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條路的感悟隨筆:石板路

編者按:一條石板路,說出了時代的變化,也見證了自己的人生歷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篇文章《石板路》。

在我的人生中,與石板路有些緣分。回顧與石板路相關的生活,覺得饒有趣味。

在世紀陽光花苑的公園裡有一條長長的石板路。從20xx年下半年開始,我入住合肥女兒家已有五年,常在這條石板路上散步。從小林子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由西而東的石板路,繞池塘,越假山,過涼亭,走幽徑,一圈五百餘米。入口的小林子裡有樟樹、雪松、紫薇、紫葉李、棕櫚樹等,是小鳥栖身的樂園。林子前邊有一大一小的兩個池塘,清澈的池水映著台上亭子,夏日綠荷田田,花香蝶舞,更有江南園林風采。石板路兩邊樹木蔥蘢,脩竹豐茂、綠堤齊整,高樓林立。一年四季月月有花,從迎春花開始、接連是海棠花、桃花、石榴花、白玉蘭、菊花、紫薇、芙蓉花、梅花……。散步在晨曦中或在夕陽下,鮮花養眼,清風入懷,陽光相伴。走在石板路上,綠樹成蔭,風光旖旎,賞心悅目。下雨時,撐一把雨傘,看風吻綠葉,聽雨敲石板。飄雪時,穿一雙保暖鞋,輕踏積雪,“咔嚓咔嚓”,清脆悅耳。吸雪中空氣,覺腦清氣爽。待到晴日,仰觀藍天,白雲悠悠。每思當下,人近老年,一縷夕陽。數數石板,聊寄閒情!

當時光再回到半個多世紀前,我家鄉的跳峰嶺街上,一條石板路由東向西穿街而過,塊塊青石板延伸至嶺上。若沿石板走,可至我縣西部的山斗和鄰縣的邵東、漣源等地,過去街中的窮人常年為富人挑擔送貨,故這條街是出了名的“扁擔街”,石板上應該還有著我父親當年的草鞋印。解放后街上住著近百戶人家(含三個小隊),有幾分熱鬧,農忙時節,吃完早餐,一聲口哨,社員拿著鋤頭扁擔等,沿著石板路齊集村頭聽候隊長分工。而農閒時,村民喜歡沿著石板路齊集在街邊的廊檐下,說笑話,講故事,青壯年男子競力比賽。一條扁擔作道具,各執一端,一隻手撐著腰,單臂競力,後退者為輸,旁觀者吶喊助威!“加油”!“加油”!人群沸騰,而競力者氣壯如牛,青筋暴張,拼盡全力。常常是虎背熊腰者略勝一籌。小朋友歡呼雀躍,仰慕勝者,模仿大人比試。天晴時,大人做事,小朋友坐在刻有棋盤的石板上,動“金、木、水、火、土”的五子棋。以五步吃子為勝,常為勝負爭得面紅耳赤。而今在老街的旁邊有了村級水泥公路,沿公路建了一棟棟樓房,呈現出新農村的景象。老街中的石板雖然慢慢少了,但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是那條石板路。想想,如果讀懂了老街的石板路,我們就能認識一個時代,就閱讀了一部村史。

當我讀高中時,從村子的南邊出發,走一條長約六公里的石板路,途中翻越高高的雷峰山到青樹坪讀書。青樹坪是我縣西部商貿、文化較為發達的老集鎮,位於320國道旁。雙峰二中位於鎮上,那時還有一個雙峰十六中。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集體經濟模式下,農村尚不能溫飽。家裡無錢供我讀寄宿,清早自己動手炒飯吃,中餐在學校吃白飯。往返學校,霏霏春雨,水流石板,路滑摔跤,一把油紙傘,衣服常濕。炎炎夏日,斜陽下,石板燙腳,一雙輪胎鞋,揮汗而歸。秋霜冬雪,晨風刺骨,舉步維艱。長長的石板路記錄了我在雙峰十六中兩年的高中求學艱苦。也記錄了我青少年的成長過程。而今,二十多年未走這條石板路了,不知路上尚有石板否?!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特別是近些年,國道、省道縱橫、縣、鄉公路成網,交通上真正的四通八達。以車代步習以為常,而那曾經的老路慢慢消失在荒草中。徒步行走已變成了老百姓健身運動,而石板路只現身在步行街或公園裡。時代的變化,真是滄海桑田。

石板路,留在歲月中,既反映著時代的變化,也見證了自己的人生歷程。

作者:朱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