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記範文【五篇】

篇一

今天天氣很好,趁著快下班的時間,我又來到王祥里走走看看。作為南湖區“美麗鄉村”的示範點,王祥里所有的“美麗建設”都圍繞著王祥浜這條“美麗河道”,而這條“美麗河道”也正是王祥里的一張金名片。

王祥浜是王祥里入口處一條長560米的小河,屬於通航河道施家塘的支流,我從20xx年開始擔任聯豐村村委會主任,那個時候,王祥浜還是一條黑臭河道,沿河有30多戶農戶都是養豬的,豬棚面積將近2萬平方米,造成王祥浜水質一直是劣五類,又黑又臭又髒。

20xx年3月起,全村的豬棚必須全部拆除。一開始農戶不願意拆,我就帶著農戶們到已經拆除豬棚的村里去看、去聞,讓農戶自己比較拆除前後的差距。實地探訪後農戶們感受到,拆除豬棚以後,蒼蠅蚊子沒了,環境好了,這才同意拆除。豬棚拆除以後,農戶轉產轉業,“美麗鄉村”建設有了施展空間。我們實施河道清淤,打通斷頭浜,建起伯通橋,鋪起生態護岸,種植水生植物,布置花香四溢的桃花島,還做好沿岸村民房前屋後的環境衛生和垃圾收集工作,水質眼看著一天天好起來。今年以來,王祥浜的水質已經上升並穩定在三類水。

這幾天,民宿的二期、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其中三期是村口3處挨在一起的民房,正好位於王祥浜邊上,建好後肯定是大受歡迎的河景民宿。我來到三期工地上,只見幾名工人正在緊張地建設民房後面的污水處理池。在整個王祥里,所有農房、民宿的生活污水,全部通過在房後建造這樣的污水處理池來收集,收集以後全部納入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管網。

今年五一,王祥里作為南湖區紅色旅遊線路的一個重要景點正式對外開放,迎接八方來客,隨後,幾乎每個周末都有遊客慕名而來,至今為止已經接待遊客14萬人次。就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我們在王祥里的綠地上開設了豐收集市,農戶把自家的農產品拿出來賣,很受遊客歡迎,所以,我們打算在國慶節期間把豐收集市繼續延續下去。

篇二

今天的雪小了很多,院子裡的積雪都被大家打掃乾淨了,這是我在社區度過的第一個完整的24小時。

昨天才剛剛到位,初來社區的我還有些混亂,一起駐社區的夥伴們拖著行李有些無所適從的站在空蕩蕩的宿舍。好在社區的同事們用熱情消除了我心頭的緊張和無助。在社區書記孟換青的引導下,我開始對這個即將開展新生活新工作的地方慢慢有了了解。掃雪是到這裡的第一項工作,一起勞動讓大家更快的熟悉了起來。

經過了第一晚的修整,今天一早,我正式投入了社區的工作,細細了解起來,這份工作真的很不輕鬆。第一次參加早派工會議,這工作量和細緻度也是讓我吃了一驚。為了儘快融入並熟悉社區工作,我們在社區的格線員古麗·肉孜的帶領下開始了一天的入戶走訪工作。

我今天才知道原來社區的工作是這樣的,走訪入戶不僅僅是去居民家裡看看,問問,這一本又一本的入戶登記表,仔細填寫下來也是不容易。社區的幹部能熟悉掌握每一家居民的情況,在小區里走著,路過的所有居民都能打上招呼,我想我這兩年能不能也做到跟每個居民都熟悉起來呢?

一上午的入戶走訪,我們一起走了三棟樓。我印象挺深的是陽光綠島小區37號樓4單元薩代提汗·太力艾提家,他家有4口人,家裡經濟收入低,家裡的小女兒熱艷古麗在上國小,小姑娘一點不認生,也很熱情,她告訴我們:“現在放寒假了,但天太冷不能出去玩,我就在家裡練寫字,上次社區的阿姨來教給我一句話,我寫給你們看吧!”她在本子上一筆一划的寫起來,我湊近一看,她寫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我抬頭看了看正在跟孩子母親拉家常的阿孜古麗,她在談話中還不忘講解最近的居民醫保新政策呢。當時,我才深刻了解了什麼是帶著真情走訪,帶著耐心宣講,我才明白走訪入戶既是密切聯繫民眾的好方法,也是宣講黨的方針政策的好機會。

