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戶走訪民情日記三篇

篇一

對於民情走訪,我們中很多人開始都有些不以為然的想法,認為自己不過一普通幹部,無職無權,捐個區區兩三百元,對那些深陷貧困的農家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然而,兩個月來,或是與市縣部門的領導“二對一”幫扶,或是個人走訪,先後進了龍吟、金魚、泥塘、喬桂四村九戶人家。當我走進鄉親們的家門時,內心卻不能不被他們的遭遇、他們的堅韌、他們的善良深深震動。

第一次找到喬桂村樟樹組王福保家時,還是春寒料峭的三月,這個70歲的老漢正在屋下面的田裡掌犁耙。看到有人來,王福保拖著泥腿上了岸。他的老伴佝僂著腰,用手使勁揩揩碗,顫顫巍巍的泡茶端出來。兩層樓的紅磚屋沒有粉刷,屋內地面坑坑窪窪,廳屋的神台上擺著一張年輕的遺象。那是他們的兒子,20xx年患尿毒症去了。兒媳從此再無音沓。兩個孫子,就跟著老人過活,15歲的孫女王倩在寶農學校讀初二,8歲的孫子王可在神沖完小讀三年級。為了供孫女孫子讀書,給老伴看病,維持一家人生活,老人作了十多畝雙季稻。王福保說:“我們老了,又有病,這倒也沒什麼,人總是要死的;就是兩件事放不下啊,一是欠的帳還 冇 還清,二是兩個細伢子造孽啊!好在政府、村上對我們都還關心!你們做好事,我們記住了!”

我和縣旅遊局副局長廖國輝走進金魚村高峰組葛枚芳老人家時,80歲的老人正坐在特製的椅子上逗著4歲的小孫女。自從20xx年在山上幹活不慎摔斷股骨,老人就不能再獨立行走了。廖局長和老人聊起家常,得知老人三個兒子,大兒子已於幾年前意外去世;二兒子體弱,掙不了多少錢;三兒子又於去年受傷落下腳疾,一直沒治好。說話間,老人在田裡插秧的兩個兒媳趕了回來,連忙泡茶、端瓜子。老人對子媳們的照顧還是滿意的,她的願望就是能醫好自己的腿,為家裡幫上點忙。接過廖局長雙手遞上的紅包和民情卡,老人家的眼裡明顯有淚光閃爍。

泥塘村堯石組楊俊香的丈夫去年死於淋巴癌,獨子鍾少雄就讀於湘潭科技大學。為了供兒子完成學業,楊俊香外出廣東打工去了。她家住在盤山公路旁的陡坡上,我和縣教育局的幹部胡奔前氣喘吁吁爬上坡,走進三間低矮的土磚屋,看見屋裡只有破舊的桌凳,熏得漆黑的四壁。年過耄耋的公公婆婆白花蒼蒼、行動遲緩。我們看到這一幕心情沉重,胡奔前留下姓名、電話,真誠地對老人說:“雖然我們都是普通幹部,家庭也不寬裕,但有什麼困難一定要講,能辦到的我一定辦到,難辦到的我一定盡力!”

龍吟村瓦屋組83歲的老上訪戶廖哲華握著市人社局領導的手久久不願鬆開;90歲高齡的五保老人唐仙娥執意要留我們吃午飯;起身離開時鄉親們總是目送很遠、很遠。

是的,作為基層幹部,我們的力量微薄。但是,我們都有一顆心,能夠用心去體會,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改變。民情走訪和困難幫扶不是一道一筆揮就的輕鬆試題,而是檢驗我們是否和民眾還保持著血肉聯繫的莊嚴問卷。鄉親們最看重的,也就是我們在這張捲紙上傾注了多少真心啊!

