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騎行隨筆

愛好騎行,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悠閒的生活態度。那關於騎行的隨筆如何寫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愛好騎行隨筆,希望你喜歡。

愛好騎行隨筆篇一

初春的上海,戶外騎行依舊會滲透著絲絲涼意。但那即將落幕的調皮寒風已阻擋不了騎友們騎行天下的愉悅。每逢周末,就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腳踏車愛好者們穿梭與四面八方,你來我往。他們那追風逐浪、淡然自若的神情,像極了無拘無束的鳥兒在自由自在的翱翔,像極了那脫韁的野馬在風馳電掣的狂奔。那種感官體驗,那種思緒萬千,是那些躺在溫室里的嬌兒們一生都無法逾越的歡樂。

曾幾何時,我也愛上了騎行。或許是為了不辜負那縷辰光的無限嬌媚,或許是為了不錯過那抹夕陽的悄然相隨,或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僅僅是環境對了、情緒對了,便有了那一次次山水相依、日月相伴的腳踏車旅行。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紛紛紅紫將成塵,布穀鳴聲已漸稀。我們在騎行中享受著大自然所賦予的一切:綠的是樹、藍的是天、白的是雲,沒有故作、沒有裝腔、沒有雕琢、沒有粉飾。我們騎過那青色的海景;騎過那地平線上的太陽;騎過那靚麗的霞光......累了,可以席地而坐,觀賞吟吟的碟蛾;倦了,可以傍江而憩,聽聞咆哮的江河。

也許風景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種流動的感覺。景物是流動的,思緒是流動的,兩者融合在一起時,許久未開啟的內心此時洞開了;許多煩憂的瑣事,此時遺忘了。

是的,要么讀書,要么騎行。身體和靈魂總該有一個需要在尋覓的路上,不至於整個身心都在沉寂中墮落。

1930年的那季蟬鳴,國人潘德明開始騎腳踏車環遊世界。歷經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歷時7年多後返回中國。在當時,他這一近乎瘋狂的舉動,在如今,卻日益影響著一代代騎行者的夢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騎行天下,他們用雙腳的蹬踏丈量著青藏天路的尺寸,他們用兩輪的滾動記載著阿里山的無限風光,他們與腳踏車一同見證著地球上的奇山異水、奇人軼事。

中國,一個曾被稱為“架在腳踏車輪子上的王國”。從第一輛腳踏車進入中國開始,這種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深深的植入了國人的文化之中。從新奇洋貨到代步工具,從健身器材到時尚潮流,腳踏車以實用功能演繹著流金歲月,以獨特的魅力征服著每一代人。那兩個悠悠轉動的歲月之輪,它承載了我們祖祖輩輩的記憶。聽著那清脆的鈴聲,有的人也許會想起當年接自己去婆家的“婚車”,有的人也許會想起當年坐在腳踏車前槓上斜跨著書包橫穿大街小巷時的拉風,有的人也許會想起小時候趁著午睡偷騎爸爸的二八大槓在路上狠狠摔跤的情景。在素有腳踏車王國里,那是很多人抹不掉的美好回憶。

特殊的國情讓腳踏車在中國經久不衰。當20世紀末期,國民黨人將carbon“孔明車”的製作工藝引進大陸開始,就重塑了當代中國都市騎行的生活態度。當今的腳踏車已不在是一種單純的產品,它更是一種lifestyle,一種改變我們生活甚至生命的人力機械,一種可以拓寬我們視野、提升正能量的新型娛樂項目。

愛好騎行隨筆篇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騎行者們承載著人類勇敢的代言先鋒,他們無視那些躺在溫床上等死的蛀蟲。

一直以來,我也有這樣的一個夢想,在合適的時候,跟合適的人一起騎游天下。去看那玉龍雪山的神奇,去看那布達拉宮的偉岸,去看那麗江古城的神秘,去看那昌都界標的莊嚴......在一切的塵埃落定之前,將想要的生活過一遍。

我已沉浸在那種幸福當中。一袋換洗衣服,一頂帳篷,背著二胡,挎著相機,騎著心愛的賽車。那樣子的每一天都是一個嶄新的冒險,不管你遇到什麼人,都很快分別,再次上路,迎接明天。體會狂風暴雨下破土新生的感覺,抑或從死亡邊緣擦肩而過的驚險,從玉蘭飄香的樹下,或野狼出沒的荒野,去探索,去證明,自己是活著的。

沒有愛好的生活是杯淡水,沒有追求的人生是場昏夢。我們在騎行的旅途中去慢慢品味落日熔金、暮雲四合,去慢慢融入雲無語、草無聲的曼妙,去靜靜享受著那一方淨土,那一幕空靈,那一道風景。

是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置身何處,而是我們知道自己將要前往何處。如果你知道自己去哪兒,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愛好騎行隨筆篇三

