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靈氣的作文寫作指導

寫出有靈氣的作文,一定的文字功底。新穎的構思,劍走偏鋒的勇氣。這些就可以達到你需要的結果。這些都是日常積累的,多看看好一點的文學作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靈氣的作文寫作指導,歡迎大家參閱。

寫作指導:如何寫出創造性的作文

一、引進生活之活水,提供創造之源泉

高中生寫作文首先遇到的就是“寫什麼”的問題。長期以來,學生已習慣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應試書”,因而忽略了生活這部無字書。生活才是文章的源頭活水,要把學生從“無米之炊”的困境中引出,就要引進生活這一取之不盡的活水,引導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有所思、有所感,不斷積累生活素材。為此我開展了兩樣活動:“談天說地”和“即興演講”。

每周二早讀課上,利用二十分鐘讓同學們“談天說地”。前十分鐘是組內交流,後十分鐘按順序上台講讀自己的文章,進行全班交流。文章在課前準備好,內容包羅萬象,從茫茫蒼穹到雞毛蒜皮,從國內外熱點新聞到自己內心的點滴感受,只要有真情實感,有創見都可以進入“談天說地”。如孫強同學的《WTO與中國農業生產》、《女權運動之我見》,孫超同學的《武俠小說與騎士文學》、《2050年星際戰爭》都是“談天說地”的精品。從題目就可知他們不再一味地沉溺於封閉的“讀書─應試”環節之中,而是處於寫作主體的地位,思考社會,感悟人生。

每周一、三、五語文課前3到5分鐘是“即興演講”,欄目有“時事追蹤”,要求迅速及時地報導國內外時事並對熱點事件進行點評。“今日說‘法’”介紹新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寫作方法,給大家一些啟迪。“都市風景線”以清新的筆調描繪身邊自然景物或進行人物速寫……

這樣活動一搞,學生就感覺到生活是如此繽紛絢麗,值得寫的東西太多了。從而促進他們課外多觀察,積累素材,為作文輸入新鮮血液。

二、引進創造性閱讀,啟發創造性思維

僅僅有生活素材和語言材料是不夠的,具備創造性思維才能寫出風格獨特的文章來。靈感的火花怎樣才能激發出來呢?愛默生說“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註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這給了我很大啟發:用創造性閱讀激發創造性思維和創作靈感!

由於讀者和作者同樣是生活的參與者和感悟者,高中生和作家相比,對生活的解讀畢竟膚淺,甚至幼稚,但只要出於真情,應該說兩者是相通的。

創造性閱讀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和作者的某一見解,某一種情感發生共鳴,激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捕捉,加以生髮,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或者是借題發揮,就作品的內容或形式的某一點加以發揮。教完《荷塘月色》後,我把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周作人的《烏篷船》四篇散文列印給實驗班學生自讀後自己命題寫作,老師只是對作者作了適當介紹,結果學生寫出了文質兼美的優秀文章。如許陽陽同學在《生命的轍痕》里寫道:“這樣,平生我第一次看見了真正的夜,黑夜在不透明的視野中撕絮般無聲裂開。……這場角斗充滿了恐懼與怨愁”;有的從作者的人品方面借題發揮,對朱自清和周作人的人品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比較。美文打動了學生的心,開啟了靈感的閘門。創造性閱讀激發了創造性思維。

三、引進人文精神,進行美的創造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學精神在膨脹,人文精神在漸漸失落。由於應試作文的誤導,種種作文技法、作文輔導資料鋪天蓋地,作文教學走向了“技術主義”,形成了從文出發而不是從人出發的作文教學格局。因而學生作文充斥著“文字化妝”(林清玄語),很少顧及“精神的化妝”,更談不上對生命的關注與思考。文章浮躁、空洞,缺少靈性。

所以,中學生作文應返樸歸真,回到“做人”的根本上來,即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在作文活動中始終啟發、調動和維護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把作文作為他們自覺目的,把作文過程升華為審美過程。通過讓學生把摹仿美和創造美結合,符號美和經驗美結合,從而把主體精神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在更高的層次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為了讓學生的文章寫得有深度,有廣度,有人文氣息,有美感,我為他們借閱了大量的雜誌,如《讀書》、《讀者》、《美文》等,讓他們在學者、作家的精神世界中汲取濃濃的人文精神,養成反思和人文關懷的思維習慣。在那些至美的藝術世界中領略美的風光、感悟美的真諦、醞釀創造美的衝動。

