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民情日記五篇

篇一

走訪單位:農一師三團八連走訪時間:6月7日

走訪戶姓名:馬炳德走訪地點:三團八連

連隊黨支部在基層組織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處處彰顯了基層黨組織的先進性,針對那些貧困戶,連隊黨支部經常去慰問,關心他們,不僅在生產上給他們提供便利條件,還在生活等方面關心他們,使他們能夠安心生產,安穩生活,逐步度過難關。馬炳德,是農一師三團八連的貧困戶,連黨支部書記朱新民同志帶著一批黨員經常資助他。近期,連領導察覺其生活困難,連生活費也不多,連黨支部決定直接捐助他300元,其他黨員也你50元,我100元地捐助他,大家一起幫助馬炳德度過生活的難關。馬炳德的內心充滿了感激,他不僅感激基層黨組織的關懷和幫助,還感激那些普通職工民眾對他的無私關心和困難之時候伸出援手。馬炳德微笑著對我們說:“今年棉花長勢很好,相信今年能夠大豐收,無論什麼時候,我都不會忘記大家對我的幫助的,每次在我困難時,都是這些黨員民眾幫助了我,我一輩子都會記住的!”

篇二

走訪單位:農一師三團八連走訪時間:5月31日

走訪戶姓名:王中明走訪地點:八連六斗北2農

今天是5月的最後一天,聽說我掛鈎的單位三團八連有一些事情,我們急匆匆地趕往20公里外的八連六斗北2農王中明的地里。這是一片40畝的棉花地,屬於膠泥性質,其中有12畝棗樹地。由於王中明家就他一個人是職工,才承包上了土地。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嚴酷現實,收入微薄的他,無奈之下走上了上訪的道路。經過連隊,團相關部門的了解,協調,依據王中明地塊的實際情況,最終決定將其兩年來基本沒有收成的紅棗地犁掉,重新變為棉花地,這樣既切合實際,又能增加職工收入,反映了團場領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辦事原則。我不禁心裡放下了一塊石頭,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們積極協助相關部門的工作,努力疏導王中明的思想,將其個人想法與連、團領導溝通。最終,看到王中明高興地對我們連聲道謝時,我的內心是欣慰的,因為,作為一名職工,實屬不易;作為幹部,更應當體察民情,幫助民眾解決實際困難。

篇三

走訪單位:農一師三團八連走訪時間:6月5日下午

走訪戶姓名:萬軍走訪地點:三團八連

戴著一副眼鏡,皮膚黝黑,笑容憨厚可掬的張俊陽同志是三團八連的一位副連長,作為年輕人的他,不僅性格開朗活潑,還是個樂於助人、為民解憂的好乾部,八連職工民眾也非常喜歡他,大家遇到什麼困難都喜歡去找他。這不,萬軍的自來水管道壞了,沒法用水,影響到了自家生活,他直接找到張副連長,希望他去看看,能否解決。張俊陽副連長二話沒說,騎上機車就直奔萬軍家。我們趕到時,張俊陽正彎著腰,拿著工具修理自來水管道呢。原來,張副連長不僅人緣好,還有許多絕活呢,像修個車子,檢修農機具等幾乎無所不通。其實,像張俊陽副連長這樣的基層幹部,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在基層一線與廣大職工民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能夠將廣大職工民眾的需求作為第一需求,因此獲得了當地職工民眾的好評,也得到了領導的讚許。

篇四

按照縣委開展“三有兩評”活動的部署,為進一步落實市法院“講大局、強責任、提能力、抓落實”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一大早,我便帶領三位副院長前往小廟鎮進行交流走訪活動。鄉間的春天總是格外的美麗,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和綠蔥蔥的各色樹木。

九時許,我們一行到達小廟鎮政府,顧不得休息片刻,也沒喝一口水,便由小廟法庭和村鎮幹部帶路,分頭來到農戶家中走訪,了解他們的意見和存在的困難,零距離服務民眾。

在梔樹村民孫東貴家中,我從這個憨厚純樸的中年漢子口中得知,他家有兩個兒子都已結婚成家,目前在外打工,只有老夫妻倆守在家,耕種自家的責任田。同時還把外出打工的鄰居、親戚的田地接手過來,夫妻倆雖然辛苦勞累,但每年的收入有近三萬元,一點也不比在外打工賺的少,還能照顧到老人。聽到這裡,我心裡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些欣慰。以前總聽別人說農村苦、農活累、收入低,聽了孫東貴談完自家的情況,我心中頗有感觸:現在農村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不僅修通了“村村通”路,衣食住行是樣樣不落。

但是美中仍有不足,孫東貴同在座的村幹部一起還提出建議,希望村委和鎮政府等適時組織民眾修補堤壩溝渠,為一家一戶耕種農田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方便。大型農耕機械民眾買不起,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購買後由農戶租借使用,以解決民眾的困難。

篇五

根據中院統一安排,4月1日,我們一行12人在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陳琪的帶領下,來到金壇區朱林鎮長興村開展大走訪活動。

想要真正了解村民現在的生活,避免訪貧問不出苦,就要展現出最誠懇和樸實的姿態。正是帶著這樣的誠意,我在長興村委吳家村生產隊孫隊長的引路下叩開了一家家村民的家門,村民也從起初的懷疑和不信任逐步變成暢所欲言、無話不談。這不僅讓我收穫了信任,也讓我收集到了很多訴求。

走訪中,我來到一戶陳姓村民家中,她向我傾訴,附近落戶了許多外鄉人,溝通和習慣方面有很多障礙,經常出現爭吵,希望村委能夠出面多協調;又走訪到一位正在鋤地的韓女士(68歲),看起來精明能幹,不像是已近古稀之齡,但坐下來深入交談才了解到,因丈夫患有老年痴呆,女兒嫁到了城裡,家裡就靠她一人種地和外出做瓦工維持生計,希望隊里能考慮每年多補貼一些……一日走訪下來,收集到不少村民的需求。

平時因工作關係,能接觸到不少鄉里糾紛。總以為,在處理案件過程中秉持肺石風清,便是愛民恤物、解路叟之憂。直到這次與村民湊近耳朵貼著心交談,才發現我所曾了解的僅僅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個點,而能為他們做的卻又如此的微薄。我們遞出去的每一張聯繫卡,都擔負著沉甸甸的責任。

我想,時代不僅是我們的,也是屬於這十里八鄉蒼蒼烝民的。走訪的意義,絕不是讓我們做個訪客,而是讓我們直面百姓的期待,並將之作為自己司法為民的源生動力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