的信仰。何不給教育這樣一個契機?在歲月的驚鴻一瞥中反思教育,理解教育,改善教育。

我心中的中國式教育,它像是被哪路神祗注進了蓬勃的生命。僅僅是輕輕的一個瞥見,關於它,我就有許多許多的話兒要訴說,還有很多,更多……

90後的我們能否撐起未來的天空?

42 班 崔宇馨

90後的我們,能否開闢一條通往未來之路,在蔚藍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XX,地球是否面臨毀滅?“教育”不會滅亡……

——題記

當我們還咿呀學語時,就開始接受那些啟蒙讀物《三字經》《弟子規》……。於是在孕育“新生”時,也種下了“禍根”,那些道德的確是一個人所必備的精神寶藏,但僅有藏寶圖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指南針。

幼稚園的老師們似乎不該總是教我們如何學習孔融讓梨、曹沖稱象,而是要讓我們懂得學會分享、學會變通、學會學以致用。我們僅靠從課本上學來的道理典故“養活”不了那顆對未來充滿好奇的心,相反地卻只是學會了死記硬背,記住老師要求背下的內容—孔融生活的朝代、曹沖的父親……然後再得到那朵象徵地位的小紅花。小紅花的夢想,不是為了開得更艷,只是為了引人注目多一點吧?

到了六年的國小階段,教育體系愈加模式化了。學校更加正規,更加讓家長們放心,一個班裡有班長、學習委員、小組長。由班長到小組長,為什麼非得對孩子進行“區域劃分”呢?不都是一樣的孩子嗎?不都是一個年齡嗎?不都是共同成長的夥伴嗎?為什麼從小就要在孩子內心烙下那種低等服從高等的觀念?扼殺的是大多數孩子的自尊、自信甚至是他們還沒發掘的潛力,增長了那另一部分的自大、驕縱,因為自己在班級里高人一等,所以就是特殊的,是與眾不同的……

六年一瞬,我們又來到了中學的大門。

就在我們都自信滿滿地說“我是新世紀的接班人”“我是共青團員” “祖國的未來一顆璀璨的星星”時,我們丟掉了最初在幼稚園老師薰陶下那些獲取“小紅花”的資本——道與德,它們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了嗎?

我不知道世界各地的中學生有怎樣的行為習慣與道德節操,在我眼裡,我沒看出這個年齡應具備的青春洋溢,陽光開朗,他們個個老氣橫秋,每天穿梭於家和學校之間,身上背負的是似乎永遠卸不下來的學習重擔,那些課、那些題、那些對未來不知是否有用的考試名次……肩負的不僅是自己對未來的責任,還有家庭的厚望—無法言語的千噸砝碼。他們無暇去顧及友情,無法去享受自然,甚至連抬頭望一下窗外風景的一秒鐘都葬在了書海。遇到挫折後便把自己捆起來,不願與老師父母進行溝通,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仿若那些隨風飄落、觸地即化的雪花,太脆弱。

我總是困惑,為何美國學生可以不上晚自習?為何他們就可以在很小時候通過自己的努力換取自己的薪水,而不像中國有人成家立業還要“啃老”?“教育”這個字眼太重要,不僅是對一個人,尤其對一個蓬勃發展的國家,值得我們去深思的還有太多太多……

唉,教育!……

文化課的確重要,但哪些又是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用到的呢?當一個人落水後,旁觀者會拿著計算器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f浮=g排=ρ液=gv排得出結果後,再告訴落水者他受的浮力讓他等著漂浮在水面上自由上岸嗎?恐怕他早就說拜拜了吧?

現在的孩子需要磨礪,需要去體驗生活中的困難、挫折,帶他們去親近大自然,去遠足、去野炊,或者讓他們參加夏令營,磨鍊他們的意志……對一個成長中的青少年,那絕對是受益匪淺。

還有一點,那就是“不要以分取人”。我們絕不希望僅靠一個分數去評價一個學生的。

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審視中國的教育,也許只是膚淺的評論,發表的觀點也不知是否有益。但90後的我們,發自心底的期盼著“全能”的發展,企盼未來不再迷茫,蔚藍的天空之下,我們能自由翱翔。

縱使XX世界將會滅亡,教育絕不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