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弟子規》讀後感作文範文10篇

弟子規》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弟子規》讀後感作文範文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一

學校給每一個學生髮了一本國學經典的書,其中有一部分的內容是《弟子規》。於是我做完作業有時間時就會和媽媽坐在沙發上一起讀,媽媽還為我解說意思呢!媽媽常說,學習《弟子規》對我們很有幫助,它教育了我們在生活上、學習上很多做人的道理。

今天晚上,媽媽和我又在大聲地念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媽媽解說道:“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聽到這裡,我低下了頭,因為我想起我平時也真的做得不對。有時我做作業或者學習不夠認真,父母會說我幾句,可是我不但不虛心接受父母的教導,而且還覺得父母好囉嗦好煩,亂發脾氣。現在我看著手裡的《弟子規》,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後一定要聽從父母的教導,還要虛心的接受父母的批評。例如:媽媽經常說我的東西亂放,書桌上擺滿了學習用品、玩具,每次都是她幫忙收拾。以後我要用《弟子規》中還提到的“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來警惕自己,每次做完作業我一定自覺地把學習用品和玩具放好,不再讓媽媽為我操勞。

《弟子規》中有許多道理值得我學習,這真是一本讓我百看不厭的好書,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必須在幼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首先要端正自身的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等。其次教會了我許多好的學習方法,不僅僅要認真學習,還要學以致用,這樣才能真正地讀懂好書,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二

《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提高,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

《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

以前我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弟子規里說:“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以後一定會孝敬父母。

《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作為學生的我,知道了一個很好的道理:要在日常生活中要作到孝敬長輩。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三

當我第一次翻開《弟子規》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封面,是如此精美,飄著淡淡的書香;內容,是如此豐富,讓我深深地喜歡上了它。是它,讓我懂得了:人,原來是這樣做的!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首悅耳動聽的三字歌謠,就是《弟子規》。

“入則孝”這一部分,向我們講述了在家要孝敬父母、孝敬長輩,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出則悌”、“謹而信”敘述了日常生活和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泛愛眾”、“親仁”進一步講述了如何為人處世;“餘力學文”敘述了如何讀書求學的道理。

讀了“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一句的時候,我思緒萬千。現在,很多人都把錢看做第一位,甚至為了錢,和朋友、兄弟反目成仇,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來謀取財物。我感到這樣很可笑:錢算什麼?它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罷了。把錢過分地看重,自然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仇恨、誤會……

“要是聽到別人指出你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的表揚就高興,那么,對自己有害的人就會來到,對自己有益的人就會離去。”是啊!現實生活中,總是存在著一些愛聽別人讚美的人,他們往往不知道,這正是一個敗筆。對自己有害的人會逐漸加害你、利用你,後果真是不堪構想啊!但如果相反,你得到的益處會越來越多。

《弟子規》,教會了我諸多的人生道理還有禮儀規範,以及學習的技巧。擁有一本《弟子規》,就如同有了一顆熠熠生輝的鑽石,讓你在以後的人生路途中,受益無窮。

《弟子規》,你散發的那淡淡的書香,將會陪伴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暢行!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四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每當我翻開《弟子規》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

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珍寶:《大學》、《中庸》、《論語》……早已聞名遐邇。《弟子規》雖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很多啟示,也是我最感興趣,感悟最深的一本書。

《弟子規》,顧名思義,是孔子平時用來約束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規定,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前者比後者更加全面、細緻。《弟子規》在大到一個人的思想,小到一個人如何走路說話,都有一個詳細的規範。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話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說:當長輩站著時,你不能坐著,長輩坐著時,讓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剛好聽到為宜。長輩讓你進去時,你得快一點,讓你出去時,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長輩問你話時,你要站起來回答,並且眼睛要看著他。

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是別有用意,他要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這也是報答長輩的最好的方法。並且走上社會後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為他人著想。而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裡是“小皇帝”“小太陽”,天天要家人圍著轉,只知道自己過得舒服,為所欲為,尊敬長輩又何從談起,長大以後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會得到他人尊重的。

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弟子規》,它簡單易懂,其中又蘊含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藉。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五

弟子規》裡面都是生動的故事,我很喜歡 。 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那些孝悌故事,如《臥冰求鯉》、《親嘗湯藥》、《替父從軍》……

先說說《替父從軍》吧!花木蘭,家喻戶曉。她天天跟著父親學習騎馬,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差役送來了徵兵的通知,要木蘭的爹去當兵。可是父親已經年老,怎么還能打仗呢?思量再三,最終木蘭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爭中,木蘭作戰勇敢,立下了不少戰功。最後,木蘭回到自己的家鄉,換上了漂亮的女裝,同伴見面前站著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動人的少女,都大吃一驚,沒想到共同戰爭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少女。花木蘭出於孝心,替父從軍,造就她成了當之無愧的女英雄。

再講講《臥冰求鯉》。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他的親生母親早就去世了,繼母對他很壞,經常在父親面前說壞話。有一次,繼母生病了,她說想要鯉魚吃。於是,王祥去外面捕魚。那天天氣特別冷,西北風呼呼地吹著,河面結了厚厚的冰,王祥為了能捕到魚,竟然脫下衣服,赤身在冰上,想用身體把冰花開。這時,冰突然裂開了,露出了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把魚煮給繼母吃。幾天后,繼母的病好了。也是因為孝心,感動了原本冷酷的繼母。從此,她改變了對王祥的態度。

