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端午節日記300字三篇

篇一

五月初五過端午。早上我五點起床在床上和弟弟玩耍,七點吃過飯,老媽陪我作捲紙,十點鐘我們出發到姥姥家串親親,到了中午姥姥給我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吃過午飯,爸爸開車帶著我 們和舅舅一家去焦作科技館玩耍。

在科技館一樓有一個大樹爺爺,一碰他他說話了,還有木偶匹諾曹,他的手和頭都會動。

二樓的時光隧道是鏇轉的,媽媽試了幾次都不敢過,姥姥高血壓也不敢過去,只有我們這幾個男子漢,爸爸、舅舅、哥哥和我敢過去。還有一個媽媽,不過不會動,是一個假媽媽,但是媽媽肚子 里的寶寶會動,媽媽說那是生命的歷程,我和弟弟也是那樣在媽媽肚子裡長大的。

我們上到三樓,先找到了鏡子迷宮,媽媽和姥姥先進去了,我和哥哥緊隨其後,隨著人群慢慢的走了出來。還有電的原理,力的原理,三維立體電視,很多很多好玩的。

啊!多好玩的一天呀!

篇二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天一大早,奶奶和媽媽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們先把粽葉捲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後把糯米裝進去,再放進去蜜棗、花生,用粽葉把它 們整個包好,最後拿來一條繩子把它*起來,這樣一個粽子就完成了。粽子煮好後,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起了粽子,媽媽還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楚國時,有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 原,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寫出改革朝綱的奏摺呈給皇帝,但是昏庸的皇帝不但沒有採納屈原的正確主張,還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汨羅 河。他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們,人們紛紛趕來用葦子葉捲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裡面裝上糯米,包成一個個粽子,丟進河裡餵魚兒,希望魚兒們不吃屈原的屍體,為了世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 初五,也就是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為端午節,以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的方式永遠紀念屈原,聽了端午節的來歷,我不禁流下了晶瑩的淚水、、、、、、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很有意義,因為我不僅吃到了粽子,還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

篇三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節 ,我們就一塊兒吃甜甜的粽子。

每年端午節,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因為“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 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 色的香囊。

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是賽龍舟、吃粽子,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充滿色彩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