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時候的作文1200字

小時候,農村經濟發展慢,都過的比較窮。印象中第一雙涼鞋,是六歲時跟著姑姑到集市上賣了半籃子杏,因為賣力吆喝給的獎勵,幾毛錢一雙的塑膠鞋,穿上硬硬的,一點也不舒服,回來,有人還說是女式的,加上是粉紅色,一個小男孩穿上怪不好意思。

八、九歲時還搞過“畜牧業”——餵過四隻長毛兔,不是什麼優良品種,下了學就忙著去割草、餵兔子,一般50天左右就可以剪一次兔毛,兔毛每500克賣10元左右,下了小兔也可以拿到市場上出賣,當然,收入的大頭歸家庭,一些零錢歸自己,可以買些學習用品。

當時物價特別便宜,2毛錢可以買7個雞蛋,或者買上10個香噴噴的羊肉煎包!現在連1個也買不到呢。讀書學費也就是幾毛錢,1982年讀初三,每月的一伙食費是1。8元,吃的飯菜質量可想而知了,周日從家裡帶三天的饃到學校,周三下午家裡人再送三天的,這樣可以吃一個星期,夏天裡高溫、潮濕,經常會發霉,多數同學是吃的“三合一”面做的饃,紅芋乾、玉米、小麥摻雜在一起,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可以帶烙饃,或“鹹卷子”,吃一塊面的——指的是全小麥面的基本沒有。每天早、晚喝白面水,中午喝鹹湯,每周五炒一回菜,每月有一次帶點肉的湯或菜,可以解解“饞”。

宿舍是舊平房,幾十個人住在裡面,窗戶破舊沒有玻璃,要同學們自己用碎磚和泥堵上。沒有公車,買不起腳踏車,周六回家,周日返校,十幾里都是步行,晴天還好,雨雪天不好過,風雨撲面,一路泥濘,衣服半濕。晚上經常停電,晚自習由學生自備“煤油燈”——用墨水瓶自己發明的,當時是真的體會到“燈光如豆”的含義了,經常每人渾身一股煤油味。同學們作業本都是節省著用,用過了正面,反面還要用來做演草紙,課後,同學們都是三五成群的討論問題,有時候就在操場的地上畫起坐標圖、幾何圖來,真有點大地就是最好的作業本的“味道”。

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姓何,四十幾歲年紀,再婚,教學很認真,每天晨練後必到教室講話,對班級管理抓的負責任。家中二子名曰:大狗蛋、二狗蛋,何老師常提起,關心之意溢於言表。第一課是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讚》,何老師講的有聲有色,意趣盎然,至今歷歷在目。二十六年後的一天,我在翻看當月的教師人員情況變動的時候,驚見何老師病故的訊息,心裡卻浮現出其音容笑貌,令人扼腕嘆息。

沒有電視機,也很少看電影,更沒有現在的網路。當時學校在鄉駐地上,有一處露天的電影院(兼劇場),沒有桌子,也沒有座位,靠北面中間是一個土台,觀眾都是站著看,記得在那裡看過《小街》、《老槍》等,有時也演出一些劇目,學生們不太喜歡去看,元宵節的時候,鄉里組織放一些焰火,膽子大的舉著炸響的鞭在牆頭上放,還有在大街上“甩花”的,大致是兩個人抱著木棍鏇轉,棍的上頭拴著數米長的一根繩,繩的一端繫著“牛籠頭”,“牛籠頭”里填著燒的彤紅的鍋鐵、木炭,轉起來呼呼作響,鐵花飛濺,煞是流星,十分壯觀。

晚秋,田裡的玉米、大豆都收割完了,還不到種麥的日子,吃過晚飯,天還沒的黑,同學們三五成群地拿著書本到田野里讀書,四處空曠,心情也因而開朗,沒有誰會笑話你,所以,盡可以大聲地朗誦,也可以竊竊地私語,只有田間的小草能夠聽見。過不了幾日,田裡種上了莊稼,嫩嫩的、淡黃的麥苗鑽出來,這時便不能去田裡了,有的同學誤踏了莊稼,免不了招來附近百姓的呵叱。

同學之間情同手足,從開始的不認識到相互熟悉,誰家裡帶點鹹菜,都是圍在一起吃,冬天的時候,農村里習慣“焐鹹豆子”,是把黃豆煮熟了,放在盆里焐,過幾天后,霉變的豆子用筷子挑動能拉出絲,然後,放入缸中,加上鹽、調料、白菜、蘿蔔等,條件好的還可以賣些豆腐放進去,冬天裡,多數時候是吃這個下飯,所以每個星期天,大家都會帶上一瓶子,吃渴了就喝上幾口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