最感人至深的要屬《親嘗湯藥》了。漢文帝是皇帝,但他像平民百姓一樣,照顧年邁的太后。太后生病,每次喝藥的時候,都要嘗一嘗,看看藥苦不苦,燙不燙。每天伴在太后身邊,整日整夜地沒法合眼。過了三年,太后的病好了,但漢文帝卻累得倒了下去。漢文帝因為懂孝,所以懂民心,使他成為老百姓擁戴的一代明君。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尤其是讓我懂得要孝敬父母,我很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六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儼然就是小公主,小皇帝。住著寬敞明亮的樓房,甚至是豪華的別墅,開著別致的轎車,吃著頂級的快餐,古人的那些仁孝義早已離我們遠去。但自從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後,讓我深深震撼。

《弟子規》開篇第一句就是“首孝悌。”是說做人心中要有愛,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敬的話,那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晉朝的王祥臥冰求鯉,最終感化了繼母冷酷的心。身為一代皇帝——漢文帝,日理萬機,但不忘了照顧年邁的太后,做到親嘗苦藥。正因為他的侍母至孝,才會有他的治國有道,最終成為一代名帝。

讀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叫我們時,我們要立刻答應。父母叫我們做事時,我們不要偷懶。)想起以前父母叫我做事時,都覺得不耐煩,甚至對父母大呼小叫;當父母問我問題時,總是愛理不理,慢騰騰地回答。不禁汗顏萬分。

讀著“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做弟妹的要尊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父母心中自然就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尤其是孔融小小年紀,能夠如此敬兄愛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想我和哥哥卻動不動就吵架、鬥嘴。吃飯時,我和哥哥都爭先恐後地搶雞腿吃。每次有好吃的,我都是挑大的,撿好的。現在想起來都臉紅。我決定以後要和哥哥和睦相處,讓爸爸媽媽感到欣慰。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做人的根本,真感到慶幸!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七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些熟悉的句子出自《弟子規》。暑假我閱讀並背誦了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弟子規》。它分七個部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熱、讓我們體會了古人的智慧,不僅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 養成好的習慣。

我背了《入則孝》後,改正了很多缺點,現在爸爸媽媽的呼喚,我多能及時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對於爸爸媽媽的教導和責備,我都會耐心的 聆聽和虛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媽媽強詞奪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學習和品德上不如別人的話,要發奮努力,迎頭趕上去。而衣服和飲食上不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產生攀比心。“衣貴潔、不貴華”,告訴我們穿的整齊乾淨就可以了。“對飲食,勿揀擇”告訴我們不可以偏食。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 增一辜“我們小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要拿出勇氣,勇敢面對錯誤,知錯就改,不能因為掩飾凡下的錯誤就說謊,又犯下了另一個錯誤,會錯上加錯。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識,我會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八

暑假裡我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對待長輩要懂得尊重、孝順和感恩,對待朋友要懂得謙讓、包容。對待師長要懂得感恩。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入則孝篇中的一句話“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需靜聽;父母責,須順承;看到這些話時,我感到非常慚愧。平時在家裡時我總是和父母頂嘴,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辯解,把他們氣得火冒三丈。今後我一定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誨。

又從“親有疾,藥先嘗;晝夜待,不離床;這句話中讓我回想起,每次我生病時,媽媽總是日夜不停的照顧我,而每次媽媽生病我卻是自顧自的上床睡覺。我不禁想到一句話“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果我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以我要學會怎樣孝敬父母。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它我受益無窮,是所有人為人處事的典範,我們一起來學習。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九

在我的“書庫”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書。當然,也少不了一些經典作品。如:《三字經》、《百家姓》、《水滸傳》、《西遊記》……我都非常喜歡看。但我感觸最深、最喜歡的書,還是《弟子規》。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這還得從我上一年級的時候說起。那時候我只知道《三字經》,不知道《弟子規》。有一次,我看到《三字經》書背後有許多同系列的經典書籍。當我看到《弟子規》的時候,就很好奇地問爸爸:“‘弟子規’是什麼意思啊?”爸爸說:“它和《三字經》一樣,也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古時候的學生就稱為“弟子”,“規”就是‘規範、規矩’的意思。”

後來我就去書店買了這本書,認真地閱讀。從中我學到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如:“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告訴我必須要勞逸結合,不能死讀書。否則是不會有成果的。還有“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訴我讀書要用心去想,仔細去看,專心去讀。又如:“用人物,須明求,儻不問,即為偷。”讓我明白了借用別人的東西,應先徵得別人的同意,不能不說先用……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經典作品讓我享受閱讀快樂的同時,明白了許多道理。在以後的學習中,我會閱讀更多的書,做一個有用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十

三年級剛開學的時候,逯老師就教我們誦讀《弟子規》。剛開始,我只是跟老師讀,回家給家長背。但是慢慢地,我發現《弟子規》里蘊含著許多發人深省的道理,其中“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讓我感受最深。

記得有一次,我外出找同學玩沒有告訴爸爸、媽媽,回家後被他們狠狠批評了一頓。當時我心裡很難受,心想:“不就是晚點回家嘛,用得著這么凶嗎?”學了《弟子規》後,我明白那樣想是不對的,爸爸、媽媽是怕我出事才這樣的。同學們,多讀點有意義、有價值的書,做個聽話的孩子,不要讓父母為我們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