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信息技術隨筆

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意識、普及信息技術文化、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那國小信息技術老師都會寫哪些隨筆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國小信息技術隨筆,希望你喜歡。

國小信息技術隨筆篇一

信息技術課程將逐步成為中國小的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應在培養學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很多中國小已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但對於這門特殊的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教學過程還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在教學第一線根據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以及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國小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我教平時教學中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片段一:預習導學,激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節課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要儘可能的採用精美活潑的界面,生動形象的內容,根據小學生的知識結構、興趣愛好、注意力方向、注意力保持程度、思維方式、動手能力等方面的特點,充分運用色彩、聲音、圖形、動畫、視頻等表現手段,來展現事實,再現情境,提供模仿,引起注意。最好利用投影機、實物投影儀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利用大螢幕進行舊知識的複習,展現新知識的功能,利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第一次高潮。例如在講解《神奇的海洋館》這節課前,向同學們展示一件利用FlashMX20xx製作的關於海底動畫,以引起同學們的注意,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新知識的強大吸引,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學生感到新奇、有學頭、願意學、喜歡學。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的質疑、求知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以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了。

二、精講點撥,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直觀性,有關信息技術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僅憑老師的口述,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的講授應精心選擇使用多媒體數據,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創造民主、輕鬆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當堂訓練,讓學生嘗試樹立創新意識。

1、拓寬視野,探索創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努力嘗試,營造積極探索,具有創造性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強調在課堂上,只要敢於嘗試,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學生製作幻燈片時,同學面對功能強大的“Powerpoint”軟體,無從下手。模仿較多,創新較少,製作出來的演示文稿,沒有新意。這時,可仔細觀察學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讓同學發表意見,接著大家一起試一試。這樣,時間長了,學生的思路就開闊了,也願意動手嘗試了。學生們不僅認識到了動手操作、手腦結合的重要,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淡化了失敗的感覺,體會到了大膽嘗試就會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了創新意識。課堂上,要努力探索創造性學習新途徑。例如,在平時教學中,鼓勵學生不以老師和同學所做的作為標準,強調自己的作品要與眾不同;同時注意學生的作品,讓其進行展覽,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另外,結合學校的各項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參與創新。例如,讓學生用“Powerpoint”軟體為課本里的古詩進行配畫配樂,大家興趣盎然;讓學生利用“Word20xx”為班級製作課程表等等。這樣逐漸幫助學生樹立了創新意識。

2、學生是課堂上的主人,教師應當以啟發代替灌輸,以輔導代替管制。“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小學生好奇心強,持久性差。課堂上如果教師講得過多,學生會感到厭煩。所以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當多考慮小學生的特點,應當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師生合作,學生之間合作。課堂上,學生有問題可以與老師交流,尋求幫助;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體現合作。比如剛學習滑鼠操作時,通過遊戲軟體的操作,大家的合作幫助,很快掌握滑鼠的操作。

3、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

在課堂上,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注意他們的年齡特點。低年級學生可採用問答、遊戲、比賽等形式參與學習活動。比如在第一課上,介紹第一台計算機時,讓學生猜一猜,說一說,它是哪國人發明的?有多大?你想設計什麼樣的計算機?課堂上,大家你說我說,全體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之中。在歡快的氣氛中,學生們都參與到教學中,既學會了知識,又得到了參與。

四、總結評介,信息反饋

評價促發展,多維度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從而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動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真正體現評價的功能。在時間少任務重的情況下,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喜歡學習。通過教學評價要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諧,發現生命的燦爛。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要全面考慮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要。努力創造條件,以積極參與、學以致用為本,激發興趣、合作學習、嘗試創新為手段,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大膽探究,小組合作,使他們不斷體驗成功。

國小信息技術隨筆篇二

信息技術課中能藉助Internet這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以及計算機本身具有強大的計算、輔助、管理等功能。這樣教學課堂中根據小學生愛玩的特點,指導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擴展他們學習電腦的興趣;利用小學生好勝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會邊動手,邊觀察,邊分析,啟迪他們在實踐中進行科學的思維;教師不應強行把學生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善於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認真聽取學生髮表的意見,並放手讓學生大膽試一試。

學習Word就要學生自己寫自我介紹、寫課程表、列印賀年片等。比如在學習“把表格修飾得更漂亮”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修飾表格的方法,學會了設定表格內容的字型、字號、顏色、底紋及對齊方式。對整個課程表進行修飾,通過全體參評,評出了全班修飾得最漂亮的課程表。完成了我們預定的任務。請下課後思考一個問題:在修飾表格的過程中是不是用的字型越多,用的顏色越多,修飾的表格就越漂亮?

