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掃墓初二作文4篇

關於清明節掃墓初二作文1:清明節有感

每年臨近清明的時候,心中總會有絲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強烈,卻也揮之不去,就這樣在心頭繞著、糾纏著。這幾天的天氣很是不錯,不知道,清明節那天,紛紛的細雨是否會如期而至。仿佛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又是清明節,當我們又一次目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那一刻,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我們再一次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記憶中清明節曾有過的快樂早已蕩然無存。沒有爺爺的清明節連天都灰濛濛的。無休無止的綿綿細雨讓我悲從心起。寒風啊,請你告訴斷腸人,那樣愛孫女的爺爺怎么就在也不回來了。

車顛簸著行駛,道路兩邊是起起伏伏、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一些並不嬌艷的野花也簇擁在一起,夾雜其間,十分漂亮。放眼望去,南山公墓已呈現在眼前,一塊塊的墓碑矗立在崇山之中,使人心生敬意。

往年的清明節,天空中總下著濛濛細雨,這雨中仿佛夾雜著我們抹不去的哀思之情。

今年,卻截然不同,天氣好極了,墓地邊也就不再死氣沉沉了,很多人都拿來了五彩繽紛的花籃,其中白菊花和黃菊花居多,也有人擺上艷麗的茶花和淡雅的康乃馨。

陽光依舊燦爛,可在我眼中卻格外暗淡;天空依舊蔚藍,但在我眼中卻格外灰暗。那是因為,清明又到了。

關於清明節掃墓初二作文2:溫馨清明節

俗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可這次清明節不但一絲雨都沒下,而且老天爺仿佛故意跟我們作對似得,天氣格外悶熱,鄉下的麥苗似乎蔫了許多。原本的生機勃勃,原本的嫩綠,青綠,漸漸打了黃,這是極其缺水的階段。

恰巧,放了一天的清明假,再加上原本的兩天星期天,有了拯救麥苗的時間,爸爸帶著我踏上了回老家的旅程。

中午終於抵達了目的地,下了車看見媽媽來接我們了,她鞋子上有點乾泥巴,褲子上濕透了。顯然,媽媽正在給麥苗澆水,知道我們回來,來不及換衣服,就來接我們了。媽媽說:“現在正是給麥苗澆水的時候,非常緊,一口井被三四家占著,”爸爸也加快了速度,回到家換了身舊衣服,就和媽媽直奔麥地了。

姐姐和我呆在家裡,一看錶十點了,再往外瞅瞅,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在等待中,我們漸漸入睡了。不知到了什麼時候,爸媽回來了,早上天剛亮,他們又出去了。

……

轉眼到了中午,爸爸和媽媽回來了,他們又是一身泥,這次上下衣都濕了,鞋子更是濕的厲害,我和姐姐急忙幫爸爸脫下鞋子,呀!濕鞋子可真難脫,我一下子坐在了地上,我們都笑了起來。爸爸的襪子也濕了,我去把爸爸的濕襪子洗了洗,濕鞋子重新刷了刷。媽媽也是累極了,為了讓媽媽歇會兒,姐姐去做了飯。媽媽說:“有兩個女兒真好,幫我們洗衣服、做飯。”聽了,我心裡頓時溫暖起來,那時可真幸福,真希望時間在那一刻定格,我們的家永遠幸福下去。爸爸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原本沉寂的清明節,這次格外溫馨。

關於清明節掃墓初二作文3:清明祭掃憶親人

“燕子來時新社,犁花落後清明”,轉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根據新的放假制度清明放假一天,於是爸爸媽媽帶我回老家掃墓祭祖。

“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今年的清明節遇上了難得的好天氣。我們帶上鞭炮紙錢和爺爺踏上了掃墓的路程。一路上迎春花黃,楊柳樹綠。我們踏過一個個泥坑,踐過一條條小溪,走過長長的山路,終於來到了祖先的墓前。

祭過老爺爺老奶奶之後,我們來到了奶奶的墓前。我們點了幾柱香端端正正的插在墳前,再把紙錢撕開點燃。燒完了的紙錢化作一片片白灰,隨著風飄向遠方,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也遠遠的轉開了,同時,我的思緒也被帶回了遙遠的過去。

奶奶生前一直過著比較艱苦的生活,生下爸爸他們想必也非常痛苦。在爸爸讀書時糧食緊缺,住校也必須自帶糧食。一次,奶奶送住校的爸爸去學校的途中,一袋米快掉下車了,奶奶看到後順手一抓,結果奶奶被拋出了車外……從此,奶奶與我們陰陽兩隔,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深愛的孩子們。後來,失去母愛的父親通過努力學習考上了軍校。

奶奶,今天您的孫子來看您來了,你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您的愛卻留下來了,您的愛可以永遠照耀著活的人。這份親情讓我們的心緊緊相連,這是血濃於水的情感。無論時空怎么轉變,親情不會變,感恩的心不會變。不是嗎?

關於清明節掃墓初二作文4:清明情思

清明,一個很傳統的節日,一個歷來受中國人重視的節日,也許是到上海來的這七年以來,沒有過過清明,或者是每次都在清明去烈士碑掃墓,使清明在我的潛意識中失去了本質上的意義。在清明前幾天聽同學說著要去鄉下掃墓時,我心裡就很難過。一種抑制不住的哀傷在我心頭蔓延。直到早上路過橋邊,看到東邊那塊墓地上,青蔥掩映不住來往的人潮,一些私家車安靜的停在路邊,暗示著他們特地而來。沒有預兆的,那種疼痛蔓到我的指尖,我的淚很衝動地想要滑出眼眶。

不論怎樣,這些人做的事,這些每個人分內的事,我一輩子都不能做。從舉家遷徙後。外婆、小姨,還有祖祖輩輩葬在老家泥土裡的親人,如今,都已被無情的水淹沒,蕩然無存。我至今無法忘記臨走時的情景,那些跪在墳堆前悲痛的哭聲,多少淚灑在墳前。當我們燒完紙錢,拔完墳堆上的雜草,擦淨碑上的污泥時,多少人倔強的趴在墳前不肯離去。要知道素以土葬的家鄉,屍骨無存,是多大的忌諱。而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又是何等的罪過?一些哭昏的老者,他們的內心是何等的悲悵,他們又會遭到多少良心的譴責?

也許土葬的家鄉風俗就注定了三峽人要歷經許多內心的掙扎。“每逢清明倍思親”,多少的移民想要祭祀先祖,磕頭燒香,可現在只是奢望。三峽那給多少人帶去福利的水,卻衝垮了那裡人曾今的家園,祖輩的墳塋,更衝垮了多少人那份思鄉的情愫。

多少人渴望回到家鄉,再回到他們的身旁,深切的叫聲已故的親人。可是我們已經沒有家鄉,那裡沒有了我們的立足之地和棲身之所,更沒有能實現我們掃墓願望的地方。

思念是一種病,潛伏期是你擁有之時,發作期使你失去之日。清明時節雨紛紛,思鄉之人慾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