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聯考語文——詩詞鑑賞(1)

XX年聯考語文——詩詞鑑賞(1)

【試題】(全國i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於此時。

⑴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

⑵有人說,詩的後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麼看法?請簡要說明。

答:

【解析】

分析詩歌“意境”,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淒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觀點態度”,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參考答案】

⑴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清幽恬靜的畫面,寫了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⑵觀點一:

這種說法有道理。

此詩讚譽石湖美景,也包含對石湖主人的歌頌。“人”是指勢利小人,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後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度相契合。

觀點二:

這種說法不確切。

此詩描寫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的是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生活的讚賞之情。“人”只是泛指,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事後的世態炎涼。

【賞析】

范成大書扇的原作已佚,姜夔這首次韻卻留下了石湖悠然意遠的風致。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從湖州赴蘇州謁見范成大。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創作歌曲《石湖仙》為他祝壽:“……須信石湖仙,似鴟夷翩然引去。浮雲安在,我自愛、紅香綠舞。”這首書扇次韻,與詞意相關,蓋即一時所作。

這二十八個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僅描繪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圖卷,而且傳達出畫筆難於表現的情韻。雖然范成大晚年建設的石湖別墅,經過七八百年的桑田滄海,早已化為劫灰,但石湖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環洞橋依然存在,詩中的意境多少還可得到點印證。可以想像,姜夔當年造訪石湖,是坐船而來的。“橋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鄉特有的景色,同時也自遠漸近,顯現出范氏別墅的方位。湖上煙波浩渺,湖岸林蔭繁密,憑什麼來認得“水通村”呢?“岸閣浮萍綠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邊滯留著綠色的痕跡,便是村中平靜的池塘里飄流出來的浮萍。這正象武陵漁人發現水上飄流的桃花而尋到桃花源一樣。“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個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這自然是說范成大別墅的遠絕煩囂,實亦對范品格的稱頌。范成大以廊廟之才,歸隱江湖之上。他在朝時,希望能為恢復中原而竭智盡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挾私憾攻擊,於是他落職而退隱石湖。他視富貴如浮雲,惟恐緇塵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這“人”,應該是指那些趨炎附勢,抗塵走俗的人。能夠做到“人不到”,足見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隱居中怡然自樂,沈醉於自然美景之中。“藕花多處別開門”,專開門戶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這三四兩句,寫景實即寫人,寫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值得注意的是,范成大自己以石湖景物為題的詩中,寫到的花木不少,並沒有像姜夔這樣突出地寫荷花。被楊萬里譽為“山水之勝,東南絕境”的石湖,也不以荷花擅勝。姜夔把荷花從石湖景物中特地拈出,就使這首詩呈現出詩人很有個性的感情色彩。從他的詩詞里看出,除了梅花,他對荷花傾注了深情,有獨特的賞好。他可使“冷香飛上詩句”,形成一種空靈、幽遠的意境,這首詩便是很好的例證之一。(徐永年)

【試題】(全國卷ii)

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軍城早秋

嚴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⑴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有什麼寓意?

⑵詩的後兩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⑴(4分)夜晚、秋風、漢關、寒雲、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⑵(4分)詩的後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疆的將領,鬥志昂揚,堅信必勝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鬥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賞析一】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國力削弱,吐蕃趁虛而入,曾一度攻入長安,後來又向西南地區進犯。嚴武兩次任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擊敗吐蕃七萬多人,失地收復,安定了蜀地。《軍城早秋》,一方面使我們看到詩人作為鎮守一方的主將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這位統兵主將的詞章文采,能文善武,無怪杜甫稱其為“出群”之才。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於秋高馬肥的季節向內地進犯。“秋風入漢關”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昨夜”二字,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了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為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第二句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怎樣呢?寒雲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雲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眼中形勢胸中策”(宗澤《早發》),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的基本規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雲密布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更催”二字暗示戰事已按主將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鬥的結果也自然寓於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董齋詩話》)。我們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現中間有著很大的跳躍。了解戰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戰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著已經居於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著戰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乾淨利落,表現出地道的統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徵。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趙其鈞)

【賞析二】:

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於秋高馬肥的季節向內地進犯。“秋風入漢關”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昨夜”二字,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了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為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怎樣呢?寒雲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雲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眼中形勢胸中策”(宗澤《早發》),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的基本規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雲密布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更催”二字暗示戰事已按主將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鬥的結果也自然寓於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董齋詩話》)。

我們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現中間有著很大的跳躍。了解戰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戰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著已經居於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著戰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乾淨利落,表現出地道的統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徵。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

【試題】(北京卷)

12.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10分)

西江月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

張孝祥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① 下列對詞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一、二句點明行船的季節,描寫洞庭湖上風浪未起時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觀想像色彩,“鱗鱗細浪”實際指滾滾波濤。

c五、六句寫明日風向一轉便可順風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麼關係呢?