“授人以魚,未若授人以漁”。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中,既注重傳授知識,又注重讓學生理解電腦獨特的思維;不公會使用電腦,還時常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設計,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這個程式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思路。

在課堂上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作出別出心裁的答案。學生智慧的激活,會反作用於教師和其他學生,使其能在更高層次上積極思維,從而在師生、學生間積極思維的互動中,不斷閃耀出智慧的光芒。師生可從中盡情地去體驗教學創造美的樂趣,並可獲得教案目標之處的收穫。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關注知識的結構和學習學習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能力的遷移,使這些結構具有適度的靈活性。讓學生成為主角。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主動地去發現學習從而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這就要求在一節課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自由,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選擇方法是自由的。創建多向的交流環境,學生可以問教師,也可以互討論,還可以查資料來解決。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教室是你們的,電腦是你們的,老師只是你們的學習夥伴,能學到多少知識,全看你自己的了。

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堂課下來,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狀況,根據自己的選擇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真正成課堂的主角。

國小信息技術隨筆篇三

“畫圖”教學在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怎樣培養學生對“畫圖”的興趣和多種能力呢?為此,我作了如下嘗試:

一、採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對“畫圖”的興趣。

開始教“畫圖”前,我首先通過投影儀向學生出示我的作品:美麗的彩虹、可愛的大熊貓、奔跑的梅花鹿……學生看到這些十分興奮,“好漂亮啊!”“老師,您教我們畫吧!”學生髮自內心想學習“畫圖”,增加了學習的動力。在我講解、示範後,學生動手畫圖時,我巡迴指導,及時表揚畫得好的學生,並把他們的畫分別放在大螢幕上,讓大家觀摩、評價。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後,學習“畫圖”的興趣更濃了。我還組織學生開展“電腦繪畫”比賽,學生一個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幅幅繪畫作品受到了學生、老師和家長的好評。許多學生都說,我喜歡上電腦課,我喜歡“畫圖”。

二、在“畫圖”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我在示範“畫圖”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我的操作,了解要領。在學生動手畫圖前,我引導學生正確操作;在畫完後要仔細檢查、認真觀察,再作修改。例如,我在教畫“雪人”的眼睛時,先畫出一隻眼睛,再將其“選定”為“圖塊”,然後按住Ctrl鍵不放,同時拖動“圖塊”,就得到另一隻眼睛。為了讓學生觀察得更清楚,我又重新操作一次。然後,我讓學生親自動手畫圖。我在巡迴指導時發現,有的學生忘記了按住Ctrl鍵不放,結果無法複製“圖塊”,有的畫出的兩隻眼睛不對稱。我就及時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再作修改。在大家評價大螢幕上學生的“畫圖”時,我引導他們全面觀察,找出優點和缺點,再對自己的“畫圖”進行修改。

三、在“畫圖”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畫圖”,並非“照貓畫虎”,一點都不需要動腦。恰恰相反,要完成好“畫圖”,必須勤動腦、多思考。我注意引導學生要“兩想”:一想正確的操作(如“工具箱”的使用、“撤銷”的操作),二想“畫圖”的美觀。我結合學生學過的美術知識,引導他們從構圖、線條、色彩等方面去考慮“畫圖”。我在教畫“圓”和“正方形”時,引導學生與畫“橢圓”和“長方形”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我在教“巧畫對稱圖形”時,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數學知識,認識軸對稱和中心對稱,觀察、思考對稱圖形的特徵,示範“翻轉”和“鏇轉”的操作,然後讓學生親自實踐。在教“給圖形添上影子”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各類映射效果與原像之間的幾何特徵對比,從而找出對軟體的需求,實現向軟體功能的引導,形成有機的任務驅動。這樣,學生普遍對“翻轉、拉伸、扭曲”等操作掌握得比較好,製作出了圖形(文字塊)的倒影和前後影子。

四、在“畫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大膽構想、勇於創新。例如,在教了“移動和複製圖塊”等知識後,我引導學生畫熊貓等動物,大家除了運用這些操作外,還運用“刷子”、“噴槍”等工具,使用多種顏色,畫出了大樹、小草等大自然中的東西,創作出了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美景。

五、在“畫圖”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學生畫完圖後,我引導他們相互觀摩,相互說說自己“畫圖”的內容,比比看誰說得最好。例如,學生畫完“山水”後,有的學生說,“我畫的山鬱鬱蔥蔥,萬紫千紅。”有的說,“我畫的長江波浪翻滾,很多船兒乘風破浪。”有的說,“我畫的圖水天一色,交相輝映,美麗極了!”……這樣,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為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以上作法,在教學中已經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比較強,對“畫圖”的各種操作要領掌握得較好,觀察、思維、創新、表達等多種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筆者介紹上述作法,是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