篇二

按照縣委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縣教育局對開展“四群”教育,幹部直接聯繫拉烏鄉碧雞村委會哨房、碧雞、桃園三個村組的59戶民眾工作進行了詳細安排,我聯繫的6戶民眾中有5戶屬哨房五組,1戶屬碧雞三組。

上午8:30,我們從縣城出發,乘車翻越老東山35里坡到達松平哨埡口,這裡風和日麗,天朗氣清,松林繁茂,感覺格外親切,我曾在平川鎮工作三年有餘,對這條路太熟悉了,也見證了從彈石路到柏油路建設的全過程,感受到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山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促進作用。這次也意外地發現松平哨水庫已完全乾枯了,這是近幾年來所不曾出現過的,松平哨水庫是我縣小I型水庫,庫容量123。6萬立方米,是平川鎮平川、石岩、盤谷、底么四個村委會12300多民眾、8500多畝耕地的生產灌溉水源。松平哨水庫的乾涸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今年的嚴重旱情,也讓我為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民眾生產生活用水感到憂慮。

車輛沿著6米寬的柏油路在群山中蜿蜒前行,緩緩駛出了45里箐,途徑平川鎮、古底村便進入了拉烏鄉境內。

拉烏鄉位於賓川縣東南部,鄉政府機關駐地碧雞距縣城78公里,全鄉轄7個村委會,74個自然村,69個村民小組,2833戶10329人,聚居著漢、彝、白、苗、傈僳5個民族,其中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8%,是典型的邊遠山區少數民族聚居鄉。境內高山河谷相間,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雨量86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92%,是“生態鄉”,“大理州拉烏核桃品系原生種群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大理州核桃產業發展明星鄉”。全鄉核桃種植面積達15萬畝,已掛果面積7。2萬畝,人均有核桃14畝、146株。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

10:00,我們到達了拉烏鄉碧雞村委會的哨房小組,鄉村組幹部早已在此等候我們的到來,經過簡單的寒暄之後,我們便分散行動。我聯繫的6戶民眾散居在這一帶,在碧雞村委會周彪副書記的引導下,我相繼走訪了陳仕文、陳仕業、李子育、李學清、李培德5戶聯繫戶,詳細了解了各戶的家庭狀況、生產生活情況、飲用水源情況和家庭收入情況,鼓勵他們關心教育引導好子女上學,積極想辦法投入到抗旱保春耕生產中來,並為每一戶送上了民情聯繫卡和200元慰問金,王文明戶由於全家上山幹活去了,沒見著,我只好向周副書記簡要了解了一些基本情況,並委託他代我慰問,等到下次走訪時再詳細了解情況。午飯後,我還到碧雞完小和拉烏完小兩所寄宿制學校調研,詳細了解開學以來教育教學情況、學生營養餐實施情況和學校安全工作情況,實地察看了學校食堂衛生、學生宿舍管理和森林防火“五個一”活動開展情況。

這次走訪,令我欣慰的是這6戶聯繫戶當中,哨房五組的5戶民眾家裡面建設得比較好,主導產業為核桃、烤菸、糧食種植和畜牧業,年人均純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而且都比較重視子女的教育。這些都得益於縣鄉黨委政府大力扶持核桃產業培植,得益於省委省政府整鄉推進扶貧項目的實施,得益於大理州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和扶貧綜合開發示範園區建設項目的實施,各級黨委政府實施的這些利農、惠農、助農、強農政策,拉烏鄉都享受到了,和哨房五組一樣,村村寨寨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產業培植初具規模,年人均純收入穩步增長,村容村貌得到了硬化、美化和亮化,民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與民眾交談,反覆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黨和政府對我們真好啊!”碧雞三組的聯繫戶情況稍微差一些,但他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我們到他家時,他剛從碧雞完小開完家長會回來,告訴我們她女兒讀五年級,成績還不錯,我鼓勵他一定要好好供娃娃上學。他家剛翻蓋了五間新瓦房,屋內還沒裝修,但核桃、烤菸等支柱產業發展前景很好,家庭收入還不錯,相信居住環境會逐步得到改善。

篇三

在此次駐點走訪中,我一直在思考著,如何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如何促進農民增收?如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並圍繞這些問題和村幹部及部分民眾進行了座談。

我所走訪的姚山村,位於靈璧縣婁莊鎮南部,於20xx年5月村級規模調整時由姚山村和龍汪村合併而成,轄17個自然莊,22個村民小組,全村1012戶,4630人,耕地面積10799畝,黨員115名。在今年村兩委換屆中,共選出村“兩委”幹部7名,大都是致富能手。其中村黨總支書記陳其林是客運大戶,家有6輛客車,年收入100多萬元;青年書記趙躍擁有一家漁具廠,年收入30多萬元;村文書王趙是個經商大戶,在村內經營一家超市,年收入10餘萬元。在村兩委幹部的帶動下,全村湧現出種植大戶21戶,養殖大戶38戶,戶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