d七、八句寫作者期盼到岳陽樓上聽水下傳來的《霓裳》曲。

②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的詞人屬於哪一流派?(3分)

③在這首詞中,作者是以怎樣的胸懷對待風波險阻的?舉出兩處具體描寫,略作分析。(5分)

【參考答案】

①(2分)d

②(3分)蘇軾 辛棄疾豪放派

③(5分)第一問:達觀、豪邁的胸懷。

第二問:略

【賞析一】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

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像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像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像,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么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像。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斗,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傑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么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像,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賞析二】

張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市)。後改官離開湖南,乘舟北上,途經洞庭湖畔的黃陵山,遇風受阻,寫了這首詞。《宋六十名家詞》題作《黃陵廟》,個別語句亦稍有出入。

上片寫行船遇風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見與感受。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開頭兩句,寫風尚未起時的風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著筆,勾勒出時令特徵,引人遐想,可以想見,此時周圍的山色濃郁蒼翠,萬物生機勃勃,開花的花朵艷麗,結果的果實纍纍;“十里湖光”寫出湖面寬廣坦蕩。這兩個對偶句用“滿載”和“平鋪”相對,將湖光和山色一併畫出,前句說美麗的秋景盡收眼底;後句說無風時湖水平穩,遠遠望去,就象“平鋪”在那兒。水光山色,交相輝映,船上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此二句純屬寫景,而作者欣悅之情盡在其中,即所謂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說,水神有意留住我觀看夕陽西下的美麗景色,放起魚鱗般的波紋。這是寫的天氣乍變,微風初起時的湖上景色,也是變天的前兆。有經驗的船工勢必要拋錨停舟,採取應急措施,因為這霞光輝映,“鱗鱗細浪”過後,將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寫的“濁浪排空”、“檣傾楫摧”的惡劣天氣。這兩句以幽默的手法寫航船遇風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襯出作者此時的心境十分安閒自在。用“斜陽”點明時間是傍晚,以“細浪”說明天氣變化,要起風,皆是妙筆。

下片寫停船後作者的心裡活動。“明日風回更好”,寫他期待風向迴轉,天氣變好,及時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猶言“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話,但也表現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露宿”時的曠達胸襟。“水晶宮裡奏霓裳”,“水晶宮”,俗謂“龍宮”;“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聽到陣陣波濤聲,奇特的想像油然而生,把水聲比喻作龍宮的音樂。龍宮既然奏歡慶之樂,明日準是好天氣,航船正常前進,“準擬岳陽樓上”,尾句構想,明天準能在岳陽樓上欣賞洞庭湖的美景勝狀。

本詞寫航船遇風受阻的情景,寫景、抒情,乃至對“明日”的構想,著筆輕鬆,無半點沮喪之處。全詞語言淺易而意境幽雅,讀來只覺作者對山水無限熱愛,卻不見船遇逆風受阻的懊惱,這是此詞的特色,作者構思獨到之處。(王方俊)

【試題】(天津卷)

13.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6分)

嚴鄭公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注]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國公。籜(tuò),筍光。帙,包書的布套。

⑴本詩前三聯描寫出柱子怎樣的形象?

答:

⑵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答:

⑶請你談談對最後一聯寓意的理解。

答:

【參考答案】

⑴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淨,風送竹香。

⑵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侵”字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的漸進過程。“晚”字則寫出了竹陰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⑶答案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

示例二: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譯文】

嫩綠的竹子還有一半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剛伸出牆外。

翠綠的顏色映照在書卷上感到光線暗了下來,竹影移過灑樽顯得(更加)清涼。

細雨沖洗後嫩竹顯得很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讓人們不去砍伐,應當可以看到它長到拂雲之高。

【賞析一】

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嚴武素與杜甫友善,字季鷹,華州華陰人,雖武夫,亦能詩,全唐詩中錄存六首。他性豪爽,讀書不甚究其義。八歲時,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屢禁其習武。後以蔭調太原府參軍,累遷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諫議大夫。至德後,歷劍南節度使,再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進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與杜甫最友善,鎮劍南時,甫因避亂往依之。

全詩清新雅致,風格與作者一貫詩風有異。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描寫了新發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筍蓬勃生長的典型過程。竹生長是看不見的,作者化靜為動,用“含”,“出”把竹的生長過程寫活了。

“色侵書帙晚”,竹的顏色綠得逼你的眼,綠色映照在書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來,“隱過酒樽涼”,竹影搖曳,竹色青蔥,晃動的竹影移過酒器,顯得更加清涼了。頷聯選取竹“色”給人的感受,讓我們仿佛置身於竹蔭中,品著清涼的美酒。