今天我在參與社區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學,不僅增強的我融入社區大家庭的信心也堅定了我一定要做好這份“訪惠聚”工作的決心了。

篇三

今天是我來到英下鄉富民社區的第一個星期一,也是我第一次在社區升國旗。我們所在的富民社區有3000多居民,一大早就看到居民陸陸續續的到了,有學生、有老人、還有小孩,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就都到齊了,雖然外面天寒地凍,還飄著小雪花,地面上有少許結冰,但是看到居民們有說有笑的樣子,瞬間感覺到祖國的強大和感召力,升國旗的時候大家都很認真,看著國旗緩緩上升,天也大亮了起來,正如我們的國家蒸蒸日上一樣。我發現升國旗點名的速度有點慢,於是我們就和社區商量,將社區廣場劃分若干格線,下次再升國旗的時候,讓居民按照格線排隊,同時啟用快速的點名系統,節約大家的時間。

由於是第一次下社區,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我就和我們的隊員一起到他的“親戚”家賽買提·托乎提一家入戶,他們一家4口人,他大女兒嫁到阿瓦提鄉,1個孩子在上學,聽說我們是“訪惠聚”工作隊的,都很開心,熱心的把我們引進客廳。由於我的雙語不太好,用漢語跟他們交流還是有些吃力,只能講一些基礎的單詞,賽買提夫婦國語也比較一般,但是能感受到他們都很努力的在表達。我們建議他們可以經常去社區組織的夜校國語班學習;聊到他們的孩子時,都說孩子上的是漢語學校,功課不太好,有點吃力,我們商量了一下,堅持每天讓他們孩子到社區來,由隊員幫助他們的孩子輔導功課。

一天下來,感覺社區的工作很充實,與民眾零距離交流後,發現我們還需要做很多很多工作,希望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能帶領我們網信辦駐富民社區工作隊一行,發揮我們宣傳優勢,為民眾做更多好事、實事。

篇四

“謝謝你伍大姐,我不糾結了,拿到我應得的錢我就知足了。”

今天上午,已經從洪合回到江蘇的小伙子給我打電話道謝。我對他說:“你們雙方滿意就好,何必互不相讓、兩敗俱傷呢,這次回去以後要好好工作啊。”

這個小伙子之前在鎮上一家店裡打工,當時與老闆口頭約定每月工資5000元。然而小伙子只做了18天就因為一些私人原因辭職了。他要求老闆付3000元工資,老闆心裡有氣,不願意。兩方吵得不可開交,互不相讓,最後找到了我。

我分別給他們做思想工作,後來終於讓他們各退一步,把金額定在了20xx元。上周,他們到我辦公室,當著我的面簽字、收錢,然後雙方和解。

快下班時,又有一位新居民找到我辦公室,請我幫忙調解他和工廠的矛盾。

這個新居民今年50多歲,在鎮上一家工廠工作。前段時間,他在上班的時候突然覺得不舒服,就請假回家休息,沒想到還沒到家就暈倒了,送到醫院檢查發現是腸梗阻。經過住院治療,他現在已經恢復健康,但是醫生建議他不要再從事原先那種高強度的工作。他決定辭職,但如果辭職的話,工廠可能就要收回之前為他墊付的2萬元醫藥費。他想來想去,找到我來幫忙。

我記下他的訴求,複印了他的相關證件。我想先跟工廠的負責人聯繫,但他沒有對方的電話。因為已經下班了,我讓他先回去,等我明天請人查到對方的聯繫方式,溝通過後再跟他聯繫。

他放心地回去了,走之前跟我說:“好的,伍大姐,你是我們新居民調解員,我相信你。”

做新居民調解員9年多,像這樣的話我聽得很多很多,這是對我的認可,也是我堅持不懈做好新居民調解工作的動力。我自己也是一個新居民,既然來到這個城市,就把這裡當成了第二個家。我希望其他新居民和我一樣,能在這裡安居樂業。

9月初,我們黨支部開展“三大活動”,我們帶著“八八戰略”宣傳資料和民意表格,一家一戶上門,仔細地記錄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我發現,比起個人問題,現在的新居民更關心整個小區、整個小鎮的事。“小區亂停車現象應該管一管了”、“三輪車、電瓶車太不遵守交通規則”、“上下班期間××路口容易堵塞”……大家說著不同口音的話,說的都是同一個“家”的事。

