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200字

“我的職務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到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美】塞林格

那是個相對消極的美國五十年代,後來他們自己稱那個時候為“怯懦的五十年代”,因為核戰爭的陰影籠罩著所有的美國人,他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空虛,消費更多庸俗的物質生活幾乎成為了他們很多人渾渾噩噩度過日子的方式。而這本書的作者,正是活在了這個令人憤懣的時代,他痛苦他用文字來傾訴這個如此令他惱怒的國家,他幾乎把自己融入了進去,把主人公變成他內心的樣子。他以小說人物霍爾頓這個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為第一人稱,開始了他一直想講的故事。

霍爾頓是一個活在當時被現在喚為“垮掉分子”的叛逆少年,在第四次被開除出學校後,因為不敢貿然回家,只能一個人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這可是他一心嚮往卻遲遲沒有機會做的事啊。當然,在那個時候,以他的思想——厭惡貴族,喜歡知識女性甚至希望自己在離開學校再也不要回來了。他會去做的,那就是像當時的混沌美國人一樣,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醜惡,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偽善的小人。於是,他再度想逃離這個仍舊不屬於他的世界,想要去鄉下,但又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他一直在糾結著。所以他會在電影院裡消磨時間,糊裡糊塗喊來妓女作陪,討厭庸俗的薩麗又不自覺貪戀她的美色。但最後呢,他看著自己的妹妹要拎著箱子和她一起去西部流浪,結果被他哄著在遊樂場裡玩了一圈,後來自然誰都沒有去成。他遠遠望著妹妹玩鏇轉木馬時的笑容,想著自己,他妥協了。是的,他沒有辦法逃離這個令他厭惡的社會,他沒有真正的叛逆。相反,這難道不是一個真真切切的悲劇嗎?。

幾年前還是懵懵懂懂的時候,我初識這本書,覺得它是骯髒的,一個叛逆時期的少年做盡了所有壞孩子會幹的事,他糟糕透頂了,我一度無法理解。而幾年後我成長到了他的年紀,偶然間再度翻看,我頓然發現,他並不是真正的像我所想的那樣醜惡。他的精神世界是虛空的,他在尋找能讓他寄託靈魂的地方,但是沒有,所以他頹廢、沒落,卻終究掩飾不了作為一個孩子未泯的淳樸和善良。他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那是最清澈的工作,他看著純潔的孩子無憂無慮在廣闊的藍天下奔跑,他希望自己就是這樣的。

我要說的這些和我現在的環境如此相似,形形色色的社會人物偶爾會讓我看不見陽光和希望,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叛逆、煎熬卻無可奈何,我們永遠在忍受它帶來的痛苦毫無反擊之力。就像與主人公同歲的我們,在經歷著和他差不多的故事,但當我們拋開這些要我們痛苦、壓抑的事情後,我們的心底是不是從來沒有沾染過一粒灰塵?也許我們會吐著髒話,會扇你兩個耳光打你兩拳,下課後悄悄約著人去抽菸喝酒,逃課去兼職只是好玩沒事幹,或者燙染頭髮學著大人化濃妝出去談戀愛。我不否認當你長大後回想現在或許還是會覺得年少的時光很自由很美好,否則就是白活這一遭,但我同樣會以為那時候的自己很可惡很頹廢。從來堅定的身影都是在風雨時站立的,環境會改變人但不能改變自我和純樸。

對比對比自己的生活吧,精神文化始終是高於物質需求的,也許你一時的沒落不經意間就毀了你一生的命運。

“我老是在想像,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