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日誌範文三篇

篇一

從20xx年起,縣、鎮、村各級扶貧工作隊員投入了緊張和沒有節假、沒有休息日的工作,犧牲了與家人的團聚,犧牲了與朋友的聯誼,每天起早貪黑奮鬥在掛包幫轉走訪或電腦桌前錄數據,編制工作流程或田間地頭,我們的腳步走遍每一個鄉間巷道。

近期的工作就是再次識別最貧困的民眾,補短板,識別出最貧困的民眾一戶一策,一戶一方案。

由於我們所在的村戶數多,人口多且居住分散,下派的縣、鎮、村掛包同志少,我們幾乎人均包一個自然村。工作組長及村總支書記分別包派了喬後村最寒苦的高寒村板橋和騎龍山,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小姑娘獨自一人包了半山區箐水登,她獨自一人早晨從村里出發,帶上一包泡麵和幾塊甜點和一瓶礦泉水戴著一頂遮陽帽出發了,沿途都被人認成國中學生,陡峭的坡和犬吠聲沒讓小姑娘膽怯,依然逐家逐戶走個遍。

我和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財政所小姑娘分到的一個壩區自然村,然而這個自然村也較為複雜,雖然是壩區,其實很分散,東至羅山腳下,西至潓江西邊山上。而且居民戶還較多。我們逐家逐戶認真細緻跑個遍,找收入最低的,找因病或因學因災導致貧困的,找仍然居住在危險房屋下,石棉瓦房下,整戶人因無錢修繕導致居住擁擠的住房。我們深怕走漏誰家,認真詳實核對當天走訪情況。我皮厚肉糙爬爬山無啥事,一個在慣縣城剛參加工作的小姑娘也隨著我爬上陡峭的山涯,沿途顧不上喘氣,我們到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爺爺家,房子還收拾得不錯,東西擺放整齊有緒,石棉瓦頂,室內也沒什麼裝飾,一張床和一套簡單的桌椅就構建了一個"家"。兩位老人都年邁了,靠一點少得可憐的養老金來維持生計。和我同來的小姑娘眼角含著淚滴聽著老人的述說。我們認真詳實的記錄。

走訪完畢,我們全村隊員將手機拍攝的情況用投影儀投放在會議室里的電視上,大家共同審核,共同把關,共同制定審核後的貧困民眾的幫扶方案。

住房質量極差的房改工作時間緊迫,每天我們都走訪在抓房改,促質量促進度,我們從建築行業的門外漢向知曉和精通邁進,這一間房換頂幾平米,需要幾張瓦,幾斤釘子和幾根椽子,每件物品需要多少錢,我們都得查個實實在在。通過與施工方的交談讓他們也吃了驚,我們怎么能如此清楚。

工作依然緊鑼密鼓,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貧困民眾早日脫貧致富而努力吧!

篇二

清晨一早,我們驅車前往電市鎮張家溝,一路上,雨點不大,卻很緊,雨借風勢撒在汽車的前擋風玻璃上面,雨刮器在不停地左右划動。遠眺,清灰色的天空霧氣蒙蒙。

從縣城到張家溝村大約40分鐘的路程,當我們抵達張家溝村時,雨勢已經減弱,雨絲無力地飄閃著。每次來到村里,總是耐不住追尋的“好奇”,我想多走幾戶貧困戶,多了解一下他們的生活狀況,近距離感受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氣息。

我和隊員李良平、吳成崗、李美玲打著雨傘,踩著泥濘的小路,大約走了500米來到貧困戶老張家。老張本人長期患慢性胃炎,不能幹重體力活。妻子60歲,患有類風濕關節炎,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靠丈夫伺候著。兒子去年結婚,花費了不少積蓄。院子裡有三間毛坯磚房,剛修起兩年,院子不大,雜草叢生。

由於妻子生病,老張既要忙地里的農活,還要照顧生病的妻子,家裡的一切都顯得凌亂不堪。我和工作隊員幫助他們打掃了衛生,並把屋裡的東西擺放整齊。接下來,我們給他妻子辦理了特殊慢性病醫保,以便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同時,建議老張發展養殖業,我們可以幫助聯繫技術人員進行指導。

老張說:“生活雖然過得窘迫,但是,好在兒子已經成家,解決了我們老兩口的心愿。現在國家政策好,我也要甩開膀子好好乾了,爭取早日實現脫貧!”

告別了老張,我們來到了貧困戶代生蓮家。代生蓮,今年60歲,身材高大,面色憔悴。剛進入院子,我們就和她攀談起來。目前生活有什麼困難?田裡的莊稼長勢如何?代生蓮啜泣著講述家庭的不幸:“丈夫去世多年,家裡有一老人,九十歲,長期臥床不起,每天要按時按點餵飯餵水,換洗被褥,我既要忙於伺候老人,還要營務地里的莊稼,生活過得十分辛苦。”

我們一邊耐心地記錄著她的生活困難,一邊勸她要堅強地面對。經過我們的一番開導,代生蓮擦乾淚水說:“雖然我自己遭遇了不幸的生活,但是,政府對我們的幫助要時刻牢記。感謝政府為我們上門辦理了養老保險和高齡補貼,也感謝你們隔三差五的來看我。我會打起精神,堅強的面對生活。”

我們起身離開的時候,代生蓮陪我們走了好長一段路,在路口處一直目送我們離開……從代生蓮身上,讓我看到了一位自強不息,與命運不斷抗爭,懂得感恩的農村婦女形象。

走訪完貧困戶,已經快下午時分,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

在回去的路上,整理一下記憶,不僅陷入了沉思當中:人的一生,歲月漫長,每個人都可能遇到一段艱難的時光,生活的窘迫,病痛的折磨……只要堅持,都會有撥雲見日那一天。對於這些因病致貧且因病不能治癒的弱勢群體,他們需要物質的扶貧,更需要精神的扶貧。

篇三

今天,又一次冒著冬日的暖陽,冰冷的北風,和單位同事去我們扶貧點太村鎮安家村川子嶺自然村扶貧。今天主要是根據縣上安排大走訪,並每人要寫1000字走訪日誌。也好靜下心來寫一些。

說實在話,川子嶺是我心中太村鎮自然條件最差的一個村,幾年來,每年都會有幾次到這個村走訪,審核低保,危房改造,防災、殘疾人,元旦春節慰問,還有兩戶優撫對象等,每次到那些民眾家裡走訪,都會感受到有些戶確實很艱難。

川子嶺村以前大部分人居住在李家溝,由於受地形所致,殘疾人較多,耕地多,隨著社會發展,水電不通,交通難,娶媳婦難也開始出現,留守的都是那些年齡大的,常年以農為生的老人和殘疾人,文化程度不高,年輕人走向大城市,隨著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逐步搬移到現在新村,(現在新村距原居住地李家溝還有五、六里溝坡路),搬到新村民眾生活、生產都有很大改善,到今年開春李家溝換住著7戶民眾,隨著今年一次3.2級地震,原有挖掘的土窯洞基本倒塌,隨之這些村民也搬離故土(詳見本人部落格即將消失的旬邑太村李家溝9月6日),現有村民447人,115戶。村小但有六七個姓氏,20xx年底全村確定精準扶貧戶27戶,89人。川子嶺村現有27戶扶貧戶現居住生活在附近14個村。明年夏天就有七戶貧困戶喜搬新居,住進206國道旁太村鎮國隆家園小區。希望他們生活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