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駐村民情日記走訪記錄

找“窮根” 開“良方”

農忙,白天,田間地頭與農戶交流,早晚,入戶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

我們到熊紹支家,他以核桃待客,笑容羞澀。剛從地里回來,泥土和雨滴的芳香尚存,他神采飛揚。

熊紹支38歲,熊家6人。住房由土牆砌成,為更寬敞,他加寬客廳。農閒,他外出務工,因無技能,體力活,低收入。農忙,回家種地,畝產不高,尚能自給自足。

我們鼓勵他,為他謀劃。

“按鳳塔村現有條件,你認為適合種植什麼作物?”

“從今年開始,我摸索種植魔芋,但我不懂技術,只能參照圖片資料進行模仿。”

“我們會努力協調政府開展種植培訓,提供技術保障。”

“省交通廳來村里扶貧,為我們修致富路,地里的糧食不愁運不出去了。”

“路通了,要送孩子出去讀書,走出大山。只要不等靠要,一定能脫貧致富奔小康。”

……

熊紹支一直想方設法變家境,他勤勞樸實,我們印象深刻。讓老人頤養天年,讓孩子外出求學,讓家人吃飽穿暖——依靠這方世代養育自己的水土,才是他最長遠的生計。

老黨員劉海全,46歲,因貧至今未娶,與母親、二弟、三弟和侄子共處一室。走訪發現,鳳塔村三代同居不分家、大齡單身漢等不鮮見,因病返貧、因殘致貧等突出。部分貧困戶住木楞房,人畜共居,防火能力差。有的“贅婿”因貧而走,留下妻兒成單親。村民自我保護的意識不足,意外傷害、亞健康、離婚等問題凸顯。

夜深人靜,工作隊員結伴返回村委會。手電筒的光束照亮泥濘崎嶇的山路,一把雨傘、一頂草帽、一個背包、一本筆記本、一份調查表、一雙沾滿泥巴的膠靴,蚊蟲叮咬的一身“紅包”止不住地癢,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雨水浸濕了衣服。大家一邊交流進村入戶的收穫,一邊相互鼓勵克服恐懼、消除疲憊。村民或許早已進入夢鄉,他們充滿期待的眼神仍然歷歷在目,懇切的請求始終縈繞耳畔。脫貧攻堅,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