本來應該是四天的騎行,全因一場大暴雨蠶食了計畫,當然,這都是後話。

忘記了騎行最初的想法來自何時,緣於何因,只記得自己陸陸續續準備了近一個月。最初打算暑假從學校騎行到家,在丹東繞行,大約400公里,預計4天。下面的文字記錄一下第一天,也是唯一一天的行程。

臨行前一天夜間還雷陣雨,這不禁讓我隱隱有些擔心,不過我的天緣還是非常強大的,沒有比陰天更適合騎行的了。7點鐘在KFC吃過早餐,拍張照片發微信上後便開始騎行。首先是出瀋陽市區,本來以為得中午才能從地圖上顯示不到的沈航到達同樣顯示不到的G304,可當我發現過了渾河才剛剛九點多的時候,瞬間信心大增。

沒有毒日的炙烤,只有微風的吹拂,我在這般大好的天氣下,悠閒的走錯了路!重新返回主幹道,弱弱的聽到齒輪嚙合不飽滿的聲音。果斷下車檢查,原來是後齒鬆動。淡定的拿出多口徑扳手,卻發現後輪螺母已然鏇至最緊,任憑我使多大勁鏇壓,螺母巋然不動,倒是我的扳手因為強度不夠而變形了,對,是變形了!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修好了,只能先將就著騎,然後祈禱偶遇腳踏車鋪。

腳踏車鋪沒有等到,第二次走錯路倒是不期而遇。行至全運路的時候,一群外地務工人員活生生把我從正確的路指引到了死胡同!此時,沒有什麼比補救走錯的路更讓我心灰意冷的了。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就在我隱隱的感覺到餓的時候,一排飯店,網咖,旅店,超市映入眼帘。牛肉炒飯,走起!

吃過午飯,室外的溫度開始有些高了。想到我吃飯前的汗流不止,我決定在中午最熱的時候停止騎行,順便休息休息,網咖lol,搞起!

大約兩點鐘的時候,天氣依然悶熱。騎行中感覺體力在一點點透支,膝蓋愈發酸痛無力,最要命的是,由於後衣架無法安裝,我只能背著厚厚的書包,燥熱感倍增。佳得樂,尖叫,激活,脈動更是一瓶接一瓶的喝,進入體內不久便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停留短暫。屁股也開始疼了,索性間或站著騎,緩解摩擦帶來的疼痛。

路旁有許多賣甜瓜的果農,當我騎至一坡頂時,在一瓜棚下休息,順便買了塊西瓜解渴,邊吃邊跟大媽聊天。當她得知我要從瀋陽騎到KD時,露出驚訝的表情,就跟我早上出發時看到宿舍阿姨得知後的表情一樣。大有一種要么是你腦子有病,要么是我耳朵有病的感覺。聊了大約十分鐘,大媽拿了個大甜瓜送給我,以示支持。我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吃不下,背不起)

吐槽一下G304的坑爹路標,一會兒顯示距離本溪20+公里,接下來只剩10+公里,而當我滿心歡喜,以為就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30+公里的路標赫然出現,一瞬間,疲勞感陡升。

藥都到本溪的路段,是這次騎行最累的。膝蓋酸痛到幾乎無法使勁發力,即便是推著車子,腿也打著顫;屁股終於磨破,一碰到車座便火辣辣的疼;汗水已經將眼鏡流花,我似乎聽到了體能耗盡的警報聲,不斷拷問自己此行的意義。我終於體會到了累到快吐的極限感,卻也享受於此。

為了緩解旅途的孤獨感,我一路自說自話,自問自答,自唱自聽,自娛自樂。比如在遙遙無期的上坡路段,趁著四周無人,我會大喊一句:“加油加油加油,我要吃牛肉麵”,而到達山頂,開始下坡前,我高喊一聲:“啦啦啦,德瑪西亞!”,然後高歌一曲。現在回想起來傻乎乎的話,在當時說起來毫無違和感。

就在我大腦一片空白的時候,突然出現的高樓大廈正式向我宣告,本溪到啦!在濱河路給父母打電話報平安,微信跟玲姐聊了一小會,繼續向市區前進。河邊的公園有很多納涼的人,我在人群中看到了漂移板的身影,倍感親切,拍照留念後,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尋找住處。

接下來的經歷,是我無論如何也無法預知的。一位看起來十分面善的阿姨,熱情的給我指完路,便與我聊起天來。

第二天醒來,原地滿血復活。就當我整理行裝,打算去火車站買完地圖繼續行程的時候,老爹打來電話,告訴我家那邊大暴雨,讓我今天直接坐車回家!我一開始極其不願意,因為我在還沒出發的時候就對自己說,即使推,我也得把車推回家。可是如今大暴雨,讓家長一直擔心的話就太不懂事了。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我還是決定打道回府,結束這一次騎行,半途而廢的感覺真不爽!

給腳踏車買了張車票,辦理完託運,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家。

我很自豪堅持走完了第一天的行程,但是也很遺憾沒能繼續之後的行程。我發現自己愛上了騎行,最美的風景永遠在路上,期待下一個旅途!