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生存的意義作文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牢牢記住:上天永遠不會偏愛那些雙手合十,虔誠祈禱卻不附於真正實際行動的人,而總把機會留給那些勇於超越,自力更生,明白如何生存的人。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學會生存的意義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學會生存的意義作文篇【一】

春夏秋冬,人的四季,歲月蹉跎,人的足跡。人類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生命季節里的徘徊,開始了新長征路上的生存。學會生存,就要有所追求。所以我們不能做天上的風箏,盲目無目標地被線牽著走,要為追求而生存。學會生存,就要學會堅強。人的生存受環境制約,但我們要做環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坷,但我們不能迷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盡了自己,我們要戰勝脆弱。學會生存,就要勇敢超越。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星期四的下午,放學後肖某高高興興地往家裡走去。當她走到居委會時,看到前面在修路,於是她繞道而行,從另外一條小路走回家。

走著走著,忽然聽見一個聲音:“小妹妹,你放學啦?”她抬頭一看,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出現在她的面前。“嗯,放學了。”她隨口回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不認識我了嗎?”陌生人笑眯眯地對她說。她抬頭看了看陌生人,心裡在回憶那些見過的爸爸的同事,“我這有幾粒好吃的糖給你吃。”說完他拉住她的手,拿出幾粒糖給她。她心裡在想,這個人我沒見過呀,他是認錯人還是……。她靈機一動問道:“你也是開卡車的嗎?我爸爸今天開車去哪了?”“對!對!你爸爸開車出去了,叫我來接你”。說完陌生人剝了一粒糖,想往她嘴裡塞。“是壞人,我爸爸根本不是開車的。”她心裡一下子緊張起來:怎么辦?平時在電視中和報刊雜誌上看到過不少壞人騙小孩的案件,今天被我遇見了,怎么辦?他手裡的糖肯定有問題,我決不能吃。“我是不吃糖的,難道我爸爸沒和你說過嗎?”她急中生智地說,“噢,我忘了。”陌生人無奈地把糖放進袋裡,“我帶你去見你爸爸。”陌生人拉著她的手說道。她慢吞吞地走著,大腦卻在高速運轉著:“平時爸爸媽媽教過我很多自救自護的方法,雜誌上也有好多這方面的文章。對了,我有辦法了。”“每次去爸爸那裡,我都會幫爸爸買包煙的,我們去小店買好煙就去爸爸那兒。”她笑嘻嘻地對陌生人說,“那好吧,要快點,你爸爸在等你。”看著陌生人那自以為是的樣子,她不禁暗暗在笑:你上當了。陌生人拉著她的手來到小店,這時,她指著遠處迎面而來的男子說道:“爸爸,你怎么回來了。”一旁的陌生人臉一下子緊張起來,緊緊拉著她的手也突然鬆開了。她對陌生人說:“爸爸回來了,我們過去吧!”“不、不,我有事先走了。”只見他驚慌失措地說道,然後往後面跑去,一眨眼就不見了蹤影。

這件事告訴我一個道理,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不隨便與陌生人搭話;當遇見壞人時,要保持冷靜,正確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壞人周鏇,以做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學會生存的意義作文篇【二】

“學會生存”?荒謬!荒謬透頂!可笑!可笑之極!“生存”是什麼?不就是活著、活下去嗎?這誰不會呀?既然是大家都會的事,你卻要人家去“學會”,若這還不荒謬、可笑,那還有什麼才能算荒謬、算可笑呢?

就說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些被壓在廢墟下的人吧,救援的人遲遲未到,但自己總還是要活下去的,而活著就需要賴以生存的糧食。但廢墟下的他們莫說糧食,連一滴水都沒有啊。於是,很自然地,在廢墟中掙扎的人們嚼土充飢,飲尿解渴,不僅大人如此,連學校里的小學生也這樣做了,但這本領可是老師沒有教過的啊!試想,哪個老師會教小孩子喝自己的尿的呢?由此可見,生存還真是不需要學習的。

但靜下心來往深處想,隱隱約約地又覺得生存還真是需要學習學習的。還是說汶川地震中的例子吧。那些被壓在廢墟之下的災民,並不是每個人都依靠嚼土、飲尿得以存活下來了。排除人的身體素質有強弱之分的因素在外,能否存活下來,關鍵還要看面對困難的時候人們是如何應對的——汶川地震發生的時候,有不少人驚慌失措,慌不擇路地當即從三、四層甚至更高的樓房中往下跳,後果可想而知!地震沒能奪取他們的生命,因為他們的生命早在那一跳之後就已經消失了,他們也因此喪失了創造生命的奇蹟的機會了。

人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不定在何時會遇上那么幾次天災人 禍,小病小災的也就罷了,如果碰上的是滅頂之災,普通人一次就夠了!但是,也總有那么一些強者,面對生活的一次又一次考驗均能全身而退,就像《魯濱孫漂流記》中的魯濱孫。咆哮的海潮不能吞噬他的健壯身軀;食物的匱乏沒有消磨他的求生欲望;就連二十多年隻身一人呆在孤島上的那份孤獨的折磨也無法銷蝕他不屈的靈魂。當面對困境、災難之時,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名強者,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汶川大地震中出了一位英雄校長葉志平,之所以稱其為英雄,是因為他的學校里的2200多名師生在汶川大地震中毫髮未傷,這是一個奇蹟!這位英雄校長是這樣創造這個奇蹟的:一座造價17萬元的實驗樓他用了43萬元去加固它;連續4年每學期組織一至兩次緊急疏散演習。這些在地震之前被人們稱為杞人憂天、純屬多此一舉的行為,在地震之時恰恰成為了眾人的護身法寶。能將大地輕易撕得粉碎的大地震卻未能震塌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被鑑定為危房的教學樓;全校2200多名師生僅用1分36秒就各就各位疏散到指定地點。葉校長居安思危,他身上那強烈的避險意識不更值得我們學習嗎?

由此可見,“生存”並不僅是活著、活下去那么的簡單,它是一門學問,一門還很高深的學問,既是學問,理應當“學”!認真學、用心學,讓自己,也讓他人更好地活,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