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重慶語文高考作文怎么寫

高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20xx年的高考所在不遠了,對於重慶的考生來說又該多積累哪些素材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20xx重慶語文高考作文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20xx重慶語文高考作文1:白蘭隨想

今天,旁晚,課室外,有棵白蘭在等待;向左,向右,向前看,等的人多久才會來。

——題記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日在教室里坐著想心事,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校道,在這夕陽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太陽漸漸落下了,校園內的歡快,已經開始響起了。同學們在教室里討論著玉蘭,吵吵鬧鬧地交流著。我靜靜地望著窗外,感覺自己的靈魂已置身於室外。

沿著白蘭樹所在是一條筆直的小水泥路。這是一條熱鬧的路,白天也多人走,夜晚更加歡樂了。白蘭樹周圍長著不少植物,鬱鬱蔥蔥的。路的一旁,是些不知名的草叢和樹。有了陽光的下午,這路上生機勃勃的,有些得意。今天卻不好,雖然夕陽很是美妙。

望著窗外的只我一個人,伸手撐著頭。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我不愛熱鬧,也不愛冷靜;不愛群居,也不愛獨處。像今天下午,一個人在這教室里望著夕陽下的白蘭,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上課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置身於事外的妙處,我且受用著無限的夕照下的白蘭好了。

筆筆直直的白蘭上面,仰望的是一片片連綿的圓而尖的葉子。葉子很多,像可愛的綠色的傘。層層的葉子中間有著許許多多的空隙。金燦燦的夕陽柔柔地穿過這些小洞洞,閃爍出一條一條溫暖的光,宛如冬日裡手中捧著的那杯香而濃郁的奶茶。白蘭的枝條向外伸展著,放眼望去,仿佛一位婀娜多姿的舞者正在翩翩起舞。秋風吹來,把白蘭的樹葉都吹響了,又是一首美妙的和鳴。伴隨著的白蘭樹特有的香味有些令人捉摸不透,宛如一位臉蒙輕紗的少女在面前走過所帶給人的無限遐想。

夕陽如金子般,默默地渡在了白蘭樹上。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操場上的歡笑聲和琴房裡傳來的歌聲、琴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白蘭花的花語——純潔的,真摯的愛。何時,我也曾想過收穫一段真摯的、純潔的友情。卻又被欺騙、背叛所拋開。我渴望,我希望有一個人能聽我訴說,我期待有一個人能和我分享快樂,讓孤獨的心不會再寂寞。

這到底令我期待起友情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一到下課了。

20xx重慶語文高考作文2:訪而知之

早在80年前,毛澤東就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其中的“調查”就是“訪”,所要發的“言”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得出的結論。

當時的情況是,許多領導幹部包括軍隊幹部,對實際情況、民眾生活、士兵素質等等並不十分了解,工作上粗枝大葉,卻動輒發布一個命令,時而下達一個指示,要求部下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結果給革命事業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有時甚至是致命的損失。為此,毛澤東強調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了解隨時變化的情況,這樣才能正確而科學地決策,不斷擴大戰果,最終取得勝利。

戰爭時代,形勢危急,毛澤東的頭腦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清醒。他能身體力行,他的《興國調查》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引人思考的東西。

“訪”是獲得實情的基本途徑,在此基礎上才可能誕生好的方針、政策,從而把事業推向正常的、健康的軌道。

可惜的是,這極其寶貴的一條後來被老人家自己拋棄了,“大躍進”時頭腦極端發熱,空中樓閣式的構想,浮在半空式的奮鬥,結果是經濟很快崩潰,種地的吃不飽,“路有餓殍”時有上演。後來又有“文革”鬧劇、荒誕劇連續拍了十年。為何?因為老人家久居宮闕,不查不“訪”了,常常突發奇想,其中不合理、不科學的招兒肯定不是小比例。

今天重溫老人家的話,從老人家早年的英明與晚年的昏昧二者的對比中,應該能夠悟出“訪而知之”的道理來,高考滿分作文尤其是手握權柄的人更應引起高度重視。

官做大了,很多事情不用親自做;在媒體上露臉的機會多了,見百姓的機會少了;聽到的讚美聲多了,聽到的實話少了。所以,時間一長,對下面的情況可能就漸漸地隔膜了,開出的處方難免就有不對症的時候。怎么辦?要有了解民生疾苦、百姓訴求的願望,這樣才能想盡一切辦法,開通一切通道。

在今天,“訪”的途徑是多元的,面對面是一種,電話、部落格、QQ、來信……只要保證所有通道暢通,就一定會知之甚真,知之甚詳,知之甚全。“訪”之後呢?當然是研究、解決。至於如何去做,領導們比我這一介中學生內行多了。

20xx重慶語文高考作文3:未經沙漠不懂自由

對那幅照片我一直不滿意,是爺爺的一幅肖像照片,家裡人都說挺好,後來以那幅照片為藍本又做了瓷版畫,但與記憶中的爺爺相去甚遠。

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在他們身邊八年,記憶如磐石,刻骨銘心。兩位老人早已離我遠去,眼前卻總模糊著爺爺踉蹌的腳步,耳畔迴蕩著奶奶的哭泣,永紅什麼時候再回來啊?

儘管不能詮釋內心記憶,但那幅照片我一直珍藏。後來,學會攝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拍那幅照片並放大,現仍在我的書房裡掛著,那是記憶中爺爺唯一一幅照片。

歲月更替,手中有了相機,並從膠片到了數碼,科技改變了一切。房間一角堆積的膠片、影集遠遠不如桌子上那個4T的硬碟所承載豐富,但點滴的記憶,前者所占更為豐滿。

於是,內心常彷徨:我們少了什麼?

膠片到數碼,科技改變的不僅是攝影方式,更是生活方式。一部手機搞定一切,拍照、上網、購物、繳罰款……不經意間,捷運上人手一份的報紙悄然滑落;機場旅客手中的書籍寥寥無幾;親朋聚餐,開心的是這盤菜又可以發朋友圈。

科技是時代發展的產物。1920xx年,拉蒂格父親送給他一部小相機的時候,很是稀罕新潮,那時起,他拍攝了他的上流社會家庭親情。在那個大動盪時代,其行為僅如低頭走路一般平凡甚至平庸,幾十年後,這些照片成為整個法國社會的時代記憶,入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說到這裡,我感覺,關於“膠片時代與數位技術時代”這個命題實則是個偽命題,最新的科技發明的確取代了舊技術,或許也取代了許多美好,但這些東西,或舊古董或新科技,永遠只是一個工具。工具掌握人還是人掌握工具,這是個關鍵。或者說,這才是命題所指。

於是,悄然問自己,我,能做什麼?

急劇變化的經濟社會面前,我們是否眼光放得太遠,而無力顧及身邊——父母的健康,親人的需求?

前天,在江西老家的三弟,把手機視頻聊天功能打開,這是父母第一次使用,看到我在畫面里,媽媽興奮地說:“我看到你了,鬍子又沒刮。你看到我了嗎?”鏡頭裡,父母滿面喜悅,綻放的笑容,抑制不住流淌。

有段時間沒回家了,我想,得回去了。對了,父親一直說要爺爺那幅照片,家裡沒有,這次也得帶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