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竹子的抒情隨筆:竹趣

:竹子歷來為文人墨客所讚頌。以下是一篇有關寫竹子的散文隨筆,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一下吧!

前些年教書,中學課本里有《井岡翠竹》一課。那篇課文是作者通過描寫竹子,讚美井岡山人以及紅軍戰士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和昂揚不屈的鬥爭精神。其立意高遠不說,單是對竹子的描寫讓我曾經震撼過。

後來又讀了蘇東坡的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耐”。更產生了諸多想法,如傍竹而居真的能讓人脫俗還雅嗎?

本人一向是蘇老夫子的冬粉。所以,從此便努力在自家宅院裡擠出一塊空地來植幾枝竹子,試圖讓自己也雅起來。現在看來當時然有附庸風雅之嫌,但的確收益良多。

因為我本淺簿之士,所以首先講的是視覺享受。竹子的形象郁蔥蔥的,越是冬天越顯得蒼翠。要知道在我們淮北老家冬天是難得一點綠的,所以一到這時我的心就蕩漾不己已。其次,時有隨風搖曳,沙沙作響之韻;時有暗影浮動,靜謐清靈之妙。此時,對竹覽卷那是何等的愜意瀟灑。如果有客來訪,竹園茶敘更是別有一番情趣。也正因為如此,筆者再有外出的機會就特別關注竹子。

浙江千島湖一行,特別是到桐廬看那漫山遍坡、高大挺拔的江南毛竹,筆者頗感氣勢雄偉,天廣地寛。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游揚州“個園”,在那古老的建築群落里,犄角旯旮,溝邊路旁遍地植竹。我在遐想之餘,又有幾分眼紅當時園主人兩淮鹽商黃至筠的富有和雅趣。

游蘇州穹窿山孫子故里,我似乎在竹林深處看到了中外著名的軍事謀略家孫武潛心著《兵法》紙上揮師雄兵百萬時那起伏的胸膛和深篴的眼神。

游無錫《三國城》諸葛故居時,我仿佛聽到從竹林深處那低矮的茅舍里傳出悠悠的《梁父吟》樂曲聲。又仿佛聽到智慧之神那縱談天下的侃侃高論。

但遺憾的是,甴於本人的寡聞孤陋,至今還沒能謀得蘇軾故居一面。四川是竹子的故鄉,想必那裡更是竹傍人生,人伴竹長,天地合一的絕佳境地。

這些人中之龍呀!他們的雅,真是雅到了極至。

身游神往一番,我又回到了現實,我又回到了我的竹園。大概因為我的胸無點墨,身在竹中不知竹的緣故。我家的竹園咋看咋沒有鄭板橋詩畫中《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派頭和定力;咋看咋沒有畫家筆下梅,蘭,竹,菊“四君子”中“竹”的那種脫俗靈動的身影。於是乎,我也東施效顰一把,每天閒暇都要到竹園裡看看,以期達到“胸有成竹"的特效。不想,還真有了發現。

首先我眼見了“春芛出土"的盛況。每年農曆三丶四月間,竹園裡頭天晚上還好端端的一片空地,第二天一早便有一枝竹芛挺出。半尺多高,渾身水淋淋的,嫩的出奇。但給人的感覺,她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據說竹子的這種力來自她的根。

竹子的地下部分稱“竹鞭”。所謂“鞭"就是節節狀。因此古人有贊竹子說“未出土時先有節"。當然這個“節"除說竹根的生長狀態外,還另有深意。他們把這個“節"又比作人的“高尚品德和操守"。後來又有人把在惡勢力面前,不為物動,不為色動,不為權動的人稱為有氣節。

文天祥如此,

吉鴻昌如此,

方誌敏,楊靖宇,趙一曼都如此。

古人說竹子“未出土時先有節",下面還有一句“到凌雲處仍虛心”。這個虛心除說竹子的中通特性外,還比喻人的謙遜品格。謙遜是偉人必備的境界。

做人有氣節難能可貴,做人處處虛心隨和,謙恭禮讓更屬不易。我等凡夫俗子見人客氣兩句,不顯擺自己,那不能算謙遜。

牛頓因發現“萬有引力"成為現代物理科學之父。面雙讚譽,他說,我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才顯得比別人高些。

國內有一位知名藝術家,著作等身,成績斐然,面對讚譽,他說,我只是個在海邊玩耍的駭子,偶爾撿到一兩枚貝殼而已。

大文學家魯迅甘願做茅盾這頭牛身上的尾巴。這些人才是謙遜,他們才是象竹子一樣“到凌雲處仍虛心"

最後藉助另一位古人的話結束全文“水能性淡為我友,竹解心虛是我師”。但願國人多植“竹”。

袁保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