寫作指導:怎樣讓文章語言“活”起來

一、語言要簡潔,求準確性。

1986年,國外某報為一場足球賽組織了一次“最短的報導比賽”。各報記者蜂擁而至,都躍躍欲試地想奪頭獎。評選結果,頭獎被一篇只有三個字的報導奪走。這篇報導是:“──0:0。”它充分體現了語言的簡潔美。因為這兩個隊技術平平,最後又踢成平局,實在沒有什麼可報導的。只有終場裁判員的笛聲,向人們宣告了比賽結果。作者正是捕捉了這個鏡頭,用了三個形象的字寫下了這篇報導,這真不愧是語言簡潔的佳作。要使語言簡潔就要在遣詞造句方面靈活多變,簡潔有力,恰到好處。又如,千古傳誦的王安石的七律《泊船瓜洲》,據說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王安石在寫作時改了四次,先是寫成“到”,後改成“滿”,又改成“入”,最後定為“綠”。“到”、“滿”、“入”三字就詩句內容來說,已是不錯了,但與“綠”字比較起來,畢竟還是抽象的,不能引起人們的聯想;而一個“綠”字,把春到江南,一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生動活潑、色彩鮮明地表現出來了,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一個簡潔的“綠”字使文章意境更美,味道更足。

二、語言要得體,求規範性。

有個同學寫自己與母親去果園摘采荔枝,看到到處是掛著紅彤彤的荔枝果,母親禁不住發出了感慨:“多虧了黨的富民政策,多虧了科技興農!‘三個代表’思想讓咱果農走上了小康路。”試想,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在勞動時,會說出這樣的“心裡話”嗎?顯然,這個學生的作文在語言的運用上是不得體的。語言要得體,首先必須注意文體色彩。又如,有同學寫自己腿有殘疾的同桌:“他上肢拄著拐杖,艱難地移動著下肢,終於爬上了山頂。”“上肢”、“下肢”是科技術語,用在說明文中就得體,現在把它用到記敘文中,就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語言要得體,其次要注意時代色彩。一個時代的語言往往有著與其他時代不同的特色。比如,魯迅作品中的“伊”,在當時是得體的,如果有同學現在還用“伊”代替“她”,那絕對是不得體。但讓古人開口說:“WTO”“拜拜”“帥呆了”就是不得體的,而讓現在的青少年人嘴裡冒出“哇塞”“酷斃了”“美眉”等新潮“另類語言”,我們感覺不是失體。語言要得體,還注意環境色彩。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其語言和情態都是不同的。比如有個學生寫父親出差,自己與母親到機場送行:“父親分別跟母親和我親切握手話別。父親的雙眼充滿了堅毅的目光,他緊緊地握著母親的手說:‘我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勝利歸來。’”這哪像是親人話別,倒像宣誓。在主席台上講話慷慨嚴肅,非正式場合講話隨便輕鬆,和人談判字斟句酌,與親人在一起溫柔調皮,如果我們寫作時不考慮這些環境因素,語言就會失體。

三、語言要連貫,求一致性。

文從字順,表意連貫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語言能力。“連貫”是指表達的觀點、角度、風格一致,讀起來自然順暢。比如,有同學文中寫到:“小明抓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來,使媽媽找了好久,終於把他找到。從床下拽了出來,送到幼稚園去了。”這一句從敘述角度講,敘述對象應是小明,可是“終於把他找到”這又把敘述對象變成媽媽了,因而前後句意就不連貫了。如果把“終於把他找到”改為“但後來還是讓媽媽給找到了”,前後人稱就一致了。除了要注意敘述角度要一致外,還要注意內容照應的一致、情境的一致、句式的一致和順序的合理。又如,

