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走訪入戶民情日記五篇

篇一

冷冷的氣候抵不住我走訪的熱望與*。通過走訪,我傾聽了不少百姓心聲,收集了不少老大難、新小易問題,獲得了不少民眾工作經驗,這對於我今後開展工作、為民謀利是大有裨益的。

今天,依然繼續我的走訪之旅,雖然天氣不給力、物候也不賞面子。

南塘組陳玉芳,現年58歲,家庭5口人,皆在村務農,她及鄰居孫長柱主要向我們反映了兩個問題:

其一,南塘組一口大塘,堰溝全倒掉了,挖一次崩塌一次,長年蓄不住水。

其二,去年南塘組實施土地置換項目,村里砍掉了該組幾戶人家的的楊蔥樹和板栗樹,但樹木的補償金一直未發放;另外,樹砍都砍了,可樹所在的地塊一直荒著,不給種作物,浪費了地力、物力實在可惜。

對於第一個問題,國家近幾年組織開展的水利普查工作業已結束,水利家底已被摸清,下一步就是有針對性的挖塘清淤,提高塘的蓄水高程與蓄水容量,這口塘的後續解決措施具體怎么搞,怎么做才能讓南塘組民眾滿意,秦傳兵主任表示願意領辦這個問題。

關於第二個問題,姜世堯營長說,之所以出現今天這個不尷不尬的僵局,就是當初土地置換時,地沒分好,姜營長表態說,這個問題不大不小,但我們爭取不把小問題拖成大問題、難問題,這件事,我們馬上解決,爭取給南塘村民一個說得過去的交代。如此說來,姜營長已經領辦了這個問題。

通過今天的走訪,可以發現,我們村“兩委”班子的團結與效率是值得肯定的,低效率的的官僚習氣與推諉扯皮的不良作風目下在鹿起是沒有生存土壤的。我想,只有班子團結了,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只有這樣,好事會被辦實,實事會被辦好。

篇二

秋風瑟瑟,黃葉飄落,萬物寂寥,呵氣成霜,一個清冷之秋已然來臨,可我的熱情就像鼓滿了風的帆一樣。今天是我開始大走訪的第一天,一定去盡力打開個好局面。

我獨自步行來到我村養殖大戶張根勝家。甫一到達,就見張家的二層洋樓格外氣派,外牆嶄新潔白,廳堂寬敞明亮,整體廚房清清雅雅,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看樣子應該是一戶寬裕人家、幸福人家。

張師傅正好在家刷碗,當得知我的來意後,我倆便來了一次深入的即席座談,親切地拉起了家常。

張師傅是我村數一數二的大戶能人,養豬、養雞、養魚,還承包了200畝田地,做起了新時期的“地主老爺”,產業頗為多樣,規模著實不小。

張師傅說,他去年剛買了一批材料,預備今年動工,奈何資金方面捉襟見肘。他告訴我,他曾試著申請郵儲“好借好還”小額貸款,然未獲批准;又與我村另外兩個種養大戶三戶聯保,以求貸款,仍是一無所獲。因此張師傅擴大養殖規模的計畫只能暫時束之高閣,棄之一旁。

我想:縣鎮兩級每年不都是有一次“神農杯”評選嗎,被評為一星者可得一千元,被評為五星者可得五千元,數目實不多,但多多少少可以解決一下張師傅的燃眉之急。此外,團縣委不是也有“青年信用示範戶”工程嗎,如果創業者能拿到示範戶的話,資金申請、審批手續或許會簡便一點。我據實將這兩個好政策告訴了張師傅,張師傅聽後很是驚喜雀躍。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大凡縣裡搞什麼農業技術培訓,鎮村總會為張師傅保留一個珍貴的參訓名額,對於這一點,張師傅表示十分感激黨和政府對他的關心與厚愛。

一枝一葉總關情,於細微處見真心。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村官,作為一個需要為人民服務的公僕,只有設身處地地站在人民的立場,急民眾所急,想民眾所想,憂民眾所憂,才能幹好民眾工作,才能贏得民眾的認同,我們來到基層鍛鍊和服務的價值才得以體現。民眾的憂苦、難處越多,我心裡的糾結難受也越多;民眾的笑容、快樂越多,我幹事創業的*會更盛。

篇三

天氣朗朗,惠風徐徐,鳥聲瑣碎,日影扶疏,一個暖暖和和的上午,將帶來一份充充實實的收穫。

從勞形的案牘中暫時解脫出,偷得浮生半日之閒,我決定去走訪我村原計生專乾、現低保戶陳宗芝老人。目前,其他船形組農戶都搬到了我村硬實潔淨的主幹道邊,獨留陳家還居船形組老莊,因無財力遷址,陳家人不得已而成為了“釘子戶”。

今年春上,陳家兒媳因豬頭風病不幸辭世,留下一個嗷嗷待哺的小兒子,老兩口以老邁之軀負起了照顧小孫子的重擔。陳宗芝老人患心臟病,身體狀況很不好,長年吃藥,老伴魯修禮退休有好些年了,退休前魯老師是鹿起國小、舒茶中學的領導。目前一個月尚有1800多元的退休金,但這些錢要買藥品、補品、糧食等,僅夠日常開支。陳家兒子智力遲愚,身體欠安,今年其子光在家光修養就有大半年時間,現在杭州某廠打工,收入甚是微薄。目睹現狀,實為不忍,我村為陳家申報了低保戶,一個月可以領到175元的低保金。

