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日記三篇

篇一

下午,走近梁啟建的家,房子是舊式的泥瓦房,四周是泥圍牆,外圍看應該占地約有七十平方,似乎在訴說著主人家曾經的繁榮,大門開著,這是扇既有古典色彩而又充滿滄桑的木門,在歲月的侵蝕下,千瘡百孔,進了門,門內有個小院,約有三十平米,小院有一個三級台階,台階上又有一個木門,應該和前面的木門是患難兄弟,我們問了聲:有人在嗎?沒有人回應。陪同走訪的村支書李澤佳就上了台階,看了看情況,告訴我們,有人在家。

於是,我們就一起走了進去,眼前的一幕,令人吃驚,一個老人家正坐在一張破舊的木凳上,她的旁邊,擺著兩個碟子和一個碗、一根湯匙,還有一個看上去很顯眼(白色,感覺挺新)的電飯鍋,打開一看裡面什麼也沒有。還末來得及和老人家說話,我們環顧其家中的情況,眼前一幕令我們震驚,一雙鞋,已經感覺不出它還是鞋子了,鞋面上不知有多少破孔。我心想,這雙鞋應該可以進博物館珍藏,富有紀念意義,鞋子旁邊是張木板,木板上放著一把鐮刀,看上去有點古老,一個勉強還能使用的竹籃子擺在旁邊,裡面還有一點綠色的植物葉子安靜地呆著,木板的前面還是木板,不過應該算是床了,因為它上面掛著蚊帳,幸運的是,蚊帳還算半舊半新的,估計蚊子想進去,還得花點心思。收回眼光,李支書和其他走訪的駐村隊員正和老人家聊天,其實不能算,因為老人家耳背,溝通有點困難,我們問她中午吃什麼,因為真看不出吃的是什麼東西,黑呼呼的,全素的“健康食品",連油都見不到一丁點兒,李書記問她怎么沒米飯,我們看到老人家用衣袖擦了擦眼角,老人哭了,嘀咕了一聲,我們聽不明白,李書記告訴我們說,老人家叫董葉蘭,今年90歲了,剛才告訴他的是家裡沒米了。原來,和她一起吃住的二兒子梁啟建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家一個人在家。前兩天老人家由於家中沒米,向大兒子拿米,大兒媳婦不給,李書記說主要是婆媳關係較差。我忍住心中的酸痛(那種想哭的感覺)用相機記錄下了令人傷感的一幕幕。

要離開了,我悄悄地把一百元拿給村支書讓他交給老人家,並決定每個月資助老人家一百元改善老人家的生活。此刻,心裡才感覺舒服了些。但我知道,老人真正需要的不是這些,是兒女的陪伴和關心。

篇二

上午一大早,村支書李澤佳告訴我們,相對貧困戶梁啟建昨天晚上回家了。我們決定走訪他,並按照要求做好入戶資料的核查和登記。到了他的家,李書記喊了一聲,聽到有人應,就推門進去了,一進門,梁啟建從裡屋走了出來,看上去人有些靦腆,董葉蘭老人家也在屋裡,我們看見老人家臉上滿滿的笑容,很開心,一起去的同事和村支書就陪老人家嘮叨。我就向梁啟建了解情況,他說自己由於國小沒畢業,文化低,目前只能在高要的一間私人廠打工,一個月一千多元工資。因為收入不高,每個月也只能回來一、兩趟給老人家三、四百塊錢作為生活費,除了生活開支,沒錢剩,沒錢找媳婦,沒錢修建房子,一直住泥瓦房,這個月沒及時回家給母親買米送錢,造成母親沒米煮飯,心裡也不好受。

我們建議他,母親已經年老,要多回家看看,要和哥哥和姐姐商量照顧母親的問題,兄妹們多輪流陪陪老人家,聽老人家嘮叨,讓老人家過一個有人陪的晚年,同時,可以考慮把錢提前給親戚,讓他們幫助其母購買一些生活用品。他表示以後會多回來陪陪老人家。

篇三

上午,走訪董葉蘭老人家,我們進去時,老人家正在吃飯,我們和她聊天,老人家很開心,邊吃飯,邊和我們聊天,並聽不清楚她在說什麼,但是我們發現,老人家的臉上,時不時露出笑容,這一刻令我心中很震撼,是啊,年邁的老人,或許生活過的很艱辛,但是她並不覺得有什麼,因為,艱苦的生活已經成了他們這一代人的印記,但是,孤獨才是她們真正渴望驅走的,只要有人陪他們聊天,聽他們嘮叨,他們的內心是很容易得到滿足的。或許物質上的貧窮,並不足以令老人感到悲哀,她還可以自已去勞動爭取,但孤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