這么多年從事基層調解工作,我深刻明白“三大活動”的意義,那就是為民解難。大矛盾化小、小矛盾化了,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才有盼頭。

篇五

秀洲區洪合鎮是我市人口流入的大鎮,數量龐大的新居民為這裡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我跟隨市新居民事務中心調研員丁永夫、秀洲區新居民事務局局長錢明榮一行前往洪合鎮開展民情分析會。

下午2點多,我們來到秀洲區洪合鎮行政中心三樓的黨員活動室,這裡已經很熱鬧了。“聽聽他們的聲音,對我們的工作很重要。”丁永夫輕聲對我說,然後掏出了紙和筆,“你們來說,我們來記,一個一個,慢慢來。”

首先說話的是來自重慶秀山的小伙子龔琪,還不到30歲,已經在洪合待了15年,目前在這裡做毛衫加工,開了家夫妻店,生意還過得去。

“我孩子現在2歲,明年上幼稚園。我今天剛去辦了居住證,為將來孩子上國小做準備。”龔琪說,現在新居民子女入讀當地公辦、民辦中國小實行積分制,按照積分排名錄取,這是很公平的,但在洪合鎮的新居民數量特別多,一些地區的新居民從老家帶過來3個甚至4個孩子,因此儘管鎮上盡力辦學校、搞擴容,但依舊不能全部滿足需求。“還是希望政府多多關注我們新居民子女上學的問題。”龔琪說。

他的話音剛落,後面一群人點頭附和。

看來,新居民子女上學依然是他們關心的首要問題。這也是人之常情,要想讓新居民安心紮根在嘉興,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

這些年,嘉興在全市範圍內統一推行積分入學,稀缺的公共資源通過積分進行分配,累計有4.23萬名新居民子女憑積分入讀公辦學校。

丁永夫一邊奮筆疾書,記錄著龔琪的訴求,一邊向一旁的錢明榮問道:“錢局你們是否有什麼應對措施?”

錢明榮說:“一直在努力!作為產業強鎮,洪合鎮新居民總人口7萬餘人,數量位居全市前列。近年來,洪合鎮先後投入1億多元,通過新建和改造學校工程,滿足新居民子女就學需求。今年,慶安人和、慶安泰旗兩所民辦公益型社區配套幼稚園也投入使用。就在上個月,浙江伯鴻教育集團新民學校也開工了,預計20xx年底竣工,20xx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學校教學規模為45個班,其中國小30個班、國中15個班,可容納學生2100人。”

聽到這裡,龔琪先樂了,“等到我孩子上國小的時候學校已經建好了,看來我不用擔心了。”其他人聽了也紛紛點頭稱讚。

“我也來說兩句。”來自貴州的車建國隨後接了上來,“洪合鎮的貴州老鄉大約有1萬人,我們成立了流動黨支部,現在黨員有21人。希望上級組織部門與我們老家的組織部門對接一下,讓他們知道我們在這裡幹了什麼。”

丁永夫點頭道:“我記下了。你們在這裡不容易啊,黨員帶頭促進新老居民和諧相處,確保社會穩定,少不了你們的功勞。”車建國認真地回答:“在這裡生活了這么多年,我們真切感受到了被當成自己人的感覺,鎮上有什麼大小事,都會讓我們知曉、參與,我們自然也要有所回報。”

“輪到我了。”來自四川宜賓的饒仁華打開了話匣子。他是鎮上的資深“老娘舅”,近年來他在調解中經常遇到市場門店老闆跑路、新居民做加工辛苦工作一年拿不到報酬的糾紛,這引發了他的思考,“提高市場準入門檻,監管部門收取保證金……相關部門是否可以出台一些監管措施,保障新居民勞動者的權益?”

“我們鎮上做加工的散戶多,三輪車也特別多,三輪車經常闖紅燈、逆向行駛,一方面不安全,另一方面也影響了道路暢通。”“現在條件好了,私家車多了,小區里亂停車現象越來越嚴重了。”……接下來,更多的新居民提出了建議和想法,2個多小時的民情分析會,小鎮新居民暢所欲言,丁永夫、錢明榮的筆記本也被記得密密麻麻,上面都是來自基層最真實的聲音。

丁永夫說,回去以後他還有“回家作業”,把這次新居民反映的問題進行整理歸納,“能解決的問題必須解決,短時間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要坐下來面對面地溝通和商量。我們拿出真心實意,新居民自然也會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