“雨洗涓涓淨,風吹細細香。”細細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塵不染,微微的春風送來縷縷竹的清香。頸聯繼續從視覺和嗅覺來感觸竹。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尾聯作者展開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經伸入雲端,輕輕的拂動著。

本詩是一首應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對主人的一番讚頌,以竹盛讚了嚴鄭公高潔的情操,杜甫雖然長嚴武十四歲,嚴武也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但作者後半身長期依賴嚴武接濟,出語自然更加謙恭。不過本詩也值得稱道,特別是“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與“雨洗涓涓淨,風吹細細香”四句,後人單獨輯錄在一起,成了一首詠竹的絕佳之句。

【賞析二】

松竹梅,歷來為人喜愛,稱為“歲寒三友”。竹的品性也為人稱道。歷來詠竹之作,十分豐富。杜甫的《嚴鄭公宅同詠竹》,以“竹”為吟詠對象,托物言志,耐人尋味。詩的開篇即寫竹的新嫩和勃發的生機。竹的一半還包著筍殼,枝梢才伸出牆頭,寥寥幾字,寫出了“新竹”的特點。接著在頷聯突出竹的“色”和“陰”,轉換了描寫的角度。窗外那翠綠的顏色似乎使室內的“書帙”都浸潤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漸漸擴大之勢寫得鮮活可人,富有動感!而書酒相伴,本是愜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過,那桌上的酒樽也覺得清涼宜人!竹的可愛之態,躍然紙上!陸游寫竹:“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新竹》)杜甫這兩句,與陸游異曲同工。如果說,前兩聯,從視覺的角度寫竹,那么頸聯詩人轉而寫竹的清香之氣,又是從嗅覺的角度描摹了。經雨洗濯的綠竹顯得更加秀麗而潔淨,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環境,真有欣然忘食、樂而忘憂之感了。以上三聯從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氣完意足。最後一聯,作者順勢一點:“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人們只有真心愛竹、護竹,不去“剪伐”,摧殘可愛的新竹,它一定會自然生長到拂雲之高!

竹品,即人格。詩人反覆狀寫竹的可愛,意在突出心中所達之意:尊重天性,順應物性之自然;或者呼籲統治者要呵護人才,而不要隨意摧殘人才;或者以竹自況,期待朝廷能提攜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堯舜上”,能為治國平天下奉獻綿薄之力……

這首詠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貼,狀物,形象生動;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認真品味。

【試題】(上海卷)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4-16題。(8分)

早興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樑明,初打開門鼓一聲。

尤上階眠知地濕,鳥臨窗語報天晴。

半銷宿酒頭仍重,新脫冬衣體乍輕。

睡覺①心空思想盡,近來鄉夢不多成。

[注]①覺:醒。

14.白居易,字樂天,號。(1分)

15.對本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首聯用“晨光”與“開門鼓”交待時間之早。

b.頷聯以犬和鳥的表現描繪清晨興旺之景。

c.尾聯“鄉夢不多成”呼應“心空”,點明主旨。

d.本詩語言淺顯平實,給讀者清新自然之感。

16.詩人善於從細微處表現生活情趣,請從這一角度賞析畫線句。(4分)

【參考答案】

14.(1分)香山居士

15.(3分)b

16.(4分)“新脫冬衣”以動作暗示季節更替;“體乍輕”寫出猛然間的輕鬆感受;“乍輕”呼應“新脫”,描寫入微,抒發了詩人切身感受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一點1分,語言1分)

【賞析】

這首詩當是長慶三年(823),詩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他幼時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願已償,心中自然快慰。這首小詩,反映了詩人在杭州的第一個春天即將來臨時內心的喜悅激動之情。

從詩的結構看,前四句寫詩人在早晨的所聞所見,後四句則是抒發詩人對早春氣象的感受。也許是因為詩人對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來了。此時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開始咚咚地敲響;大概是天氣轉暖、大地變得潮濕的緣故吧,那在台階上貪睡的小狗兒也擺擺尾巴,懶洋洋地爬起來;而一向活潑的小鳥更不會放過這可愛的時光,正在窗前嘰嘰喳喳不停地歡叫著,似乎是在向人們報告著美好天氣的到來,催促著人們早早起床。這四句通過晨光、鼓聲以及對春天極為敏感的兩個動物——犬、鳥的傳神刻畫,在緊扣“早”字主旨的同時,又隱隱透露出春天的氣息。

詩歌的後半部分表現了詩人在這樣春天氣息越來越濃郁的環境下,產生的輕鬆愉快之感。“半銷宿酒頭仍重”說明昨日飲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樂事,以致詩人忘了自身的酒量,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來尚有頭重腳輕之感。“新脫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氣候,脫去冬衣會令人煥然一新,輕鬆爽快,所以說“體乍輕”。“體乍輕”而“頭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際,當有頭重腳輕、飄飄無定之感。這既是實寫酒意未消時身體真實的感覺,同時又何嘗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詩人陶醉了呢?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這樣的境界中,他忘記了一切憂愁和煩惱,以致於“睡覺心空思想盡,近來鄉夢不多成”,這兩句照應詩題,寫夜間因為沒有鄉夢撩人愁思,睡醒後心境空明。暗示出詩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氣息所感染,他又迎來了一個明媚的春天。