一個使老幹部,一個是老教師,一輩子春華秋實,辛勤耕耘,在這樣大的年歲尚不能安享晚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我親身遭遇民眾疾苦,卻幫不上什麼忙,只能徒喚奈何、奈何,心底的無助有誰能體會。

陳家直面如此困境,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回村部後,與村兩委班子協商能否為她個人申請城鄉醫療救助之普通疾病住院醫療救助,還有為他們的兒子做殘疾程度鑑定,爭取民政部門的政策關懷,此外,在他家孫子上學時,能否在希望工程和雨露計畫上面對他家施以援手,這樣做,算不得雪中送炭,但多少可以為這個特困家庭紓一點困,解一點難。

篇四

根據工作日誌安排,我們今天的主要工作是慰問特困戶和老黨員。上午8:00鎮黨委副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田先桃將車開到學校,帶上我們三人和慰問的大米、食用油就向楊家灣村進發。

車子在滿目瘡痍的雁熊公路上顛簸40多分鐘後,我們在楊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楊明安同志家門前下車。在楊書記的帶領下,我們扛上米,提起油一起去慰問特困戶。

首先,我們來到的是二組特困戶郭團員家。戶主郭團員今年81歲,體弱多病,妻子啞吧,78歲,女兒由於大腦不很好使,加上不務正業,至今35歲仍待字閨中。

郭家由於家庭困難,加上與村里電工因用電糾分,已被電工停電兩年。第一次走訪時,我們了解這個情況後,立即與村支部書記一起找電工張國平和郭同富共同協商,免去了以前欠下的電費,當場接通電源,確定電錶起始刻度,並約定以前的電費既往不究,從今天開始,用多少電,交多少費。今天,郭同富老人一見到我們,就拉著田書記的手,感激不盡,看到我們又為他們送來米和油,更是熱淚盈眶:“感謝共產黨,感謝工作組。你們不僅為我們申張了正義,還為我們帶來了光明,送來了米和油,讓我們再次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接下來,我們慰問了二組特困戶郭團員、三組特困戶楊中發,走訪看望了四組老黨員老幹部許還清,許太來和養鴨專業戶許漢平。

這次慰問,雖然東西不多,但大家都非常感激。他們都認為:我們工作組這次進村入戶,是在真正深入農戶了解民情,為人民民眾辦實事。並說從中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並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篇五

到這裡工作近二個多月了,前期的走訪入戶、了解民情*已經結束。今天一大早起來,曲組長說:“入戶工作已近完成,接下來就是轉入實施幫扶階段。這幾天一直沒下雨,天天忙著防火了,今天要不我們去慰問下樑存林吧,順便把大米和面給他送過去。”我們一致同意,洗刷了下,簡單吃口早點,拎上東西向他家走去。說起我們要慰問的梁存林今年66歲,個頭有1米八.他飽經風霜的臉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兩隻小小的眼睛擠得眯成了一條縫,像樹皮一樣粗糙的大手,厚重而笨拙。乍一看很是魁梧的一農民,卻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他妻子孫萬蓮,今年63歲,個頭還真估不出來,因為她成天盤腿坐在炕上常年不能動,,一級殘疾的她幾乎生活不能自理。老倆口雖然有二兒子一女兒,但都在外地,一年回不了兩次家。孩子們都生活一般,也照顧不上老倆口。梁存林自己也種了4畝地,加上倆人的低保,每年收入也就不到4000元,基本都吃藥了,生活非常困難。 走到觀音堂村最北邊,拐進村里最後一條小巷,住在巷子處的就是他家。進入院門,映入眼帘的是他那破爛不堪的無間正房,西面有一間土坯小房,屋頂雜草叢生。院內沒有任何家禽,整個院落顯得空曠蕭條而缺乏生氣。透過窗戶一眼望到炕上坐著的就是他媳婦,只見她看到我們嘴角抽動幾下,隨後梁存林便出門迎接我們的到來。進入堂屋,走過簡陋的伙房,正南盤著陳舊的大炕,對面擺放著2個大紅櫃,也是家中的家具。紅柜上方牆上貼著2副年畫,畫旁邊是他們倆口的老照片。空曠簡陋的家此時顯得格外淨。

曲組長對老倆口進行了慰問,並說明了來意,梁存林妻子此刻異常激動,眼中含滿了淚水,口中不斷地對黨表示感謝,對政府表示感謝,對我們工作組表示感謝。曲組長再次對梁存林妻子進行了安慰,並告訴他們我們工作組會隨時隨刻他們解決困難並留下了幫扶聯繫卡。在老倆口的再次感激與送別下我們離開了他家。

在回去的路上,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想著梁存林那蹣跚的背影,回想他妻子的一雙渴望的眼神,回想著那個毫無生氣的院落,我們頓感肩上負擔的沉重。在如今改革開放的今天,這樣的人家卻顯得與時代是那么的格格不入,緣於他們的落後,更多的是緣於他們的貧困。而能改變這一切的正是我們當前的任務與責任。試想,我們還有多少需要被幫助的人們,還有多少像他們一樣守護在不為人知的角落的人們。想到這,我的心很重很重,我下定決心儘自己所能地去幫助他們,改變他們。

抬起頭來,望著回去的路,感覺好長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