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課隨筆

學歷史講究的興趣,那國中歷史如何教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國中歷史課隨筆,一起來看看。

國中歷史課隨筆篇1:國中歷史教學隨筆

學科素養培訓的最後作業是提交一篇教學設計,很多人覺得難。我們都知道,課堂是歷史教學的主陣地,而教學設計則是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我們其實每天都在進行教學設計。但是我們往往都會寫教案,卻不一定會寫教學設計。那么教學設計和教案有什麼不同呢?

一、教學設計不是寫教案。

教學設計不是寫教案,是以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為指導,以分析教學需求為基礎,以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為目的,對教學的系統規劃及其教學方法的設計。作為國中歷史教學設計,就是要在教學之前,做出的如何最有效的向學生傳播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正確方法、養成學生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從一節課中有所收穫的整體設計。特別是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設計更顯出了其特點,要更多地體現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要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教師要在教學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教學設計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它更是關於教學的說明,我的理解為:教學設計在於重點要說清楚為什麼這么設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起始階段,對教學過程起著巨觀調控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正因為教學設計是要重點說明為什麼這樣設計,所以,要設計出一堂好課,很不容易。要把每節課每個步驟都認真的去設計,僅憑自己的構想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需要加強集體備課,在大家的建議下不斷的去修改,然後再聽課,再商討,再改進。從重難點的確定、突破方法、從課的導入、目標的達成、從找資料、到製作課件等等,都要經過幾次集體反反覆覆的討論、修改。所以,教學設計是大家智慧的結晶,這也的確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揮“集團效應”的作用。

三、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

一般說來,設計再好的課也要針對學生在上課時具體情況而有所調整。這就是以人(學生)為本。葉瀾教授認為,評價一堂課好不好,其實是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因為評價標準可以隨學校、教師、學生、學科、教材等情況的不同而不同。但葉瀾教授提倡一堂好課應該努力做到“五實”:紮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我想,要做到這“五實”,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教學過程中更不能拘泥於教學設計,被教學設計束縛了手腳,一切應以學生為重,以教促學,應學生動而動、應情境變而變,對課堂教學各種變化進行綜合把握,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採取有效的措施。

最後我想說,要想設計好一節課,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為什麼我們覺得設計起來難,為什麼要花很多時間才勉強設計好一節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平時不重視設計和課堂反思,只是寫寫簡單的教案,至於每一步驟為什麼這樣做?不清楚。所以我們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自身的知識含量、知識的更新、靈活處理教材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能力以及課後的教學反思等等。

新課改強調:“ 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營造寬鬆 、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好的教學設計,還要在課堂上實施好,才是真正的好設計。

國中歷史課隨筆篇2:國中歷史教學隨筆

給出一個機會,讓學生放飛思想浦陽鎮中 陳力權新課程呼喚尊重,民主,強調自主,發展.因而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每個細節,各 個環節,我們都應積極地把握可能的契機,把這些新理念滲透進去. 由此,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堂課.在那節課上,起初就因為沒有注意細節,差點造成對 學生的傷害.當時,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創設的情境,設計了幾個問題,當問到"毛主席為

什麼說'人民萬歲'時" ,有個學生說"這是毛主席拍人民馬屁"時,我非常惱怒, ,再等到 我讓學生列舉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時,這個學生又說了李鴻章,終於使我"忍無可忍" , 正準備大大責難他一番以泄心頭之狠時, 突然看到他一副委屈而又似乎悔恨的表情後, 我恍 然動了惻隱之心,腦海里竟然翻騰出一大堆新課程理念!因此,我就緩和了氣勢,巧妙地給 他了一個發言的機會,而他竟然滔滔不絕地對李鴻章進行了深刻剖析:那是歷史的不公平! 我在書里看到過,李鴻章其實對當時

中國還是有重大貢獻的,他是最早提倡洋務運動,目的 就是富國強兵,同時,像在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他都是與列強據理力爭,儘量 使清政府賠銀最少,割地最少,況且'弱國無外交' ,他只不過是一隻慈禧太后的'替罪羊' 罷了,因為沒有慈禧的點頭,他無權也不敢簽訂這些不平等條約……

他的回答竟贏得了全班學生一陣熱烈的掌聲! 這時,我非常感動,為學生獨到的見解而驚嘆,為剛才自己的粗魯而感到羞愧,更為 自己的"懸崖勒馬,回頭是岸"而感到慶幸. 由此,我深深地感到,我們不能僅僅重視學習新課程理論,更應該注重實踐,關注細 節! 我也因此受到了他的啟發,便讓學生繼續討論:諸葛亮是推進歷史發展還是阻礙歷史 發展的人物?學生在我的啟示下, 對諸葛亮進行了精闢評價:

從蜀國來說, 他對蜀國的經濟, 文化,政治起到了巨大的的促進作用,從這角度來看,他是屬於推動歷史發展的;但從當時 的大背景下,他要恢復漢室,阻礙統一進程,而東漢王朝則是一個腐敗,沒落的王朝,因此 他又是逆歷史潮流的,從這一角度來看,他是阻礙歷史的發展…… 在熱烈的討論中,把學生的思維又推向了一個高潮.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懂得了評 價一個歷史人物,不能迷信於某一本書,或某一個權威,也不能從某一個方面來下結論,而 應從多角度,並結合當時歷史背景來分析,評價. 這一堂課也就在對話, 掌聲, 思考中結束了, 反思這堂課, 作為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 課堂上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思考,多向思維的場所.

新《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要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教師應通過創 設多種適宜的活動引導學生勤于思考, 對社會現象和歷史問題進行質疑和反思, 從不同的視 角探究事物發生的原因,影響和聯繫.

因此,根據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我就把教學目標主要定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能以 辯證的,客觀的,多維度的眼光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特別關注講了幾個 知識點.所以,在這堂課上,我通過創設幾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發表"奇 談怪論" . 2,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努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人文精神的基石,它包括了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 中的自我定位,自主學習,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管理,實現自我超越. 這堂課的內容本身並不難,但如照本宣講,就會枯燥,乏味,因此,我圍繞以問題為核 心,培養學生基於獨立思考基礎上的批判精神,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的品質;做到不唯書, 不迷信權威,敢於質疑,大膽批判.努力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進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 神.

3,正視學生髮表的"異見""偏見" , ,引導學生自主發展. 課程改革的直接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 教師應把微笑送給每一個學生, 無論什麼樣的學 生,都渴望被尊重,因為沒有什麼差生,只有未被開啟的心靈. 由於一個學生沒有按我的意圖來回答, 當時我的確有點生氣. 而新課程理念強調師生的 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我還是承認了自己的失誤,並找個契機,給予這個學生肯定和鼓勵, 以挽回學生的自尊和自信. 為此,我們應創造一種自主,和諧的研討氛圍,以釋放學生的個性,讓他們敢於聯想, 暢所欲言, 從教材成為學生的世界轉變為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 努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潛 能.

國中歷史課隨筆篇3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製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仿佛“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像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鏇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