四、語言要生動,求形象性。

重視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格的運用,常常能使文章語言形象生動、活潑,富有表現力。比如,“目送著小明漸漸遠去的背影,我突然覺得他越來越高大起來。”一句巧用雙關,“高大”隱含著形象、品質高大,耐人尋味,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有時在文章中適當運用一些口語和俗語,也能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又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別看我平時一本正經,悶聲不響,其實當沒有旁人時,我就‘原形畢露’,玩性大發。”句中妙用俗語“原形畢露”,增強了說服力。有時在文章中適當使用修飾語(即選用擬聲詞、摹狀詞、色彩詞、數量詞、形容詞),讓畫面充滿立體感,也可使文章燁然生輝。前蘇聯作家陀思耶夫曾舉過一個例子,他說:“有個小銀元落在地上”,這個句子顯得呆板,不形象,應寫成“有個小銀元,從桌子上滾了下來,在地上丁丁當當地跳著”。你瞧,改後的句子靈活運用了動詞“滾”“跳”、擬聲詞“丁丁當當”,多么具有動感,使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得到了調動,印象更加深刻了。此外,在文中,如果能靈活運用排比等句式,可使文句如行雲流水,文勢跌宕起伏。比如,以“親情”為話題的作文,一學生這樣寫道:親情是一封家書,“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親情是一句問候,“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親情是一個眼神,“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在該例中,小作者圍繞“親情”,一連引用了三句詩,文章因為詩的引用,意蘊豐厚,很好地闡發了“親情”。

寫作指導:中學生寫好雜文要注意幾點怎樣寫作雜文?

①大處著眼,小處落墨。雜文是說理的。理是對事物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繫的認識,它具有普遍性。理的普遍性越強,雜文內容就愈有深度。這就是大處著眼。因此要大處著眼,就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黨的方針政策的高度,居高臨下地抓住那些現實生活中突出的、人們關心的、有震動性的問題。選題的方向和範圍確定之後,就需要選擇突破口。雜文敏銳、短小的特點,決定了它的突破口宜小,宜具體,這就是“小處落墨”。小處落墨,就是選擇一些極細微平常的小事,引伸開去,聯想生髮,闡發出大的道理。

②精鍊形象,規劃虛實。雜文的形象是說理的形象,為了說好雜文的理,就要精鍊形象。要精鍊形象一是要精選形象因素,二是要巧妙地組合形象,三是要鮮明生動地勾畫形象。規劃虛實,是就雜文的說理而言的,寓於形象之中的理,謂之虛;用抽象語言陳述的理,叫實。雜文寫作,何時虛出,何時“實”出應巧妙安排。

③融鑄感情,潑辣犀利。雜文總要表現出強烈的喜惡愛憎、褒貶揚抑,這就要融鑄感情,融鑄感情要抓住三個環節:融情於形象,融情於事理,直接抒情。潑辣犀利。是雜文的風格,這是它的戰鬥性所在。要做到潑辣犀利,需抓好兩上環節:語言簡短有力,恰當運用諷剌。

中學生如何寫好雜文

雜文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篇幅短小,形式靈活。雜感、隨筆、短評、札記、書信、日記、編後、序跋、演講等,都可以成為一篇好的雜文。

雜文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篇幅短小,取材廣泛

雜文通常在三、五百字到一千字左右,幾千字的很少。它筆墨不多,言簡意賅。?雜文篇幅雖然短小,取材卻廣泛多樣。點滴的感受,片斷的思想,鱗爪的觀察,大至宇宙,小到微塵,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新聞時事,奇談趣聞,皆可入文。作者評人、議事、說理、錄言、記聞均可。

二、敏銳迅速,潑辣犀利

雜文對生活的反映敏銳迅速,潑辣犀利,戰鬥性強。正如魯迅所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雜文·序言》),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自下而上的血路來的東西。”(《小品文的危機》)在當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報刊上發表了大量針對社會現實和公眾思想而寫作的雜文,更使雜文成為廣大讀者喜愛的文體。

三、冷嘲熱諷,幽默風趣

雜文常常運用諷刺和幽默的寫法。即通過輕鬆風趣的語言,採用影射、諷喻、雙關、誇張、反語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或無情嘲諷中,揭露生活中的假、惡、醜。?應注意的是:一,以歌頌為主的正面說理的雜文,不一定要用諷刺。二,不能濫用諷刺,也不能不看對象亂用諷刺。

四、說理形象,議論生動

雜文評人議事應該形象、生動。它要求通過具體事物的描繪,把“理”寓於形象之中,使讀者通過藝術形象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雜文的形象性與小說、戲劇的形象性不同。小說、戲劇的形象性要求通過一系列完整的故事情節、矛盾衝突和多方面的人物描寫,來塑造完整的形象,而雜文只是對形象作“一鼻一嘴一毛”的勾畫,顯出生動的“活態”來即可。如魯迅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以“落水狗”比喻失敗的敵人,以“叭兒狗”比喻專事諂媚的奴才。所以說,雜文是形象與說理、詩與政治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