全篇無論是寫自然景物還是寫自己的生活與心態,都筆致輕靈素淡,充滿著情趣。節奏也是流暢、歡快的,字裡行間,融注著詩人對春天、對生活的熱愛。

【試題】(重慶卷)

12.閱讀下面的曲詞,回答問題。(6分)

【折桂令】問秦淮

孔尚任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⑴“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用了什麼修辭手法?(2分)

⑵“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⑴借代,反問。

⑵通過“白鳥”“綠水”“嫩黃花”“新紅葉”等描繪了初秋景色。又通過“飄飄”“滔滔”“有些蝶飛”“無個人瞧”等表達了因昔盛今衰引發的冷寂落寞之情。

【賞析】

【折桂令】這支曲子,寫明亡後南京的殘破景況,抒興亡巨變後人的感情與情緒。重點寫了秦淮河。秦淮河是長江下游支流,經南京市區西入長江。南京夫子廟一帶六朝時十分繁華。這種“繁華”中,妓院占了不小的成份,眾多妓院造成了倚型的繁榮。何況昔日的妓院裡有名妓李香君,李香君的教曲師傅就是此時來懷古的蘇崑生!秦淮本是昔日南京繁華的象徵所在,如今卻粉黛無影,笙簫無蹤,燈船不鬧,酒旗不飄,只空餘破窗殘檻,讓人一見便覺悲涼之氣撲面而來。“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況周頤《薰風詞話》)本曲言情,正是通過一系列有形事物的描繪來抒發與表達的。因此,寓情於景,正是本曲在藝術上的一大特色。它沒有一處帶感情色彩的字眼出現,如:“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這幾句,寫白鳥綠水黃花紅葉,本應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但卻“無個人瞧”,好一個物是人非,於是只好放任其自飛自流,自開自落……此情此景,真讓人感到一股徹骨的淒涼。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嘆,一切俱在其中矣!堪稱借景抒情的範本。

【試題】(安徽卷)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羅江。

8.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4分)

答:

【解析】第8題是考查理解詩中表達思想情感的關鍵字語,結合上下文,尤其是詩句“誰復吊沅湘”、“樹轉午陰涼”,很容易讀出作者慨嘆人們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第9題是考查的是表現手法。題目說的是“最突出的表現手法”,對比或襯托應該說是最準確的,但詩中“用典”也還是很重要的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

8、(4分)

空惆悵:慨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

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9、(4分)

手法:對比。

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賞析】

“端午”,是一個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節日。一到端午,人們忙著準備“碧艾香蒲”,一個“忙”字,寫出了家家戶戶“慶端陽”的熱鬧景象。“細纏五色臂絲長”,寫出楚地端午風俗。這描寫,為下片抒情作了鋪墊。在這熱鬧喜慶的節日裡,詩人卻“空惆悵”,與“慶端陽”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誰復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悵”的緣由,原來人們忙著過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慶,而忘卻了這個特殊節日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誰還記得那為愛國詩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發,直指俗弊。下片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運用了對比手法。詞人在端午“讀罷”《離騷》,傷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著“慶端陽”的人們,卻無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悵無比!詞人多么希望能記住這位富有“忠義氣”,美好的品格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的屈大夫啊!

作者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把內心的情感抒發得深沉、有力,值得品味。

【試題】(福建卷)

(三)古代詩歌閱讀(6分)

5.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6分)

江行

[宋]嚴羽

瞑色葭外,蒼茫旅眺情。殘雲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人到水中游,舟隨樹梢行。離家今行宿,厭聽棹歌①聲.

[注] 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⑴詩人為什麼“厭聽棹歌聲”?(2分)答:

⑵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4分)答:

【參考答案】

⑴詩人離家日久,思想情切,厭倦了長期的漂泊生活,所以聽到棹歌聲便心生厭煩。

⑵詩歌頷聯妙在融情於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的淒迷精緻,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之感。

【賞析】

詩題為“江行”,突出了借“舟行所見”抒情達意的主旨。在暮色蒼茫之時,“蒹葭”“殘雪”“新月”,“樹杪”等,為目之所見;“斷雁”鳴叫、漁夫“棹歌”之聲,為耳之所聞。這一系列意象,營造出了迷濛淒迷的意境,有力地抒發旅途思鄉之情。詩的最後兩句,點明“離家”思鄉之旨,借“厭聽棹歌”這一反常心理,來突出羈旅之情,思鄉之感,構思可謂新穎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