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徵文

內蒙古自治區變得風景更好,經濟成長更快,各族人民更自信。內蒙古成功地實踐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風光無限、意氣風發的內蒙古正屹然卓立祖國北疆,向世人證明:民族區域自治——這一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中國民族問題解決模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為共和國自豪 民族團結鋪錦繡

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從資源、政策等不同角度探尋內蒙古經濟“跑得最快”的原因。但只有走近內蒙古的人,才會感受內蒙古發展中那最能打動人心的核心——民族團結。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王月虎說,正是70多年來創造性地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帶來了內蒙古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為內蒙古騰飛奠定了堅實的跳板。

內蒙古人民不會忘記,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國家在內蒙古安排了包鋼、包頭一機、包頭二機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一舉奠定了內蒙古工業的基礎。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回響國家號召,奔赴邊疆,戰風沙,斗嚴寒,吹響了開發內蒙古的號角。多少年來,無數的當代“昭君”,將智慧、汗水,將青春和子孫獻給了草原,為內蒙古插上騰飛的翅膀。

內蒙古人民由衷感謝,國家多年來致力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內蒙古成為全國既享有西部大開發,又享受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扶持政策的地區。

內蒙古的發展歷程,是一部草原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光輝篇章。在建設包鋼、開發白雲鄂博鐵礦時,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耐心工作下,蒙古族民眾向著神聖的敖包山久久祭拜後,讓開了施工的大道。

在內蒙古西部阿拉善,東歸祖國的土爾扈特蒙古族後裔,為了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承受生活生產中遇到的無數困難,幾次搬離故土,讓出大片草原,讓出水源地,成就了中華兒女的飛天夢想。

人們難以忘懷,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華東一些地區的兒童因缺少食品而難以生存,蒙古族牧民以草原般寬廣的胸懷,接納了3000多名“國家的孩子”。在那個嚴重困難時期,內蒙古把當時的食物和的藥品都優先保證這些孩子。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紅十字會捐款辦公室里,4個70多歲的蒙古族老人從草原深處趕來,一進屋就從蒙古袍里掏出1100元交給工作人員。其中一位長者說話間哽咽了:“(上世紀)七十年代草原遭受過特大雪災,道路不通、沒有通訊,是全國各族同胞用坦克開路、空投食品、捐款救助,幫助牧民渡過難關。現在,四川同胞遭受大地震災害,我們也一定要貢獻自己的力量。”

內蒙古的發展離不開中央和兄弟省市的支持,發展起來的內蒙古也不斷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2008年,當南方遭遇冰雪災害時,當全國人民奮力抗震時,內蒙古全力保障煤炭和電力供應,患難與共,共度時艱。

“民族團結如空氣般寶貴,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的利益可以獨立於其他民族的利益之外、獨立於中華民族的利益之外而單獨存在。”曾任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現任國家民委主任的楊晶如是說。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惜自己的身體一樣珍惜民族團結,這是內蒙古2400萬草原兒女的心愿和行動。

為明天祝福:同心掬得滿庭芳

“駿馬一旦放韁,就不會局限在方寸之地。”這句蒙古族流傳千百年的民諺,今天在內蒙古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得到了應驗。7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內蒙古不光經濟發展大放異彩,而且在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放眼草原滿庭芳。

草原盛開科技花,朵朵芬芳入眼來。70年前,內蒙古的科技狀況極為落後,當時只有一個設備簡陋的農事試驗場,沒有專業科研人員,科研活動幾乎一片空白。如今內蒙古科學研究在工業、農牧業、新能源、生態治理、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及科研院所改革體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已達到48%。

教育園圃育英才,今非昔比結碩果。新中國成立以前,內蒙古千里草原上文盲、半文盲率高達90%以上,學齡兒童入學率不足19%,其中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7.2%。全區沒有一所大學,只有6所中專、16所中學,各類在校生總數占總人口的比重不足3%。新中國成立70年來,自治區教育事業已逐步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比較完整、具有鮮明地區和民族特點的教育體系。目前,全區已擁有高等學校39所,101個旗縣區全部實現“兩基”達標,“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在國家西部地區位居前列。

天堂草原動歌舞,塞上文化綻奇葩。內蒙古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草原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濃郁,素有“歌的海洋、舞的故鄉”的美稱。新中國成立70年,民族民間文化傳統和藝術得以保護和發揚,全區的文化事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十五”以來,內蒙古又積極推進民族文化大區建設,重新審視和發掘草原先民留下的文化資源所蘊含的藝術和經濟價值,文化市場化和產業化開始成為推動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巨大動力。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哲學和社會科學事業繁榮活躍,一大批文藝團體依託草原文化的獨有魅力開拓國內外市場,立足厚重的草原文化資源,創作出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精品佳作。影視作品《天上草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話劇《滿都海斯琴》,大型歌舞《天堂草原》,一大批文化藝術作品走上國內外舞台。

民眾健康放心間,衛生事業譜新篇。新中國成立70年,內蒙古大大改善了農村牧區衛生條件,振興中蒙醫藥,堅持以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為中心,逐步建立起以行政區劃為主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教學、科研等體系,極大地提高了防病、治病能力。2008年末,全區擁有衛生機構7966個,比1949年增長101倍。目前,全區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旗縣已經由最初的7個試點旗縣擴展到95個,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區農村牧區人口1434.4萬人。

“建設和諧內蒙古”,這是內蒙古自治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而確立的戰略目標。自治區政府出台了促進城鄉居民增收意見,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各族幹部民眾增加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由2002年的全國第29位和第22位前移至第9位和第14位。2003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財政用於各項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投入超過1000億元。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深有感觸地說,作為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自治區成立7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全區各族人民高舉民族大團結旗幟,繼承和發揚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贏得了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邊疆安寧的大好局面。

70年的光輝歷程,內蒙古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華美樂章,在實踐中享受民族團結帶來的巨大福祉。民族區域自治必將繼續創造內蒙古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