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冬至的小學生日記五篇

篇一

今天是冬至,是冬眠的動物要回家睡覺,一直要到明年春天才睡醒。冬至也吃餃子的日子。

今天回到家,看見姥姥在包餃子,我看著一個個小餃子在姥姥的手裡誕生了,於是我跑過來說:“姥姥,你教我包餃子吧。”姥姥說:“好呀,你學會了就去寫作業。”我連忙點點頭。姥姥先讓我把手洗乾淨,我看姥姥把一個餃子皮平放在手心裡,然後再把一些餡放入餃子皮里,再把餃子皮的張口捏住,一個餃子就包好了。我感覺餃子好像一條小魚喔。我學著姥姥的樣子包了一個,可一點也不像小魚。於是我多捏了幾個,捏的越來越像。姥姥說:“捏的差不多了,你寫作業吧。”我洗了洗手就去寫作業了。

我正在寫作業時,姥姥喊了一聲:“吃餃子嘍。”我一蹦一跳跑過去,聞著餃子散發出的香氣口水都出來了。這是姥姥把一個小碗遞給我說:“這是你包的餃子,嘗嘗吧。”我吃了一個還不錯,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裡美滋滋的。

篇二

今天回家後,看見爸爸在包餃子,我問:“星期天剛吃過餃子,怎么又包呢?”爸爸說:“今天是冬至,要吃餃子。”爸爸又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冬至吃餃子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冬天的時候人們經常凍傷,尤其是耳朵都凍爛了,“醫聖”張仲景見了,就把羊肉、辣椒、枸杞和一些驅寒的藥材做成餡,用*包成耳朵狀,煮熟後發給人們吃,果然,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現在冬至吃餃子,也是一個習俗。哈哈,餃子出鍋啦!我的作業也寫完了,吃餃子嘍!

篇三

今天是黑夜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

冬至當然要吃餃子了!於是,當我回到家推開大門時,看見桌子上放著一大案板,案板上放著一團面。我立刻明白了今天的晚餐。

寫了會兒作業,媽媽和奶奶開始包餃子。我連忙嚷嚷著我也要包。媽媽起初不同意,但後來開明的奶奶勸了勸媽媽,媽媽就答應了!

耶!我在心裡歡呼。於是急忙跑開手中的作業本,奔向桌上的那團面。剛開始,媽媽只讓我把切下來的麵團壓扁。這是最簡單的活了!我不高興的嘟囔。媽媽聽見了,想了想,讓我拿粗粗的擀麵杖擀餃子皮。嘿嘿,這才適合我做嘛。我高興的哼著小曲,可卻發現我無法像媽媽那樣一邊轉一邊擀,所以幹得很慢,而且形狀也不是標準的圓形,無奈,我喪氣地說:“不擀了,我來包餃子。”媽媽同意了,但是我不是把餡放多了就是放少了,包出來的形狀也不好看。這時候,奶奶開始一步步細心的教我。我認真地包著,結果嘛。當然是包出了美味的餃子啦!

吃著香噴噴的餃子,心中泛著不少甜蜜。

篇四

今天是冬至了。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傳統節日。這一天是北半球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白天就慢慢變長,黑夜就會慢慢變短。古代的人們也有慶賀儀式,現在一般在冬至這一天裡人們有吃湯圓,餃子等等,而且杭州人們也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奶奶就決定給我們做好吃的湯圓,媽媽就給我做南瓜餅。

我上完了興趣班,一走進家門就聞到了一陣南瓜餅的香味,我跑到廚房看見了奶奶在煎南瓜餅。南瓜餅被奶奶煎得金黃金黃,聞起來香極了。過了一會兒媽媽拿著一塊南瓜餅給我吃,我咬了一口,啊!這個真燙。但很甜很甜。我如一隻飢餓的老虎一樣,一口氣吃了兩個半。

吃中飯了,奶奶給我們做了有油煎的湯圓,裡面放了很多的佐料,比如有瘦肉,蟶子,冬筍,豆腐皮,大白菜,金針菇等等。這些菜聞起來香噴噴的,讓我們今天大飽口福。

我喜歡冬至,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吃到很多美味的東西了。

篇五

今天中午我和爸爸媽媽來到餃子館吃餃子,門口站了很多人在排隊等候,我問爸爸媽媽:“今天是什麼節日呀?怎么這么多人呀!”爸爸告訴我:“今天是冬至,是吃餃子的節日。看大堂內懸掛的兩個條幅: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我又問爸爸:“什麼是冬至?”爸爸說:“冬至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節,冬至這天,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我接著問爸爸:“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呢?”爸爸笑著說:“來讓我們先吃餃子,這個問題回家後上網查資料。”我們吃著香噴噴的餃子,心裡美極了。

回到家,我馬上上網查到了為什麼冬至吃餃子。在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 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 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從此,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就留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