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春之歌的讀後感精選400字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和成長命運的優秀長篇小說。那么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青春之歌讀後感400字,一起來看看吧。

青春之歌讀後感400字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了在當時那個激烈動盪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林道靜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生母是一個農民,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叛性格。她憎恨害死她母親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這本書通過描寫林道靜這些青年人投身革命事業的艱辛,展現了一段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風貌,很好的詮釋了一個革命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青春之歌》讀後感400字

青春洋溢著激情,揮灑著希望,蘊含著力量。

《青春之歌》描寫了抗日戰爭的時代背景下,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從反對封建統治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並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的故事。全文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他們堅強的信念和對自由、真理的追求精神。

《青春之歌》以作家楊沫的生活為原型,將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賦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熱,用紅色染滿記憶,用戰鬥書寫豪情,用鏗鏘而激昂的文字喚起新時代下的青年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共鳴。

如今,對於每個青年學生來說,“志願者”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情系山區兒童,奔赴邊遠貴州山區支教而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樹地震災難中,志願者們用血肉之軀為災區人民築起了一道不可撼動的“生命長城”;20xx年北京奧運會賽場內外,志願者以細緻周到的服務贏得了世界友人的讚揚;剛結束不久的上海世博會,青年志願者們充分展現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的文明姿態……我們是社會主義接班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開拓者。如果說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們為拯救危難中的祖國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時代下的我們應該更好地傳承他們的革命精神:將個人前途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做一名自願服務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志願者”,譜寫屬於這個時代的絢麗篇章,奏響屬於我們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讀後感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值得人們用最美好的語言去謳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這幾天,我看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找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也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我們這個時代也需要一部“青春之歌”。青春可以老去,但我們不要給自己留下青春的遺憾。我們才步入社會,正在經歷從學生到上班族的轉變,我們的夢想才剛剛啟程,不會再有《青春之歌》裡面那樣黑暗的社會,所以不要害怕,不要憂傷,要勇敢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