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清明節作文三篇

篇一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xx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現代人眼裡,“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繫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日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日,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日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象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有些殘缺。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

篇二

今日是清明節,是中國傳統掃墓節日,爸爸開車帶奶奶、媽媽、我、哥哥一起回仙遊老家。我的老家在仙遊縣城附近的一座大山上,我們經過了1個小時的環山公路終於到達目的地我夢中熟悉的家鄉。

一下車,我們就聞到一股清新的鄉村氣息,四周青山環繞,整個鄉村顯得那樣祥和。我們步行幾分鐘就看見一座泥巴蓋得老房子,這是爺爺、奶奶、爸爸以前住過的地方,現在只有曾奶奶、曾爺爺住在那裡。一進門就看見曾爺爺和曾奶奶,他們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看見我們到來,那爬滿皺紋的臉上綻開了笑容。問候完曾爺爺和曾奶奶,我們要去掃爺爺的墓了,我們爬上了屋後的山坡。春光明媚,陽光燦爛,小路兩旁都開始熱鬧了。有嫩綠的小草展露著小腦袋,忙碌的螞蟻在春運,春筍也悄悄地探出了小腦袋,山間的小路上真有趣,一會兒小雞、小鴨和我們嬉戲,一會兒小羊、小狗與我們賽跑。遠處綠油油的麥田和金燦燦的油菜花為家鄉的春天添加了亮麗的色彩。不一會功夫,我們來到了爺爺墓前,爸爸帶著媽媽和我認認真真地向爺爺的墓碑行三鞠躬。我多么希望爺爺還活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享受這美好的生活。

篇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到了,人們帶著悲傷的心情來到了墓地。那老天爺好象懂得人們的心,也哭起來了。那柳條也低垂著頭……啊!清明節真使人傷心!

我們全家拿著鞭炮、紙錢……帶著悲傷的心情來到公墓,一進門,就看見人山人海,聽見了炮聲濃濃,找到了地方,我們就開始掃墓。

爸爸點燃了蠟燭,正正地放在碑的前方,過了一會兒,爸爸又拿起一塊乾乾淨淨的毛巾認認真真地擦起了石碑,把每一個字都擦得閃閃發光。我突然發現別人的石碑上都繫著一根帶子,我覺得很奇怪,於是我就也買了一根寫著“音容猶在”的紅帶系在石碑上,原來這是為了寄託我們對親人的懷念。接著,媽媽燒起了紙錢,口裡還念念有詞,希望外婆過得好,並保佑我們全家幸福!最後,我們還磕了頭,放了鞭炮。

我在回家的路上,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那些離世親人對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